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
郭民生*
摘要:本文从专利资源的产出和占有情况,分析了河南省自主创新的现状:全社会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市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副提升,我省与沿海发达地区和跨国公司的差距逐渐拉大,但与周边省相比,我省的创新能力仍在中西部前列;并对制约河南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创新模式需要转换、战略定位需要调适宜、创新主体的“内因”需要释放、体制改革和机制再造的步伐需要加快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个基本对策:即落实科学发展观,尽快制定和组织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知识产权富民强省战略”;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积累后发优势——培育和发挥知识产权优势;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性循环,把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助推器——建设知识产权资源大(强)省,切实保护知识产权;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和再造知识产权文化。
关键词:创新型河南,自主创新,制约因素,知识产权富民强省战略,知识产权经济,知识产权优势,后发优势,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文化。
新年伊始,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就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把专利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使之成为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助推器”。这是继他在河南日报、科技日报上发表重要文章“重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河南’”[1]之后,又一次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河南提出的明确要求。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李成玉在省直部分单位和行业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工作的主体,使知识产权经济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新动力和新经济增长点”。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从战略高度强调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并把知识产权工作与建设创新型河南和实现中原崛起密切相联,进一步扩大了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域和舞台,为今后全省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河南省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专利资源的产出和占有情况看河南省自主创新的现状[2]
在国际上,专利的产出和占有情况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晴雨表。
1、全社会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显示[3],2005年,我省专利申请在上年20.1%速度增长的基础上又有大幅提升,当年专利申请量8981件,居国内第12位(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增长率达到42.1%,居国内第11位,高于国内37.4%的平均增长水平,是“九五”以来我省专利申请年增长最快的一年;当年专利申请量是“十五”初年我省年专利申请量的2倍多;当年专利授权量3748件,居国内第11位,较上年同期增长13.0%,增长率居国内第12位。“十五”期间我省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总量分别为29093件、15199件,比“九五”期间(专利申请16314件、专利授权9915件)分别增长78.3%、53.3%,长期以来我省知识产权资源占有量偏少的局面已初步得到改善,全省专利申请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知识产权工作正在逐渐深入到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在三种专利申请中,发明年专利申请量1703件,较上年同期增长40.4%,创“九五”以来发明专利申请增长最高;实用新型年专利申请量4594件,居国内第十位,较上年同期增长33.2%;外观设计年专利申请量2684件,并继续以62.0%的增速位居三种专利增长之首;企业年专利申请量首次跻身国内前十名(第九位),增长率69.4%,居国内第六位;职务、大专院校专利申请实现快速增长,增长率双双居国内第三位,职务、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年专利申请量分别为3026件、311件、166件、2534件,增长率分别达到71.9%、(国内42.8%)、135.6%(国内53.3%)、69.4%(国内45.3%)、67.5%(国内41.3%),均超过国内平均增长水平;我省单月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千件大关达到1138件;涌现出安彩集团、长垣县和中原工学院等一批年专利申请量超百件的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典型,长期以来我省知识产权资源占有量偏少的局面已初步得到改善,全省专利申请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成为我省近年来专利申请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十五”期间,尤其是近三年来我省全社会的发明创造热情不断高涨,专利申请量每年一个新台阶,五年累计专利申请量几乎接近我国实施专利法前15年(1985-2000年)全省专利申请的总量。我省的专利申请量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专利的结构不断改善,质量不断提高。全省职务专利申请占全部申请量的比例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职务专利申请量实现快速增长。此外,在三种专利中,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构成比例进一步提高,与“九五”相比,全省“十五”期间的发明专利在全部专利构成中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外观设计专利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专利结构进一步改善。这表明全社会发明创造的热情空前高涨,全社会自主创新的形势令人鼓舞。
