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重新重视发展石油替代能源


奥地利《新闻报》2月16日在头版发表题为"逃离石油已经开始"的头条文章,称欧美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石油替代能源,但需要制定令人信服的行动计划,以免防患于未然的努力再次无果而终。

  文章指出,伊朗核危机和由此引发的国际原油价格攀升(去除通膨因素已达到70年代末石油危机时的水平),不久前的俄乌天然气之争,这些因素引发欧美发达国家有关"摆脱石油"的政治讨论浪潮。尤其是严重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欧洲,能源再次成为政治议事日程的重点。

  在很多欧洲国家,一度失宠的核能重获新生:荷兰经济部宣布几年内将新建三座核电站,波兰、爱沙尼亚、立陶宛、法国也有类似计划,芬兰和罗马尼亚的核设施正在建造当中。英国过去几年中关停了22座核反应堆,但首相布莱尔现在也认为新建核电站可能是"必要"的。

  瑞典曾在1980年通过全民公决,暂停使用所有核电站至2010年,而现在却有63%的民众赞成发展核能。瑞典政府的官方立场虽坚持退出核能,但仍投入大笔资金用于现有核设施的现代化。德国已经决定到2021年停止使用核能,但俄乌天然气危机再次引发争论,部分政客要求延长核能的使用期。奥地利则坚持拒绝核能。

  欧委会认为,核电利用不会获得持久的复兴,但其它替代性能源大有潜力可挖,并受到鼓励,如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其中欧洲太阳能产业几近最大生产能力,相关股票大幅升值。生物燃料将发挥更大作用,尽管最多只能满足20%的燃料需求。

  尽管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远低于欧洲,仅占美国石油总需求的20%,但布什总统在对国民发表讲话时称,美国将斥资数十亿美元发展生物汽油,以减少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程度。为了在今后20年内将进口自该地区的石油量减少四分之三,美国将投资建造900个生物汽油设施。

  文章发表评论时指出,伊朗总统以石油为威胁手段,俄罗斯则让欧洲明白其天然气管线是多么脆弱,但由此引发的有关替代能源的讨论已经不新鲜,而是历史的翻版。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曾让西方国家比现在更为恐慌,不久,节约能耗技术获得快速发展,全世界都在寻找"黑金"的替代品。之后随着油价走低,寻找新能源的压力解除,于是为能源危机的反复出现埋下隐患。

  面对最终将枯竭的石油资源,尤其是这些资源大部分处在世界政治的危机地区,工业国家不应重复以往的错误,政治口号应该转为实际行动,同时避免政策倾斜被少数人滥用。据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的预测,到2020年欧洲将有90%的石油和70%的天然气依赖进口,因此欧洲经不起政策失误。

  文章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寻求石油的替代品,但尚缺乏相应的令人信服的方案。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仅靠建几座核电站和生物汽油厂这些单一的措施是不够的,油价一旦回落,这些设施便又被冷落。现实能源威胁就在眼前,欧洲却没有真正有说服力的统一的应对方案,这将为10年或20年后的重蹈覆辙留下祸根。

  《新闻报》相关报道介绍,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作为传统能源目前占全球能源需求的80.3%,作为石油的替代资源,核能仅占6.4%,可再生能源13.3%。生物质能在可再生能源中最为重要,包括木材、沼气和生物汽油等;水电利用的比重只有2%,且在奥地利等一些国家已至发展极限;太阳能和风能成为发展迅速的领域。欧盟在奥地利的倡议下,力争到2010年将生物质能的比重从目前的4%提高到9%。这些新能源的最大弱点是成本较高,因此尚有赖于更优越技术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