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模式的选择,事实上是对人的管理方式的选择。反过来说,对人自身的认识,实际上影响到对经济模式的认识和选择问题。
管理学在考虑对人的管理方式选择时就考虑了人性的问题。基本的认识就是大家可能熟悉的X理论、Y理论和Z理论。简单的概述之,所谓的X理论就是“性本恶”理论;而Y理论则是“性本善”理论;所谓的Z理论是上述两种极端观点的综合,认为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具有两面性。
如果从X理论出发,对人的管理主要是“管制”、“压制”、“控制”、“监督”,被管理者处于被动的行为状态,他所要做到的就是遵章守纪达成目标。这种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制定尽可能详细的行为规则、操作程序;如果从Y理论出发,对人的管理主要是“激励”、“鼓励”、“引导”、“奖励”,促使被管理者内在的积极性,被管理者处于积极主动的行为状态,他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达成目标。这种管理方式往往不限制被管理者的具体行为方式,被管理者以达成目标为标准,具有较大的行为方式选择自由。而Z理论是一种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它不将管理对象认定为简单的X人或者Y人,承认人是负责的,具有两面性的,因此,在改管制的地方管制、改放松的地方放松,力求在自由和约束之间求得一种平衡。
关乎到人性认识的经济模式选择,在历史上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所谓的完全计划经济模式和当前甚嚣尘上的完全市场经济模式。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提到实行“完全计划经济”,许多人会嗤之以鼻,而提到“完全市场经济”则会有许多人举手赞同。然而,却没有看到两种认识具有的共同特征,即“极端主义”思维方式。反极端,是历来社会学家和大政治家的思路。中国历史上的中庸思想和道教阴阳平衡思想都是如此。过去共产党是既反对“极左”也反对“极右”的。然而现在即使是在共产党内,也出现了放纵极端主义思潮的倾向。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子下面,许多人实际上摇动着的是极右的完全市场化小旗帜。
完全计划经济,实际上是将人性理想化了,即是Y理论者。在共产主义所要求的道德水平远未达到的时候全面强行推行完全计划经济模式,注定是要失败的。马克思并没有规定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细则,但是马克思说过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的话,对物质和意识关系有过深入的论述,这就等于是给人类达到按需取用的自由状态描绘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而非一步登天的跃进。
完全市场经济则是将人性看得过于悲观了,即是一群X理论者。这种理论的持有者的观点其实是不值一驳的,因为这种观点者忽视了他们“自己”。如果持此观点的人自己也是完全的自私自利者,就没有必要指责他人和这个社会;反之,如果他们自己不是完全的自私者,就应该为社会中还有道德高尚的人存在而欣喜,也就应该认识到X理论的片面性。上一帖“还是把孩子留下来吧”中谈到,自私是目的,而利他是手段,自私目的并不排斥利他手段,因为利他就是创建人和环境,也就是利己。
Z理论就比较中庸和全面。实际上,人不是分为X、Y两个群落的,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表现出两面性。Z理论就是要扬长避短,利用人的X特性进行引导,利用其Y特性进行鼓动,使人的两面性都在合适的场合发挥出其积极的一面。
在谈论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问题时,提到的最多的就是集体所有制下劳动者的懒惰造成的低效率。实际上,劳动者懒惰反映的是人的X特性一面,这个X特性的存在和社会经济制度模式并没有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一样会有X的一面,大家都熟知“泰勒制”这种管理方法,其实就是基于人的X特性而设计的。计件工资制度、模特时间法等等都是如此。有人注意到,在现代化的工厂里,往往有一种“星期一综合症”和“夜班综合症”,即本应该出现质量问题较多的时间段里,反而质量合格率较高而质量问题较少,而复检表明并非合格率提高了。实际情况是操作者和管理者集体放松注意,造成一个虚假的结果。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基于人的X特性的低效率问题和计划经济模式的存在没有关系。
极力推行完全市场化的人,实际上具有一种针对人的X特性进行惩罚的心态,要利用市场化的竞争和博弈的残酷性来约束和惩罚人的X特性,以期实现所谓的高效率经济发展。但是,效率高低不具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而是人的一种判断,是因人而异的。所谓的高效率,不过是财富定向集聚的高效率,对某些人来说是高速丧失生存条件和财富,是高效率地奔向贫穷和死亡。人也不是时时事事都表现出X特性的。
基于X理论设计的社会管理方法,往往会无视生存是人的基本权利这个基本点,往往无视人的个体之间能力的天生差异,放纵能力强的人群而放弃能力较弱的人群。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思想,其实也具有这种意味,这样的制度表面上看似公平,实际上剥夺了低能力人群基本的生存权利。管理学已经放弃了片面的X理论,Z理论已经广为认同,难道完全市场化的潮流可以让过时的X理论复活?