2、市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副提升
2005年,河南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发改委、科技厅、财政厅、质监局等部门,联合开展了“百户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专项行动”。通过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宣传培训、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运用,引导百户企业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工作体系,帮助企业创建专题专利数据库,开展国家优秀审查员与重点企业对接活动等多种措施,提高了百户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5年底,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2534件,首次跻身于国内前十名(第九位),较上年前进了3个位次,较2004年同期增长67%,增长率位居国内第六;企业专利申请占全省职务专利申请的83.7%,在职务申请中的主力军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其中,新航、安彩、新飞、科隆四家企业集团当年专利申请量已突破100件,宇通、新野纺织、北方、中铝、飘安、黄河、中信重机、许继、金星、豫港焦化等10家重点企业专利申请量已超过30件,均较去年有大幅度增长;百户企业当年专利申请总量达1529件,较去年全年申请量相比增长124%,占全省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60%;百户企业已成为我省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主力军。
在各类市场主体中, 不仅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连续四年快速增长(35.2%,73.9%,22.8%,67.0%),2005年企业的申请量是2001年的近五倍;而且高等院校的专利申请量也连续四年实现高速增长(70%,382.4%,61%,135.6%),2005年高等院校的申请量是2001年的31倍;科研单位专利申请量也实现较快增长(86.7%,1.2%,15.3%,69.4%), 2005年科研单位专利申请量是2001年的近3倍。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利申请的大幅攀升,表明我省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正在提高,产品、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逐渐加快,并向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
3、我省与沿海发达地区和跨国公司的差距逐渐拉大,但与周边省相比,我省的创新能力仍在中西部前列
知识产权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经济资源,其重要性“不亚于粮食安全和石油储备”!知识产权经济成为又一轮科技、经济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新焦点。当我们在利用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支柱产业时,沿海发达地区却加快了经济转型的步伐,走依靠自主创新、大力发展以知识资源为依托的知识产权经济的新路子,知识产权资源的创造、管理、应用和保护能力快速增长,知识产权经济的比重大幅上升。以专利申请量为例,2005年我省专利申请总量接近9000件大关,实现跨越式增长,是我省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与沿海省市的差距却逐渐拉大。据统计,2000年,我省的专利申请量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的18%、37%、46.5%;但到了2005年,这组数据(参见表1、2)[4]变成了12.4%、20.8%、25.8%。广东省05年一年的专利申请量72220件,比我省自实施专利法以来的专利申请总量还多11708件。同样,05年实现较大增幅的我省企业专利申请,年专利申请量也仅为排名前三位的广东、上海、江苏的10.6%、11.1%、22.7%,我省企业专利申请与先进省市的差距仍然较大。与中西部的四川、湖北、湖南等省相比,我们也不能乐观。我省专利申请总量偏少,知识产权资源占有量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表1、2005年国内专利申请量前六名省(市)与我省对比
省(市) |
广东 |
浙江 |
江苏 |
上海 |
山东 |
北京 |
河南 |
申请量(件) |
72220 |
43221 |
34811 |
32741 |
28835 |
22572 |
8981 |
同比增长(%) |
38.3 |
70.9 |
47.9 |
59.9 |
56.8 |
22.7 |
42.1 |
表2、2005年周边省专利申请量与我省对比
省(市) |
江苏 |
湖北 |
山东 |
河北 |
陕西 |
山西 |
安徽 |
河南 |
申请量(件) |
34811 |
11534 |
28835 |
6401 |
4166 |
1985 |
3516 |
8981 |
同比增长(%) |
47.9 |
44.9 |
56.8 |
13.4 |
29.5 |
1.8 |
19.5 |
42.1 |
不仅如此,跨国公司更是加快了在中国市场的专利布局,截止2004年底,来我国申请专利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24个,国(境)外到我国申请专利超过40万件,其中90%以上是发明专利,国外企业申请发明专利总量是国内企业的6倍多。在核技术、基因工程、医药化学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90%以上属于外国公司;彩电、DVD、手机和录像机生产方面关键技术的专利也几乎全部被外国控制;航天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外国比国内高出30倍;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国外申请是国内的5倍多,尤其在通信技术、计算机与自动化领域高达90%左右。表3、4[5]、表5[6]是04年在我国申请专利前10名的国内外企业和我省企业的对比,我们全省前十位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只相当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量,差距十分明显。
表3、2004年中国专利申请量居前10位的国外企业
序号 |
国 别 |
企 业 名 称 |
数 量 |
1 |
日 本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2813 |
2 |
