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致读者
上 编
总论——精神信仰与传统文化
1、你有精神信仰吗
——精神信仰的迷失与重建…………………………3-8
人生往往就是这样,无论你是否曾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博学多才、博闻强记,或者相反,一个普通的生活常识都有可能驳倒你,甚至难倒你。……你有精神信仰吗,你的精神信仰是什么,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是什么?这些或许都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你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它吗?
一、烟水蒙胧,独对云头月——也许能震憾心灵的问答
二、不堪回首,却须回首——往事如烟,沧海桑田
三、为伊消得人憔悴 ——精神信仰话题的意义
2、什么是精神信仰
——哲学精神与宗教精神……………………………9-13
从哪里丢失的,就从哪里去寻找——这也许是大多数人的处事态度,道理大概是:原因就在开始处,解铃还需系铃人。引申而言,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东西,总是从最普通的地方开始的。再浮想联翩一下——我们总是怕把复杂的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却往往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一、半亩方塘一鉴开——什么是精神与信仰
二、天光云影共徘徊——社会意识形态原理
11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哲学精神与宗教精神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精神信仰的多样化
3、简单化的沉重代价
——我们为什么需要精神信仰(一)………………13-20
历史好象常常在故意捉弄人类,因为它总是在和我们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比如,我们往往会发现,曾经以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些所谓的经典真言,结果却是导致我们走向蒙昧无知的谶纬之语,不但让我们失去了对世界的思考判断能力,最终也失去了自己……,这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一、最难解,水云天天似水——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
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我们弄错了什么
三、谁解残照,夕阳红欲暮——再思考与结论
4、人的本质属性
——我们为什么需要精神信仰(二)………………20-26
宇宙诞生自何处、生命起源自何时、人类最早的家园在哪里、文明的历史究竟应该怎样写——好像是人类越是觉得自己已经成为这个星球的主宰,所面临的未解之谜就越多。……人类曾经在原始宗教基础上发展出崇拜自然力量和祈求虚无之神的仪式,但是人类最崇拜的其实还是她自己。
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类的起源与演变
二、人猿揖别,相知何时——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三、休对故人思故国——文化是人的本质属性
5、文明史与文化史
——我们为什么需要精神信仰(三)………………26-30
对于人类的历史,我们一般只简称为文明史,实际上应该细分为文明史和文化史两个部分,因为其中既包括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也包括了人与自身精神关
12
系的历史。……不仅可以从中看到两种关系的本质区别,也可以从中解读出什么是人的精神信仰,从而认识到现代社会形势下,文化发展应该向何处去。
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类的两种发展史
二、梦想浓妆碧云边——精神文化与文化精神
三、却笑东风从此起——划分两种发展史的现代意义
6、文明发展与社会形态
——我们为什么需要精神信仰(四)………………31-38
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时起,人类就在试图按自己认识到的规律来概括自己的发展历史,从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理论与学说,当其成为所谓的知识之时,人类可能会发现,自己已经迷失于各种理论与学说之中。人类历史是从蒙昧、野蛮到文明,还是带着蒙昧与野蛮进入文明,或者文明之中本来就存在着蒙昧与野蛮……
一、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文明三段论的尴尬
二、花自飘零水自流——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与规律
三、朝还暮,春复秋——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
7、超现实的价值与追求
——精神信仰的特点…………………………………38-43