2+2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则和Z理论相通共融,它将人类的需求分为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两大类,要求政府对民众的基本的必要需求负全责,而将繁杂个性的非必要需求让位于灵活的市场手段处理。 巧得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一书的封面上,一个大大的“Z”字与这个Z理论的“Z”不谋而合。(请点击http://www.wyzxwyzx.com/shudian/UploadFiles/2005112222727631.jpg)
管理学在考虑对人的管理方式选择时就考虑了人性的问题。基本的认识就是大家可能熟悉的X理论、Y理论和Z理论。简单的概述之,所谓的X理论就是“性本恶”理论;而Y理论则是“性本善”理论;所谓的Z理论是上述两种极端观点的综合,认为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具有两面性。
如果从X理论出发,对人的管理主要是“管制”、“压制”、“控制”、“监督”,被管理者处于被动的行为状态,他所要做到的就是遵章守纪达成目标。这种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制定尽可能详细的行为规则、操作程序;如果从Y理论出发,对人的管理主要是“激励”、“鼓励”、“引导”、“奖励”,促使被管理者内在的积极性,被管理者处于积极主动的行为状态,他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达成目标。这种管理方式往往不限制被管理者的具体行为方式,被管理者以达成目标为标准,具有较大的行为方式选择自由。而Z理论是一种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它不将管理对象认定为简单的X人或者Y人,承认人是负责的,具有两面性的,因此,在改管制的地方管制、改放松的地方放松,力求在自由和约束之间求得一种平衡。
关乎到人性认识的经济模式选择,在历史上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所谓的完全计划经济模式和当前甚嚣尘上的完全市场经济模式。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提到实行“完全计划经济”,许多人会嗤之以鼻,而提到“完全市场经济”则会有许多人举手赞同。然而,却没有看到两种认识具有的共同特征,即“极端主义”思维方式。反极端,是历来社会学家和大政治家的思路。中国历史上的中庸思想和道教阴阳平衡思想都是如此。过去共产党是既反对“极左”也反对“极右”的。然而现在即使是在共产党内,也出现了放纵极端主义思潮的倾向。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子下面,许多人实际上摇动着的是极右的完全市场化小旗帜。
完全计划经济,实际上是将人性理想化了,即是Y理论者。在共产主义所要求的道德水平远未达到的时候全面强行推行完全计划经济模式,注定是要失败的。马克思并没有规定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细则,但是马克思说过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的话,对物质和意识关系有过深入的论述,这就等于是给人类达到按需取用的自由状态描绘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而非一步登天的跃进。
完全市场经济则是将人性看得过于悲观了,即是一群X理论者。这种理论的持有者的观点其实是不值一驳的,因为这种观点者忽视了他们“自己”。如果持此观点的人自己也是完全的自私自利者,就没有必要指责他人和这个社会;反之,如果他们自己不是完全的自私者,就应该为社会中还有道德高尚的人存在而欣喜,也就应该认识到X理论的片面性。上一帖“还是把孩子留下来吧”中谈到,自私是目的,而利他是手段,自私目的并不排斥利他手段,因为利他就是创建人和环境,也就是利己。
Z理论就比较中庸和全面。实际上,人不是分为X、Y两个群落的,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表现出两面性。Z理论就是要扬长避短,利用人的X特性进行引导,利用其Y特性进行鼓动,使人的两面性都在合适的场合发挥出其积极的一面。
在谈论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问题时,提到的最多的就是集体所有制下劳动者的懒惰造成的低效率。实际上,劳动者懒惰反映的是人的X特性一面,这个X特性的存在和社会经济制度模式并没有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一样会有X的一面,大家都熟知“泰勒制”这种管理方法,其实就是基于人的X特性而设计的。计件工资制度、模特时间法等等都是如此。有人注意到,在现代化的工厂里,往往有一种“星期一综合症”和“夜班综合症”,即本应该出现质量问题较多的时间段里,反而质量合格率较高而质量问题较少,而复检表明并非合格率提高了。实际情况是操作者和管理者集体放松注意,造成一个虚假的结果。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基于人的X特性的低效率问题和计划经济模式的存在没有关系。
极力推行完全市场化的人,实际上具有一种针对人的X特性进行惩罚的心态,要利用市场化的竞争和博弈的残酷性来约束和惩罚人的X特性,以期实现所谓的高效率经济发展。但是,效率高低不具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而是人的一种判断,是因人而异的。所谓的高效率,不过是财富定向集聚的高效率,对某些人来说是高速丧失生存条件和财富,是高效率地奔向贫穷和死亡。人也不是时时事事都表现出X特性的。
基于X理论设计的社会管理方法,往往会无视生存是人的基本权利这个基本点,往往无视人的个体之间能力的天生差异,放纵能力强的人群而放弃能力较弱的人群。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思想,其实也具有这种意味,这样的制度表面上看似公平,实际上剥夺了低能力人群基本的生存权利。管理学已经放弃了片面的X理论,Z理论已经广为认同,难道完全市场化的潮流可以让过时的X理论复活?
2+2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则和Z理论相通共融,它将人类的需求分为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两大类,要求政府对民众的基本的必要需求负全责,而将繁杂个性的非必要需求让位于灵活的市场手段处理。 巧得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一书的封面上,一个大大的“Z”字与这个Z理论的“Z”不谋而合。(请点击http://www.wyzxwyzx.com/shudian/UploadFiles/200511222272763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