韩 国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2371 |
3 |
荷 兰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1930 |
4 |
日 本 |
索尼公司 |
1289 |
5 |
韩 国 |
LG电子株式会社 |
1164 |
6 |
日 本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1075 |
7 |
日 本 |
东芝株式会社 |
915 |
8 |
日 本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898 |
9 |
日 本 |
佳能株式会社 |
843 |
10 |
美 国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829 |
表4、2004年中国专利申请量居前10位国内企业
序号 |
企 业 名 称 |
数 量 |
1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2327 |
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2176 |
3 |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1385 |
4 |
重庆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
1293 |
5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1224 |
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642 |
7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565 |
8 |
乐金电子(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
513 |
9 |
上海乐金广电电子有限公司 |
448 |
10 |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
416 |
注:表4中的三资企业占60%。
表5、2004年河南省专利申请量居前10位企业
序号 |
企 业 名 称 |
数 量 |
1 |
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 |
181 |
2 |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41 |
3 |
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 |
41 |
4 |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38 |
5 |
河南安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
35 |
6 |
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32 |
7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32 |
8 |
郑州恒昊玻璃技术有限公司 |
30 |
9 |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 |
25 |
10 |
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 |
24 |
表6、7、8、9、10、11[7]是2005年我省及各类市场主体的专利申请量与国内和周边省(市)的对比情况,我们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十分明显,但我们和周边省(江苏、山东除外)相比,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仍在中西部前列,如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居首位,增长率居次位;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利申请量虽然不很理想,但增长率均居首位。
表6、2005年国内企业专利申请量前六名省(市)与我省申请量对比
省(市) |
广东 |
上海 |
江苏 |
北京 |
山东 |
浙江 |
河南 |
申请量 (件) |
23999 |
22880 |
11157 |
8050 |
7571 |
7321 |
2534 |
同比增长(%) |
39.4 |
79.3 |
37.5 |
30.8 |
66.9 |
43.6 |
67.0 |
表7、2005年周边省企业专利申请量与我省申请量对比
省(市) |
江苏 |
山东 |
湖北 |
河北 |
陕西 |
安徽 |
山西 |
河南 |
申请量(件) |
11157 |
7571 |
2304 |
1353 |
1014 |
839 |
301 |
2534 |
同比增长(%) |
37.5 |
66.9 |
82.1 |
19.6 |
37.6 |
26.4 |
-18.9 |
67.0 |
表8、2005年国内大专院校专利申请量前六名省(市)与我省对比
省 |
上海 |
北京 |
江苏 |
浙江 |
湖北 |
广东 |
河南 |
申请量(件) |
2955 |
2535 |
2529 |
1781 |
1365 |
1070 |
311 |
同比增长(%) |
33.6 |
37.2 |
88.5 |
54.7 |
67.3 |
59.5 |
135.6 |
表9、2005年周边省大专院校专利申请量与我省对比
省(市) |
江苏 |
山东 |
湖北 |
河北 |
陕西 |
安徽 |
山西 |
河南 |
申请量(件) |
2529 |
807 |
1365 |
218 |
929 |
209 |
178 |
311 |
同比增长(%) |
88.5 |
62.7 |
67.3 |
101.9 |
77.6 |
62.0 |
47.1 |
135.6 |
表10、2005年国内科研单位专利申请量前六名省(市)与我省对比
省 |
北京 |
上海 |
辽宁 |
山东 |
江苏 |
贵州 |
河南 |
申请量(件) |
2764 |
1522 |
626 |
504 |
382 |
380 |
166 |
同比增长(%) |
44.2 |
39.5 |
46.3 |
30.2 |
31.7 |
106.5 |
69.4 |
表11、2005年周边省科研单位专利申请量与我省对比
省(市) |
江苏 |
山东 |
湖北 |
河北 |
陕西 |
安徽 |
山西 |
河南 |
申请量(件) |
382 |
504 |
182 |
103 |
223 |
167 |
96 |
166 |
同比增长(%) |
31.7 |
30.2 |
23.0 |
63.5 |
49.7 |
51.8 |
31.5 |
69.4 |
二、制约河南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分析
走进河南博物院,看看那些几百年、几千年前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看看那些精湛绝伦的镇馆之宝,无不令人赞叹不已!历史上中华民族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民族,其奇思怪想、原创发明和艺术成果不计其数,如有的青铜铸造技术直到如今仍不能复制,如四大发明直到现代仍然造福人类,如中医、中药、武术和国画书法等国粹直到现在仍然令人陶醉!
