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有意识吗?与王思彤谈价值
——价值存在广义性是谁都无法否认的自然辩证法
文/崔长林
日前,笔者发表了《万物皆因价值而生,死为价值而献身》的文章。文章发表以后,王思彤先生认为,“万物之中,人是有意识的,其他动物是下意识的。植物中有意识的好像也并不多啊。所以,‘万物皆为价值而生’这样一个命题,本身就值得商榷。一朵小花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怎么可能‘为价值而生’呢?或者,有人会问: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呵呵,那么,就请您来解释一下植物是有意识还是没有意识的吧。”笔者以为,王思彤先生之所会有上述感言,已说明他是“绝对价值观”的受害者!
(一)否认广义价值的存在是人类走向灭亡之路的起始点
笔者承认,人的意识可以通过科学的思维创造、感受价值,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离开了意识、“类意识”就没有,也感受不到“广义价值”的恩惠,也就更不要说,除了人类之外,在其他动物、植物,就“意识”不到价值的存在,或者说动物、植物生存与发展就不是为了实现价值。否则它们就不会存在。
1、否认广义价值导致了广义价值差异出现负积累
笔者以为,价值的存在不一定非要与意识有关,即便与意识有关,也需要首先把什么是意识的问题确定了以后,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怎么办呢?要想把上述问题彻底搞清楚,我们就需要首先整明白什么是意识、价值。王思彤先生不是问我“植物是否有意识”吗?现在就让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首先,关于意识。笔者以为,意识这东西应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意识是人脑的一种机能”,这显然应该属于“狭义意识”的范畴,因为他已经把意识规定为“人脑的一种机能”。如果按照这种逻辑,不要说植物没有意识,恐怕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皆没有意识。如果我们把它扩大些,扩大到“意识是脑的一种机能”,那么,只要是有大脑的,也就自然获得了意识属性。如果再往大扩些,扩大到“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那意识能无所不在了。
大家知道,植物对客观事物、环境的变化都是有“反应”的,比如“趋光性”和对客观世界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受伤以后的自我保护能力,伤口的自我愈合能力,以及开出美丽的花朵吸引蜜蜂采集花粉,传播子嗣的能力等,无疑,这些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能力了,更不要说,当有动物蚕食其树叶时,有些植物能分泌出毒液,散发出异味,趋赶蚊虫叮咬和“食人植物”的客观存在。
如果再将这种“反应”扩大化,非生物、矿物即无机物同样也存在“广义意识”呢!大家知道,一切非生物、矿物、无机物均对温度敏感,并在一定的温度下改变自己的存在与运动状态。还有普遍存在于宇宙、时空中的大物质吸引下物质,小物质吸引更小的物质,以及在无机物、有机物、生物界亦普遍存在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等等,谁又能说他们不是一种“广义反应”?对此,王先生做何种解释?
诚然,上诉这些客观物质世界所做出的“反应”也都是有规律的,当然也都是具有“广义价值”的了,表现为它们的这些“反应”均是物质属性即价值属性的体现。同样,这些物质属性、价值属性也都是我们人类所能认识、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可是,如果认识不到,那么这些“广义价值差异”就会由于人类的无知而发生负积累,其结果必然是“广义价值”即能力的丢失,因为力是种无法妥善保管的东西。
2、广义价值差异负积累的本质体现了人类的无知
笔者以为,不管谈什么事,研究什么学问都不能搞绝对化的东西,更不能拿出一个“子虚乌有”的问题来予以否定或肯定,因为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而否定中也同样会包含肯定的因素。否则,人们就会犯“非此即彼”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的错误。比如,由于传统哲学、经济学不承认意识、资本的物质性,不承认在人类劳动以外和资本投入以外存在价值,导致了社会主义在欧洲的分解!
意识、资本怎么会不是物质?不是物质的东西能产生、运动、增殖吗(由于意识运动能产生价值,所以也能实现价值增殖,比如技术创新都体现了创造性思维或者说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难道他们不知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再说了,物质因何而存在?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的?不都是由于有价值的作用即由能量物质来维持?没有能量物质的不断产生和不断地被消耗掉,万物因何而产生?又怎么不灭亡?
诚然,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经济学家不能承认价值的广义性,所以才会造成经济社会各种问题的不断发生,而人类在发展经济和在创造所谓“狭隘价值”的过程中,才会把“价值中的最大价值”即自然生态的平衡关系给打破,教训显然是十分沉痛的。那么,广义价值差异的负积累体现了什么?毫无疑问,就体现为广义价值与狭义价值的此消彼长,如果无限地负积累下去,人类将抱着金饭碗讨饭吃。
诚然,对“绝对价值”、“相对价值”概念的认识是我们走向“再管理”或“复式管理”前的一道必须要跨越的门槛,因为“再管理”或“复式管理”是对“相对剩余价值”深化的结果。笔者以为,此前经济学上讲的“价值”一般属于“绝对价值”,尽管在“绝对价值”中已包含“相对价值”的意义,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不到或认识不清而被否认,所以,人们也就不可能,能对“价值积累”,有深刻理解。
如何解决上述矛盾?自然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蕴藏于经济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蕴藏于人类的意识资源、知识资源、程序资源、管理资源中的广义价值资源系数地转化为狭义价值,因为在上述这些资源中蕴藏的价值要比传统经济意义上的劳动价值、投入价值要大的多得多,而且也一定是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价值源泉。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所谓“价值剥削”矛盾,也能获得价值中的最大价值。
(二)人类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在于能够获得广义价值
通过上面的介绍,读者可能已经了解了什么是“价值差异”的积累、负积累。可是,如果要问什么广义价值差异会发生积累、负积累的,能够回答上来的人恐怕不多。这不是说小看读者的能力,也不是由于它是一个新概念,而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认识到广义价值差异的积累,是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
1、什么是广义价值差异的积累?是怎样形成的?
