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3月15日报道,近期,广州一些中小学生上网中流行着一个有趣现象。雷锋叔叔成了网络游戏主角,在不断的助人为乐之后,经验值、声望值、忠诚度等达到了游戏要求的标准,就能在天安门得到“毛主席接见”。记者了解到,“学雷锋”是某网络公司专门制作的国内第一款教育网络游戏。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发“学雷锋”游戏,目的在于让当下的学生能体会到帮人的快乐感。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商机无处不在,商家无孔不入。“雷锋”被商家开发利用而变成网络游戏主角,这并不算是什么稀奇事。笔者对此所关注的是,这个以“艰苦朴素、乐于助人”为主旨、号称“国内第一款教育网络游戏”的“学雷锋”游戏,能不能培养出孩子们真正的“学雷锋”精神呢?因为,我们的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沉溺于“学雷锋”游戏的一时快感。
网络游戏具有十足的娱乐性与吸引力,这是众所周知的。一款精心设计的网络游戏,不仅能受到网游爱好者的广泛欢迎,甚至会让其痴迷到不能自拔的地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真能通过网络游戏的娱乐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相比我们传统的枯燥的说服教育、书本灌输确实进步了很多。
可游戏毕竟是游戏,作为一种信息时代的商业开发活动,商家考虑如何从中获得市场利润是必然的,因而“学雷锋”游戏其中也不例外地含有商家的利益冲动。所谓“教育”游戏可能只是一个赚钱的幌子噱头、或是一个市场效益与社会责任实现“双赢”的期待而已。
诚然,社会需要提倡雷锋精神,需要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风气,而现实中我们又无时无刻不在寻觅雷锋的影子。如今我们喊“学雷锋”的时候,多是在3月5日前后走进敬老院,或去扫大街,等等。“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这走过场的学雷锋活动何尝不像是一场“游戏”?
我们当然期待,这款“学雷锋”游戏不仅仅是游戏,能真正给孩子们起到教育效果,那怕是起到一丁点儿教育效果。同时,我们对这款“学雷锋”游戏的积极影响又不能高估,要防止它把孩子引入痴迷网游的反面。我们应该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一时的快感,不是一款游戏;而是那久违的社会风尚,那切切实实的艰苦朴素、乐于助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