了解衡阳的朋友就知道,衡阳的元宵节特别的热闹,处处舞龙耍狮,鼓乐齐鸣,鞭炮声此起彼伏,全天未曾停歇。置身其中,谁都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常常想起儿时四处追着龙灯看,那份沁人心脾的舒心与喜悦。回过头来看,家乡过年的气氛是越来越淡了,春节也没有很多人呆在家里。年味淡了,早已经没有人自发地舞龙灯了,大家忙着出门打工挣钱,忙的时候三五年没回家过年已经不是什么怪事,有的举家迁徙,搬到城里住去了。与此同时,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城里也悄然流行了过洋节,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鲜花抢断手,已经是不争的现实。大年尚且寂寞,平时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也不免消退了昔日的热闹。无形中,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空间受到挤压,或者说,已经慢慢地边缘化。
由是,今天提出保卫民族传统文化绝非危言耸听。2005年韩国抢先一步,将“端午祭”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遭遇了尴尬。端午节文化起源于中国,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家继承并发展了中华文化,而且保护工作比我们做得好。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认为,顺应社会转型和时代变化,传统节日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改造,从而有效增强自身生命力。一是适度地引入商业炒作机制。“无商不活”,洋节之所以气氛非常热烈,人山人海,万众欢腾,商家的炒作推动是一个重要因素。把“假日经济”的重点转移到民族传统节日上来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二是在传统节日中引入浪漫、时尚的元素,人们的情绪能够得以顺利地表达乃至宣泄,这样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的热情。
可喜的是,去年12月31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入围。政府参与到了保卫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中来,而且,从2006年春节开始,禁炮十余年的北京城开始“禁改限”,许许多多的城市纷纷效仿,全国各地又响起了春节喜庆的炮竹声,有力营造了节日氛围,对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和亲和力肯定会有很好的帮助。与此同时,美国、英国等纷纷举办华人春节庆祝活动。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有国家欣欣向荣,繁荣昌盛,才可能产生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让春节成为国际性的节日,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