在欣赏、赞叹、陶醉之余,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古代有些伟大的发明创造成果至今仍然是谜(这使得多少仁人志士为之着迷,甚至直到现在,国内外不少科学家、工程师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重复研究)?为什么我们的国粹都要世袭单传(有的发扬光大了,有的误入歧途了,有的却永远消失了)?为什么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可以在某些方面具有突破,但只把它们作为消遣炫耀的工具、器皿和装饰,如古代和近代我国把火药用作烟火炮竹等)却没有近代工业革命(反而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殖民统治的有利武器,如西方国家却把火药用作枪炮)?为什么有着极易产生原创发明土壤和13亿人口的文明和人力资源大国却没有现代产业的核心技术?难道著名的英国科技史专家、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提出的“李约瑟之谜[8]”永远在我国不能破解?
显而易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自主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她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包含管理创新、科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创新主体,每一个创新主体都要按照“引导、规范、竞争、联动”的规则发挥自己的作用,才会形成全社会创新的合力。制约河南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目前,我省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其它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和社会管理体系中最短的一块“木板”。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棚架。近几年来,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自主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对发明人、设计人的鼓励创新的政策,但到了一些地方和单位就被束之高阁,不能认真贯彻落实,造成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与当前经济发展极不适应。二是体系薄弱。河南省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在知识产权机构建设方面已远远落后于兄弟省市。全省18个省辖市只有不到一半的市作到了机构、人员、职能、经费四落实,能够较为有效地开展工作;全省158个县(市、区)成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或兼具知识产权管理职能的只有10%左右;专利代理机构数量少(11个)、分布不合理(7个在郑州);全省知识产权局系统的工作人员仅有100人左右。由于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支撑条件差,管理系统联动效果不明显,影响全面工作的开展,势必造成保护不力,整体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对外开放,严重影响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意识欠缺。全省99%的工业企业至今还是“零”专利;全省83所高等院校中,2005年只有15所大学申请了专利(共311件,其中中原工学院就达123件),大部分大学的知识产权工作处于“四无”(无机构、无人员、无制度、无经费)状态;全省128家省以上科研单位今年申请的专利只有166件,平均每个科研单位产出不到2件/年;占全省专利申请量的67%是非职务发明,广大非职务发明人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动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由此可见,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仍十分薄弱,运用知识产权规则的能力普遍缺乏。四是投入有限。对于知识产权事业的投入包括政策、人力、条件和资金等各个方面。在政策、法规、编制、机构、信息传播平台、专利技术孵化和资金扶持等方面,我省与上海、北京、广东、山东、四川等省市的差距越来越大。此外,由于体制制约,外向度低,人才缺乏等问题的存在,大面积、恶性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改观,保护力度不能适应对外开放、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致使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沿海地区的差距正在呈逐渐拉大之势。
2、创新模式需要转换
过去,我们也强调创新,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科技兴企等口号喊了一、二十年,效果却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创新模式需要转换。现在,我们的创新模式仍然属于“外力”推动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靠市场主体的“内因”的驱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创新资源配置、市场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和“游戏”规则的机制规范。如果现在企业这个市场主体的“内因”不发挥作用,仍然仅仅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外力”推动,自主创新、创新型河南和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科技兴企等就会成为时髦的口号,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曲高和寡”,领导讲话时重要,权威部门计划时次要,落实工作时不要,形不成合力,变不成各类创新主体尤其是企业的自觉行动,变不成一种市场竞争的内在驱动机制,我们就不可能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大省、强省和“创新型河南”。
3、战略定位需要调适宜
战略定位的关键是要解决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发展观问题。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个国家、地区和企业都面临着如何实现经济或产业转型的问题。韩国、芬兰、爱尔兰和印度的经济转型成为经典。例如,爱尔兰原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盛产粮食和畜牧产品。在上世纪的80-90年代,爱尔兰抓住了世界新经济革命的机遇, 充分发挥了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作用,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结果成为第一软件出口大国,实现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果我们的发展战略就是定位于开发自然资源,发展传统产业,看不到知识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就不会有后发优势,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永远处于国内外产业链条的低端! 如果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注重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加快知识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咨询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注重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我们就一定能够舒缓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作用,实现科学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4、创新主体的“内因”需要释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都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原则,强调“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这个“内因”必须发挥作用。