广义价值差异的积累,可以理解为与劳动价值、资本价值仅存在间接联系的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客观事物、物质所具有的“比较价值关系”的选择。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比较价值关系”的存在,非个体人类、企业、经济体所为,是由客观经济物质、社会事物、自然生态长期演化的结果,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基本上只有一个“选择”的余地而没有“创造”的可能,至少个体人类、企业是没有的。
比如,人类就很难对地球系的存在与运动状态,进行所谓的“改造”,也就更不要说“创造”。至于说对太阳系,银河系的“改造”,那就更不可能了。退一万步说,即便可能,也不是我们今天的、地球上的人类能做到的。至于说1亿年后地球上的人们能否做到,那是无法考证的了。笔者为何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讨论这个问题关系到广义价值差异积累、负积累问题,可以说是研究上述问题的一个拐点。
在我过古代有一位大哲学家,他的名字叫做老子。老子曾经说过一句话,“道法自然”。老子这里讲的这个“道”,用现代人的话说,可以理解为是“客观规律”;“法”,可以理解为是“效法”的意思;至于说“自然”,与我们现在的理解可以说基本相同。于是,笔者把它们贯通起来,可以解释为,所谓“规律”从本质上说,是在“效法”大“自然”。反之,也就是说,大“自然”的存在状态,最符合“规律”。
具有这种思想的,还有一个外国哲人,他的名字就叫做恩格斯,笔者有他的哲学巨著,《自然辩证法》为证。虽然没有最后完成这部书稿,但其要揭示的内容,可以看出,就是老子所要揭示的。作为一位研究经济理论的人,笔者就是这么理解的,如果有其他的理解,那自然是人家的事,与我无关,说明价值观存在差异。也说明,广义价值观差异同样需要积累、负积累,谁让人的意识也是场,也须积累!
如果读者能认同老子、恩格斯的——也算是笔者的认识,那么,关于广义价值差异积累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人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并能按上述这些规律办事,那么,也就等于是实现了广义价值差异的积累,因为只有在“自然规律”的状态下,其“价值最大化”,而追求这个“价值最大化”就是广义价值差异积累。尽管,这个“最大化”的价值不存在。
2、广义价值差异积累的本质?为何体现统一价值场?
那么,广义价值差异的本质体现的是什么?笔者以为,就体现为“统一价值场”也。当然,在笔者没有介绍“统一价值场理论”之前,也可以把“统一价值场”理解为是“广义价值场”,反正创立“广义价值场理论”的目的,也是为了引出“统一价值场理论”,而且,两者一定会存在内在联系。为什么说广义价值积累体现的就是“统一价值场”?这是因为,只有人类将价值统一于自然生态时,价值最大。
诚然,这也不是说,个体人类、企业、经济体就不准许有“狭义价值观”的存在,而是说,通过价值差异的积累、负积累,人类最终都要回归于,到目前为止,也只有我们地球上才会有的“生物圈”的价值体系中。与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从人与生物圈即生物场的角度上去考虑和思考一些问题呢?诚然,笔者这也不仅是在说教,而是试图从人与生物场的关系上,从根本上解决人的价值观问题。
日前,笔者发表了《万物皆因价值而生,死为价值而献身》。发表后,王先生说,“万物之中,人是有意识的,其他动物是下意识的。植物中有意识的好像也并不多啊。所以,‘万物皆为价值而生’这样一个命题,本身就值得商榷。一朵小花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怎么可能‘为价值而生’呢?或者,有人会问: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呵呵,那么,就请您来解释一下植物是有意识还是没有意识的吧。”
笔者以为,单凭他让我解释“植物是有意识还是没有意识”的,就说明他还没有找到价值真谛,误以为价值是一种必须要与人类意识有联系的事物,似乎与动物、植物无关。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一种认识,可以认为是绝对价值观、狭隘价值观的体现,还不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和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投入与产出”的价值观更有价值,因为上述均否认在供求关系、资源、生物、生物圈中存在价值。
如果,在供求关系、资源、生物、生物圈中不存在价值,那么,我们人类又靠什么活着?难道人类生活在一个没有价值的世界里?传统经济学还认为上述是“零价值”呢,所以,笔者才说,这种与意识联系起来的价值观还不如传统经济学的价值观更有价值。笔者以为,人类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发现、利用和开发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中的价值而不仅仅靠“意识”来与自己的同类争夺“劳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