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战3G


                           激战3G

                                                      / 钟超军

 

3G前夜的混战远远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就在2006120信产部公开发布TD-SCDMA为我国通信行业3G标准,国内外一切押注WCDMACDMA2000标准的商家们担心从此将与3G无缘时,中移动老总王晓初的表态又让大家重新看到了希望。

200628,据外电报道,王晓初曾于近期向香港的投行们表示,“中移动并不希望仅使用TD-SCDMA作为惟一的标准,而希望将其与其他技术结合进行应用”。

显然,中移动对国产3G标准TD-SCDMA并非情有独钟,相比之下,它更青睐欧版的WCDMA。截止到目前为止,美版CDMA2000全球用户量已达2亿,欧版WCDMA全球用户也即将突破5000万大关,而国产TD-SCDMA标准用户量却是零。

尽管身为电信国企,力挺国产TD-SCDMA标准责无旁贷,但作为一个公众上市公司,中移动(包括已先后上市的中电信、中联通和中网通)不得不冷静的从更为现实的投资回报率角度出发,全盘考量3G决策,特别是TD-SCDMA标准。

一个非常明显的迹象是,不管是中移动,还是中电信、中联通和中网通,都不愿主动接受国产TD-SCDMA标准,虽然TD-SCDMA早已是今非昔比。

 

站队TD-SCDMA

的确,在过去的几年里,TD-SCDMA标准尽管迄今用户量仍未实现零的突破,但它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即或是200628日当天,也依然有两家台资手机企业明基、仁宝准备向大陆TD-SCDMA产业联盟提交申请,希望成为国产TD-SCDMA标准联盟的一员。

基于各自的利益角度和市场判断,商家们对欧版WCDMA、美版CDMA2000和国产TD-SCDMA标准有着迥异的戏剧性表现。

现实来看,与欧版WCDMA和美版CDMA2000相比,国产TD-SCDMA标准无论是技术成熟度、产业链完善还是商务应用上,都是实力最弱的一个。

然而,有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缺陷重重的国产TD-SCDMA标准,却仍有不少商家主动向它投怀送抱。来自TD-SCDMA产业联盟的统计显示,目前已有30多家大陆企业与10多家大陆外企业希望成为TD的终端供应商。国内电信领域赫赫有名的大唐、南方高科、华立、华为、联想、中兴、中国电子、中国普天等八大巨头,也欣然愿意为TD-SCDMA摇旗呐喊,委身TD-SCDMA联盟的理事会成员。

其中关键的原因在于,TD-SCDMA是国产3G标准,政府为了“鼓励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就一定会千方百计为TD-SCDMA标准扫清一切前进的障碍。

支持TD-SCDMA的商家们心里非常清楚,站队TD-SCDMA事实上就是在站队政府。与政府站在一边,无疑为自己降低了极大的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不可控的,而技术不成熟和零商用经验所引致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随着TD-SCDMA技术和市场化的逐步完善,却是可控的。

当然,2005年中国官方既然向国际已经承诺,“在3G牌照问题上将遵循中立性的原则,国内的运营商可自由选择包括欧版WCDMA、美版CDMA2000TD-SCDMA三种3G标准”,那么充当政府代言人的信产部也不会强行让市场服从政府意志,僵硬推广国产TD-SCDMA标准。

牌照发给谁、怎么发、何时发……,信产部一直在巧妙的平衡各方利益。它一方面要保持曾经承诺的中立立场,一方面要力挺TD-SCDMA标准在未来3G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信产部力挺中国标准

信产部盘算着,如果国产TD-SCDMA标准能够在全球3G市场站稳脚跟,甚或成为中国3G的主导标准,那么中国通信业几十年的被动局面将彻底改观。

一般而言,通信技术产品具有强大的技术锁定功能,从一种技术转移到另一种技术存在着高昂的成本支出,这种严重的路径依赖性,对于3G的三大技术标准而言,谁拥有了最初的技术标准的所有权,谁就能从这种知识产权的拥有中源源不断地得到由此而带来的各种收益;而技术知识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又为今后继续垄断这种知识产权奠定了基础和优势。

因而信产部十分明白,从移动通信的全球发展和未来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今天的3G技术标准之争显得格外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中国采用何种标准,取得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的收益权问题,而且也关系到今后谁将左右3G4G乃至整个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方向问题。