从我们掌握的专利申请量的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河南省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只有2534件,只占全省专利申请量的28.2%),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全社会自主创新的主体。全省99%以上的工业企业至今还是“零”专利,企业不愿意自主创新,不愿意申请专利,不愿意培育品牌,而甘于引进、组装、贴牌、来料加工和生产低端产品的主要原因就是——创新费时、费力、费人、费钱还要冒风险,一旦有了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却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和高额的利润回报,反倒是跟踪模仿者群起而上,大面积、恶性侵犯知识产权的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即使诉诸法律,耗时费神,赢了官司,也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就是有了创新成果,其技术优势若不能运用市场规则转化为市场优势,得不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创新的成果仍然是中看不中用,科技与经济仍然是“两张皮”,创新也难以为继。在技术创新的赛场上,只有一个主体,就是企业;只有一个规则,就是市场规则。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是主体,企业家(广义的,包括各类创新创业创富者)是灵魂,他们具有追逐高额利益回报的内在驱动力。只要我们的制度规则和法律规范设计合理,并与国际规则接轨,我国就一定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中(介机构)”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但是,我们在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规则、知识资源的创造、占有、传播和应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因此,市场主体——企业的创新原动力亟待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进行释放。
5、体制改革和机制再造的步伐需要加快
实践证明,中西部地区的体制改革滞后、市场发育缓慢以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也是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的重要因素。政府的“缺位”现象比较普遍,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自主创新是各级政府最重要的公权利之一,但全省知识产权的工作体系还不健全。例如,60%的省辖市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仍不健全;90%的县(市、区)的知识产权工作几乎还是空白,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99%的工业企业、90%的科研单位和80%的高等院校的知识产权工作处于机构、人员、职能、经费“四不落实”状态。保护自主创新的市场机制和体制——知识产权规则和知识产权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专利制度、商标制度和版权制度)还没有有效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亟待改善。
此外,营造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河南”的文化氛围和培育创新型人才及其团队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历史过程,需要全社会克服浮躁心理,形成共识,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奋力前行!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加快河南的“三化”进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现在怎么定位?决定了今后10-20年河南省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地位!河南要从根本上实现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即真正解决区域经济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从自然资源型向知识资源型转变,从投资驱动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从模仿跟踪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的问题),就应该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倡导和再造知识产权文化,积极培育和引进各类创新人才,尽快构造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模式,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崛起、繁荣之路——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富民强省战略”,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积累和发挥知识产权优势,以知识化、品牌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辐射、提升、带动传统产业,逐步形成以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真正形成我们的后发优势——知识产权优势,实现河南的跨越式发展。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落实科学发展观,尽快制定和组织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知识产权富民强省战略”
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享受现代科技文明的恩惠,就必须尊重人的聪明才智,鼓励和保护人民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一种高于物权的无形财产权——并由此而获得精神和物质富裕。因此,“知识产权富民”是指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积极创造一种社会氛围、制度机制和法律保障——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和规则,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让公民通过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艺术、设计和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创造、创作、创新、创业和创富,掌握和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并通过传播、转化、许可、应用等运营方式,获得相应的精神上(精神文明方面)和物质上(物质文明方面)的收益和回报;这种“富民”的方式既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发挥人力资源(这是我们河南最重要的资源)的作用,不断提高人才素质和社会整体素质;也有利于激励更多的人们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地去创造(作)、去探索、去奋斗,从而产生越来越多的原创发明、重大发现、艺术珍品和驰名品牌,形成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更有利于激活微观经济和社会的创新活力,积累和改善生产要素,培育更多的企业细胞,为实现经济转型和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坚实的微观社会基础,不断提升企业与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知识产权强省”是指我们在重大战略机遇期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在研究分析国内外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主动地利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提供的国际规则,改革管理体制,完善市场机制,健全法律政策,激励保护创新,有目的地优化配置人才、知识、资本和其他各类资源,为求得长期竞争的新优势——知识产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及和平崛起而进行的总体性战略谋划。