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地荒还是心慌


究竟是地荒还是心慌
面对国家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结果,开发商一度叫嚷开发用地缺乏,煞有介事地提出“地荒论”。到底是不是“地荒”呢?政府相关部门马上站出来澄清事实,有数据铁证如山:2005年前11个月,在我国的房地产本年购置土地面积中,未完成开发土地面积达16706.7万平方米,尚能满足1年多的开发需要。在北京,2006年,“8×31”过关土地将陆续进入市场。据了解,仅“8×31”过关项目就有1765万平方米还没有供应,加上2005年出让的250万平方米的土地,2006年北京房地产市场住宅供应量将大大超过2005年,甚至可能超过2004年。
这样看来,开发商的“地荒论”似乎是个假命题。然而,一向精明的开发商何以不看数据草率的炮制理论?仔细探究,原来这里的“地荒论”另有隐情。

  “8×31”以前,开发商已经习惯了拿地的不完全市场运作模式。经过一个2005年的过渡,原来协议出让土地慢慢释放完,接下来开发的都是拍卖土地。土地供应完全市场化,土地的成本就会很高。对于中小开发商,光是竞争土地一项就会对他们的资本实力形成巨大的考验。被迫转行吧,实在不甘心抛弃 房地产这块饱食多年的肥肉;勉强拿地开发吧,为了获取以往的高额利润,不得不将 房价涨起来,可是,房价高又面临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相对缩小问题以及强大的舆论压力。相比从前,大有“弃之可惜,食之无肉”的苦衷。进退两难,都是土地惹的祸!

  另外,即使是拿到一些土地吧,政府又不让随意开发,而是三令五申要加大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比例。根据经验,开发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利润要小得多,可是供给开发高档房子的土地又极其有限,这难道不是“地荒”吗?

  可见,不是绝对地荒,而是相对地荒;不是真的地荒,而是开发商心慌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