在前两代通信技术的竞逐上,中国已经彻底落后了。

中国第一代模拟机大概发展了600万用户,当时从基站、交换机到手机都是从国外买的,一部手机价格高达56万元,至少有2500亿元流进了国外公司的口袋。第二代通信技术的滞后,使中国在终端程控设备上投资的上千亿元人民币资金大部分落进国外设备提供商如思科、爱立信、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腰包。

谁掌握着标准,谁就主导着行业的生杀大权,这一金科玉律在通信产业从来没有如此清晰过。作为通信产业游戏规则制定者的信产部,对自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推广事实上极其迫切。信产部副部长奚国华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呼吁,要改变中国通信产业落后面貌,就必须鼓励发展自主通信技术。

TD-SCDMA技术标准恰好是生逢时世。信产部觉得,力挺国产TD-SCDMA标准带给中国通信产业最直接的好处在于,它可以让中国的通信运营商和设备提供商们节省大量的专利成本,整体上减低产业运营费用,从而以低价造福于民。并且如果TD-SCDMA标准在中国发展成功,将来势必可以走出国门,用中国的专利技术来别人的钱,那样也不失为一件为国为民的好事情。

于是,在信产部的撮合和积极牵头下,中国TD-SCDMA标准从无到有开始起步,TD-SCDMA联盟成立了。短短几年时间,TD-SCDMA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各个环节的技术也开始发育成熟,TD-SCDMA标准已经切实具备了独立组网能力。曾经横亘在TD-SCDMA标准与WCDMACDMA2000之间看似不可跨越的沟壑,正在急速缩小。

 

中移动并不买账

然而,对于TD-SCDMA标准所具有的一切,主导着中国通信产业发展和3G进程的几大运营商却并不买账,其中尤以实力最为强大的中移动为甚。

事实上,业内很多人认为,如果中移动牵头TD,对中国整个通信产业的发展都将非常有利。中移动在2G市场已经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网络运营经验,它的资历能够最大程度上确保国产TD-SCDMA标准商业运营上的成功。

并且现在被认为最优秀的WCDMA在其发源地欧洲并没有引起像中国市场这样的大势追喷,中移动所青睐的欧版WCDMA标准由于运营失败正大受市场质疑。

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移动仍然没有表示出对国产TD-SCDMA标准一丝的兴趣。中移动一直相信,由GSM平滑过渡到WCDMA,从升级成本、技术可实现程度和实际的商业应用来看,均是技术演进的最优选择。

而且在中移动(包括中电信、中联通和中网通)眼中,TD-SCDMA标准所具有的相对缺陷近乎于是致命的。不论TD联盟和媒体如何鼓吹,运营商们其实心知肚明,由于TD-SCDMA起步较晚,与WCDMACDMA2000相比仍很不成熟,运营商们不得不深思熟虑。

以中移动为首的运营商们最为担心的是,TD网络应用的回报和建网成本如何、TD-SCDMA网络究竟交给谁、单独组网还是混合组网、标准是否会被边缘化等。

对于用户为零、商业应用还未起步的TD-SCDMA标准来说,这些问题是它目前所难以回答的,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而中移动等作为上市公司,它的决策除了对国家大股东负责,还必须对广大公众负责,它不可能单方面为了国家大股东利益而去尝试一个风险不可知的大冒险,牺牲其他股东利益。

自然而然,对国产TD-SCDMA标准的信心不足,让几大运营商不约而同对TD选择了旁观。信产部开始发现,要真正树立运营商们对国产TD-SCDMA标准的信心,就必须尽快让TD走向真实环境下的网络应用。

于是,一场近乎于实地演习的TD-SCDMA应用示范网组建在2006年春节前后正式拉开了帷幕,这次演习将进一步验证TD-SCDMA的组网能力、网络管理,以及终端的漫游和业务支撑能力。它的成败与否,将直接影响运营商们对TD-SCDMA标准固有的看法。

 

中电信有自己的想法

有人揣测,牵头并主导这一次TD-SCDMA应用示范网关键性战役的会是中电信。

此前,信产部曾一度放出风声,国产TD-SCDMA标准在中国3G市场必将占有一席之地,并且TD牌照会发放给有实力的运营商来运营。信产部官员透露此话,是在中国电信集团的一次内部工作会议上。

信产部当着中电信表态,是否在有意暗示中电信?而在此次TD决定性预演的战役中,是否又会让中电信提前担当TD的主角呢?种种迹象显示,业内揣测的可能性极大。

但中电信一直在矢口否认,称是谣传。中电信的推托其实不无道理,在支持TD-SCDMA标准的态度上,中电信从未有过明确的表态。而这次TD-SCDMA一役又十分敏感,“哪个运营商参与了这个应用示范网的搭建,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谁就获得了TD-SCDMA牌照”。