这种“强省”的方式既有利于缓解国内的资源瓶颈、能源短缺、环境恶化、区域鸿沟和制度制约等一系列不和谐现象,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实现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知识化、“轻型化”和“绿色化[9]”,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建设和谐社会;也有利于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经济体制全面与WTO规则接轨,加快构造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制度、新机制、新文化,不断积累和掌握知识产权新优势,为我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可靠的宏观保障。
显而易见,“知识产权富民”是 “知识产权强省”的基础,“知识产权强省”是“知识产权富民”的保障,两者相互依托,互为表里。同时,“知识产权富民强省战略”还与“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整体效果。
近年来,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运用知识产权规则,对我国采取了一种新的竞争策略——把自己的创新(不仅仅是科技,还包括市场、管理等)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通过“跑马圈地”,压缩我国产业的发展空间,并运用世贸规则,把我国限制在国际产业链条的低端;同时,他们利用中国的市场开放、人力低成本和自然资源,取得长期垄断高额利润,让我们成为其“世界加工车间”,使我们的技术空心化、结构性失业、能源及原材料的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等现象更加严重。现在,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正在组织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我们也要加快研究制定河南省的知识产权富民强省战略,围绕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传统资源和特色经济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运用专利、商标、品牌、原产地保护、技术秘密、工业设计、动植物遗传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等知识产权工具和规则,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知识资源、人力资源产出能力大为提高,不断提高第一、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和创意等新兴产业,促进区域、产业、企业集群效应不断累积,专利、品牌、高素质人才和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产业链条不断增加,区域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总之,实施知识产权富民强省战略,是面向21世纪河南省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实现河南省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2、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10]
2005年,河南省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但认真分析我省的产业结构,我们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中技术含量较低、资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较重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有较大比例,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近一亿人口的全面小康,就必须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知识产权经济是就是我们河南省未来的希望所在。所谓知识产权经济就是“依靠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和世贸规则,通过创造、占有、使用、运营(专利、商标、品牌、版权、技术秘密、工业设计、计算机软件、原产地保护、动植物新品种、传统遗传资源等)知识产权资源等方式,对资本、人才、自然及其它有形资源进行市场配置、集约经营、管理创新和创造财富的活动或过程”。她是一种能有效地创造、占有、传播和运用知识,能有效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能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作用、提高资本运用效率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促使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级经济形态。由于知识产权经济在主导要素、经济规律、竞争对象和投资重点等方面都与传统经济明显不同,加之知识产权经济的内涵性好、外延性强和关联度高,知识产权经济完全可以在多元经济共存的社会发展壮大,对制度基础、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的要求并不苛刻。并且,越是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集中的区域,自主创新的空间就越大,知识产权经济的前景就越广阔。例如,速冻食品产业成为我们河南省的一大支柱产业,靠的就是三全公司陈泽民先生的发明创造,三项专利,创造了新市场,引领了新的消费时尚,成就了一个产业群体;火腿肠产业等也都是依靠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成长起来的。可见,那种认为河南省不要搞自主创新的认识,河南省搞不成自主创新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具有投入少、效率高、风险低,符合我省现在经济、科技及产业基础的现实,能够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必将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新动力和新经济增长点;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还能够充分发挥我省人力资源的作用,尽量克服(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我们现有的产业、技术、人才基础上,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主要依靠知识产权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内涵,不仅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3、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积累后发优势——培育和发挥知识产权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强者(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制定新的游戏规则——世贸规则等,把自己的人才、技术、管理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知识产权优势,在创造、占有、转化和运营知识产权资源及其它生产要素的过程中,始终使自己处在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和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并获取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显而易见,西方国家和跨国公司就是依靠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绝对优势,保持了他们在国内外市场的领先地位,取得了高额垄断利润。