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送”尚有多少资源可送?


国际外交的交流中,国人可谓一个慷慨了得所能抒写其“气魄”!
“国宝之大熊猫”作为频危之宝中之宝,一送再送。
中国在建国的初期,经济复苏因基础设施的制约还不能拿出让老外“养眼”礼物,用做国际外交的“礼尚往来”的礼(国家文物例外)。送出的“熊猫”尚能让人无法论足。
随着文物、频危动物的保护意识增强,这些似乎在外交场合的慷慨也不多见了。
可近时期的送台湾大熊猫到今日消息中的送往韩国的两只“东北虎”的所闻,那我们会问到:“中国还有多少国家需要这些国宝,有多少国宝可送?”
在一个记者的消息报道中有这么一段描述:
“据悉,这两只优中选优的东北虎名为“新纪”和“圆圆”,分别为3岁和4岁。也许是因为故土难离,两只体格强悍的东北虎说什么也不肯进入运输笼。工作人员耗费两个多小时,用鞭炮吓、冷水浇、美食诱等种种招数,均无功而返。 最终,他们只好动用麻醉枪,才将两只东北虎装进了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的运输笼。”


看了这些,“东北虎”的命运除了要走出国门外,还要告诉我们的是它的“烈性”!作为媒体记者,我不清楚他想、他要告诉我们些什么?
我们的评论家们又想如何去评论这个话题?
国送难道就只有动物这一个选择吗?
韩国也讲和注重茶道:中国安溪的铁观音、信阳的毛尖、西湖的龙井不能入围吗?
中国的瓷器闻名遐迩:钧瓷、景泰蓝、薄胎瓷不也是让老外心怡的圣物吗?
整个民间艺人的:泥人常、面人张、风筝、蜡染、微刻不还是引领老外而折腰吗?
整个渊源的古文化崇尚的是:千里送鹅毛,礼清人意重!难道这个蓄意还很幽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