从目前来看,中电信并不想把自己与TD-SCDMA标准靠得太近。中电信的理由很简单,TD未有过商用先例,中电信也没有移动市场上丰富的业务开发和推广经验,由中电信独扛TD风险太大。

诚然,国家可能会模仿当初支持弱小的联通打破移动垄断一样,给中电信TD 标准以优惠的政策倾斜,在发牌时间和资费等各方面予以特惠,但实际上于中电信而言,特惠并没有想像中那般具有吸引力。中电信看得很清楚,由于政府监督不利,当初许诺给联通的特惠政策在竞争中早已名存实亡,联通目前所面临的窘境足以说明一切。

因而,尽管外界一直风传中国电信可能会被批准组建TD网络,但中国电信却仍“一意孤行”在深圳等地大规模进行WCDMA招标。

面对即将到来的3G,中电信有自己的想法。

近几年来,固网整体业务的渐进下滑让中电信固网转型的愿望愈加强烈。不管是中电信还是中网通,作为固网运营商,它们都想将自己的势力渗透到移动业务里,向电信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相比中移动和中联通,两大固网运营商对3G牌照都是志在必得,因为3G是他们直线进入移动领域的黄金通道。

但是,根据此前国信的3G提案,最终信息产业部所发放的3G牌照不是4张,而是3张。6家运营商争夺3张牌照,僧多粥少的争食局面让本来已经极其复杂的3G混战又与电信业另一扣人心弦的事件联系到了一起,那就是电信重组。

中电信的想法是,重组中联通,分拆联通的GSM网和CDMA网,由中电信收购中联通的GSM网络,然后再技术升级到WCDMA,以完成中电信的3G规划。不过,这只是中电信的一厢情愿,信产部肯定不会答应。

信产部之所以历年来不断大刀阔斧进行电信重组,就是为了遏制重复建设,优化电信竞争格局。如果信产部果真如中电信所愿,那么国产TD-SCDMA标准不仅会沦为弃儿,中电信还会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举成为3G霸主,那势必与信产部的初衷大相径庭。

不过,中电信的建议事后在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业界虽然不赞成由中电信收购GSM网,但对中联通拆分重组却表示出了明显的兴趣。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联通上下都笼罩在拆分阴影中,极大的影响了公司士气。直到新近信产部亲自介入,宣称联通不会被拆分,重组声浪才开始有所收敛。

 

风波再起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只要悬浮在3G头上的疑云没有散去,业界对3G的揣测与明争暗斗就不会消停。

就在业界为TD-SCDMA标准由谁来扛,3G牌照如何发、怎么发、如何分配等问题揣测万端时,20051219日,信产部副部长奚国华又发表言论说,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发放的决策时机已到,牌照发放涉及技术和业务成熟性、竞争格局优化、知识产权问题、3G中国标准TD-SCDMA的发展4个问题。

于是,3G混战又开始卷入“3G牌照何时发”的风波中。

事实上,信产部一直以来力挺TD-SCDMA标准的态度非常明确,并且还屡次三番提醒仍在犹豫中的运营商们“决策时机已到”“TD正式确立为中国3G标准”。囿于自身立场和当初的中立性承诺,信产部不会强制运营商们对3G标准的选择。但是,它确实希望运营商们积极主动的出面支持国产TD-SCDMA标准。

可不管是中移动还是中电信,却用种种举动明显表示着对TD的毫无兴趣。信产部一再明示,TD会“由有实力的运营商主导推广”,而在中国6大运营商中,真正有实力的,无非就是中移动和中电信了。显然,为了说服中移动和中电信,信产部需要一些时间。

中移动和中电信也在观望,它们希望新近布署的TD-SCDMA示范网能够让他们见识TD的实力。毋庸置疑,在主导3G进程、特别是牌照发放的诸多因素中,国产TD-SCDMA标准的发展和利益纠缠是至关重要的核心。

而业界绝大多数人也愿意相信,TD-SCDMA示范应用网成功布署完毕之日,便是第一批国产3G牌照首发之时。

那么牌照首发应是什么时候?是众人期盼的6月,还是10月,或者如同以往一样会被顺延得遥遥无期?从目前官方数据来看,TD-SCDMA预商用测试网将于3月底建设完成,而接下来的预商用测试,就算一切进展顺利的话,也得需要6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这样一来,要等到正式发放牌照,怎么也得到200610月份。

并且在等待TD-SCDMA网络示范运营结果的一段时间里,信产部还有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要筹备,那都是些长期争论不休的老问题,也是走向3G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譬如3G牌照如何分配,如果不进行重组,3张牌照又如何在6家运营商手中分配;譬如作为首发的TD牌照发给谁,是中电信还是中移动;譬如TD牌照发放后,如何才能保证在后续的竞争中不被边缘化……。

当然,还有一系列后续的市场问题同样需要面对:中国是否有充足的3G市场消费能力、运营商们是否有足够有效的3G应用、中国3G是否真如阚凯力所言的“上3G必死!”?