西方国家和跨国公司对我国“发难”的策略形式主要有:一是制定知识产权的游戏规则,阻挡中国企业进入他们的势力范围;对使用其专利的新手收取高额的费用,降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对不付费者则利用法律武器,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提起诉讼;二是沿着高端产品发展方向,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在华大规模进行专利申请,提前设置“路障”,压制我国产业的发展空间;三是利用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的机会,抢注中国企业的专利和商标,甚至打击和收购;四是利用中国政策,保护其知识产权;五是运用WTO规则,对我国企业进行贸易制裁和堵截。相比之下,我们许多领导干部、企业家和社会各界还不了解知识产权为何物,更谈不上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规则和战略了。
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经过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进出口贸易国。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中来,从而使得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加之发达国家对我们的种种歧视性贸易政策,我国的出口产品受到了诸多贸易壁垒,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小、附加值低,我国出现了产业结构重型化和国民经济的“贫困化增长”,由此产生了资源瓶颈、能源短缺、环境恶化、区域鸿沟和制度制约等一系列不和谐现象。对于我们河南来说,那种主要寄希望于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品牌”来发展自己的策略,那种过度依靠自然资源、资本投入而忽略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的发展模式,那种漠视“比较陷阱”、盲目攀比速度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经济社会发展“线路图”!我省要想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应该以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作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指导思想,对“四大战略”进行战略调适和创新,组织实施知识产权富民强省战略,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培育和发挥知识产权优势,组织实施“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区域重大工程”,以百户重点企业和35个扩权县(市)为重点,选择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和县(市)开展知识产权富民强国战略试点示范,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使之成为具有跨越式发展能力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努力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新“新型工业化”道路。
4、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性循环,把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助推器——建设知识产权资源大(强)省,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自然资源终有一天是会枯竭的,惟有知识(产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把经济大省、强省的大厦建设在知识产权资源大省、强省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河南闯出一条突出特色、加快发展、优化结构、增强素质、提高效益、保障后劲的新路子,实现河南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知识产权资源大省、强省,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要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知识产权形势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特别要密切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弘扬河南优秀文化传统,注意合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体现区域经济特色,做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作)、运营和保护的整体水平。建设知识产权资源大省、强省必须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河南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县域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和人才强省等中心工作,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鼓励自主创新为基础,以实施知识产权富民强国战略为重点,以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为突破口,以大幅度提高我省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提升我省区域、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推进知识资源的开发、积累、整合、利用和转化,实现优化环境、健全体系、形成机制、重点突破、培育群体的任务,争取到2010年,年专利申请量突破20000件,进入全国前十位,专利授权量和商标注册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版权、计算机软件、动植物新品种、论文、著作、影视作品等)的拥有总量、年申请及注册量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成为知识产权资源大省。到2020年,年专利申请量突破40000件,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构成比例更趋合理,发明专利、职务发明专利所占比例分别超过40%和60%,知识产权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显著提升,真正将我省建成知识产权强省,全面增强我省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竞争力,实现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基本目标。
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意义重大!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部大楼大厅的圆顶上,有(WIPO前总干事阿帕德•鲍格胥博士的)一段名言:“人类的聪明才智是一切艺术成果和发明成果的源泉;这些成果是人们美好生活的保证;国家的职责就是要保证坚持不懈地保护艺术和发明。”保护知识产权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授予创新者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权利,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竞争中树立一种标杆,确立一种游戏规则,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形成“创新—知识产权保护—高额利益回报—再创新”的良性循环,鼓励全社会的发明创造(作)积极性。如专利权可以激发和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装备的发明创造热情;著作权(即版权)可以激发和保护人们对知识和艺术产品创作与传播的积极性;商标权和品牌则有助于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知名度和企业美誉度,从而激发市场主体开展有序竞争等等。可见,在建设“创新型河南”的过程中,政府手中最大的公权利和最大的职能是引导和激励人民的聪明才智,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创新热情,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真正让人民享受自主创新成果的恩惠!因此,只有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切实保障技术创新成果不受侵犯,保障创新者获得高额的利润回报,才能激励全社会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才能保持创新的连续性;只有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运用市场机制,才能有效配置创新资源,避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的回归,促使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只有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才能扩大对外开放,减少与国外的知识产权纠纷,才能引进更多的人才和先进技术,在更高的起点上搞自主创新,实现我国的和平崛起。显而易见,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河南”的“一体两翼”,两者互为依托,缺一不可。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知识产权保护日趋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与保护知识产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助推器”,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和发挥知识产权优势,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和再造知识产权文化[11]
文化是一种“软”权利,文化的影响力比科技、经济实力的作用更持久、更长远。西方发达国家和跨国集团利用其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优势对弱势文化的渗透、控制和强行“市场准入”,必将造成文化形态的对撞、文化边界的模糊和文化内涵的再造!“知识产权文化”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优秀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与其物质、政治及文化生活相适应的、能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国内外和社会各个阶层一切力量、促进国家(区域)和人民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和繁荣富裕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制度规则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知识产权文化”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起到基础的、先导的、保障的和战略的作用。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培育和再造“知识产权文化”,必须与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流相适应,必须与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相适应,必须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知识产权文化的(三组)九大要素
:第一组由人本、科学、民主三要素组成,她是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精神要素,与精神文化和政治文明相对应;
第二组由学习、诚信、和谐三要素组成,她是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制度要素,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明相对应;
第三组由创新、创业、创富三要素组成,她是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物质要素,与物态文化和物质文明相对应。知识产权文化体系的物质要素表明,创新和奉献、创业和发展、创富和文明才是建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大厦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
三组九个要素构成一个以精神要素为灵魂、物质要素为动力、制度要素为保障的知识产权文化同构体,三者密不可分,互为依托,是一个始终处于动态变化、有机关联、互补升级的文化“魔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源动性、内聚力和辐射力。可见,培育知识产权文化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
四、结语
第一,河南省在自主创新方面既有优势,也有差距:全社会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市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副提升,我省与沿海发达地区和跨国公司的差距逐渐拉大,但与周边省相比,我省的创新能力仍在中西部前列。
第二,制约河南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创新模式需要转换、战略定位需要调适宜、创新主体的“内因”需要释放、体制改革和机制再造的步伐需要加快等方面。
第三,建设创新型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应采取的基本对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尽快制定和组织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知识产权富民强省战略”;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积累后发优势——培育和发挥知识产权优势;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性循环,把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助推器——建设知识产权资源大(强)省,切实保护知识产权;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和再造知识产权文化。
总之,知识产权既是一种规则,更是一种财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们河南未来的希望。只有不断培育和积累知识产权优势,河南才能在未来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 作者系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1] 徐光春,“重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河南’”,科技日报,2006年1月9日。
[2] 参考国家知识产权局郑州专利代办处2005年专利统计年报。
[3] 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www.sipo.gov.cn.。
[4] 参考国家知识产权局郑州专利代办处2005年专利统计年报。
[5] 参考国家知识产权局2004年年报。
[6] 参考河南省知识产权局2004年年报。
[7] 参考国家知识产权局郑州专利代办处2005年专利统计年报。
[8] 王京安等,“李约瑟之谜研究述评”,湖南大学学报(社科),2003年4月。
[9] 托马思·弗里德曼,“世界进入知识激烈竞争时代”,《参考消息》,2005年12月31日。
[10] 郭民生,“论知识产权经济”,《经济经纬》,2004年12月。
[11] 郭民生,“理解知识产权文化的基本内核”,《创新科技》,2005年第10期,P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