 

3G之战

“上不上3G”之争,是中国3G历史进程中一段颇有戏剧性的插曲。

北邮教授阚凯力是一个高调的3G反对派,他一直认为,“3G很不成熟,上了以后经济效益很差,可能几千亿的投资都要亏进去”。对于3G牌照的发放问题,阚凯力认为一方面是决策单位没有形成决策的科学化,另外就是决策单位屈服于国内和国外利益团体的压力。

但是,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电信专家王煜全也言辞激烈的认为,“中国如果现在还不上3G,那3G就过气了,就错过了进入的最好时机,中国不能再等了”。

两者针尖对麦芒,一时你来我往,斗得不可开交。

其实,阚凯力的忧虑并不无道理。中国3G市场的推广,的确存在着一个市场容量和市场接受度的问题,如果处理的不好,中国政府在3G网络上所投注的几千亿投资未尝没有打水漂的可能。当年美国野心勃勃的投以巨资的“铱星计划”,到最后不也是惨败终局吗?

以目前情形来看,不管是技术成熟的WCDMA还是用户规模最大的CDMA2000,在全球的商用战绩均乏善可陈。比如香港李嘉诚旗下的和记电讯,它在全球的3G业务总共集聚了805万客户,尽管用户规模不小,但和记亏损却极其严重。有财报显示,仅2004年一年,和记在3G业务上的亏损就有250亿元之巨。

客观而言,和记3G的个性化数据业务其实非常具有独特性。除32条资讯频道选择外,和记黄埔还以“3”的品牌,针对香港推出了有香港特色的3G数据服务,如:蔡澜天地、赛马、运程占卜等,为马迷们提供流动赛马视频直播3G手机投注服务,选听马评家们对赛事的预测,赛马排位表和赔率等消息,赢得了大量的用户拥趸。

不论是市场细分、业务开发与推广,还是3G的市场综合运营上,和记的3G市场拓展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但为什么在如此强劲的3G应用与推广力度支撑,在香港那般旺盛的购买消费力下,和记电讯的3G仍然与早已先行一步的日韩、欧美市场一样兵败滑铁卢呢?

显然,对于3G未来可能的市场投资回报周期和投资风险估算,并没有一个清晰可靠的考量。3G对运营商现金流的蚕食和运营成本的压力是很难想象的,目前全球的3G运营商,几乎都在为3G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所烦恼。

就说和记电讯,它的巨额亏损正是因为上客成本高。在和记推广3G的最初一段日子里,也即是2004年下半年,和黄全球3G服务的上客成本平均每客户为271欧元(约合2726港元),其中包括手机补贴和分销商佣金两大部分。

如此高的每客户上客成本,于国内电信运营商来说,绝对是一笔难以承受的负担。当然,这还只是单纯的入市估算,没有考虑到实质性的市场竞争。若是引入竞争,特别是国内市场盛行的恶性价格战,那么随之而来的成本负担将不可想象。

在过去的两年里,中联通用它的准3G网——升级版CDMA网也推广过一些类3G业务,比如可视电话、联网游戏、手机定位等目前全球3G运营商大势推广的主导业务,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排除联通本身的市场开发与推广不力,其中也未尝没有“国内3G应用消费购买力不够”的原因作梗。

因而在3G牌照发放的前夜重新回顾阚凯力的反3G论,的确会让人感到有些后怕。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国3G攻略早已提上了议事日程,信产部于2006年发牌3G,也即将成为铁板钉钉的事实。

可以想见,走过了3G前夜后,中国3G之旅才真正开始了。3G热潮不会因为牌照的发放和标准的统一而冷却,相反随着国内3G业务的部署和展开,3G热将进一步水涨船高。那时候一场真刀实枪的市场战斗就开始了,那种激战的盛况更胜于现在的口水战。

 

 

 钟超军,现在某省电信公司从事品牌管理研究,长期专注电信业务的设计与推广,MSN:[email protected],E-mail:[email protected],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