精神信仰本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它所呈现出的仍然是人的意识特征,之所以有许多神秘色彩,除了理论的抽象与虚无之外,还有形式上的故弄玄虚,……同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同,人们往往是因为只相信而不了解才有精神信仰的(超现实价值的追求),如若了解,也就无所谓精神信仰了。
一、月有阴晴圆缺——精神信仰与人的意识特点
二、与生俱来,散无觅处——精神信仰的特点
8、人是政治的动物
13
——精神信仰的不可替代性…………………………44-50
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最大假象就是过分夸大了政治的作用,而政治也通过各种方式进入精神信仰领域,把自己打扮成宗教的样子以抬高其在人们思想中的地位,政治宗教化使人类社会的一切都被扭曲了——社会的一切都不得不围绕政治进行运转,人类的真正目标反而变得越来越模糊……
一、却怎知,梅开二度——政治的双重身份
二、山色有无醉翁语——为什么精神信仰不能被取代
三、拨云见雾重开泰——难解难分的精神信仰与政治
9、从神学走出的哲学
——精神信仰与哲学…………………………………50-56
从世界观的层次上来说,精神信仰与哲学的差别是一种共处彼岸的差别,而这种差别主要是一种思想意识和行为关系的划分,而并不是相互之间有什么天然的区别,因为,说到底,精神信仰里有哲学,哲学里也有精神信仰。……在精神信仰里可以找到终极意义,而在哲学中面对的则永远是无尽的探索。
一、东风夜放花千树——两种信仰模式问题
二、更吹落,星如雨——哲学作为精神信仰特点
三、可惜一夕风月——哲学与精神信仰的发展
10、曾经被误解的概念
——精神信仰与宗教…………………………………56-64
宗教能够代替精神信仰成为人类一部分群体顶礼膜拜的模式,完全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偶然现象。精神信仰与宗教具有更为天然与密切的关系,因为原始精神信仰就是最先以宗教形式表现出来的。……现代东方文化的精神信仰更不必再走西方宗教文化的老路,而应顺人类文明潮流而动,创造趋向于哲学化的新形式。
14
一、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精神信仰与宗教的天然联系
二、敢向青天问明月——谁是真正的意识之神
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精神信仰能否科学化
11、谁是异教徒
——精神信仰的起源与演变…………………………64-70
宗教最令人怀疑与着迷的地方,就是它所宣称的能拯救人类灵魂的功能无法证明。从古至今,无论宗教不断地被抽象成什么样子,人们也不会看到过被拯救过的灵魂及其所向往的天堂,反而会感受到宗教盛行的地方总是更加物欲横流。……宗教是地地道道的异教,既异于西方,也异于东方,是人类对自身的异化。
一、铸就而今相思错——人类最早信仰什么
二、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上帝在人类之后诞生
三、又何必,临水登楼——令人恍然大悟的结论
12、天堂与人间的对话
——宗教的本质与特征………………………………71-77
人类因不满足现实而祈求超现实世界,是一种立足此岸而寻求理想彼岸世界的精神信仰活动。人类的精神信仰方式从来就不是单一形式的,……人类起源之时曾经以精神信仰的名义信奉过宗教,后来又将错就错地以它称呼精神信仰,现在,人类要还精神信仰的本来面目,于是,宗教就只能去重新考虑自己的存在价值。
一、雄关漫道真如铁——对宗教现象的认识与评价
二、天淡银河垂地——宗教、巫术和哲学的比较
三、暝色入高楼,楼上有人愁——宗教的最后出路
13、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中国人传统上为什么不信仰宗教(一)………78-85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是人类大河文明的一个奇
15
迹,中华文化的形成历程与特点,也是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一个缩影和范例。每当想到——原始智人从四面八方向黄河与长江汇集,创造了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人种,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对古老东方文化的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一、江山如此多娇——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
二、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文化的多元性与包融性
三、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民族精神的突出特征
四、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所谓的民族劣根性问题
14、农业文明与农耕文化
——中国人传统上为什么不信仰宗教(二)………86-91
农业文明的人生理想,就是以农耕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理想。禅让制的美德与家天下的历史,共同造就了中国人大同与小康的最高理想,中国人为了这一东方理想国的实现奋斗了五千多年,至今还在新的内涵上奔小康。……宁愿回归大自然,去过天人合一的生活仍然是首选——这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精神信仰。
一、日出江花红胜火——农耕民族的文化性格
二、春来江水绿如蓝——东方理想国:小康与大同
三、今年花胜去年红——传统文化与现代制度建设
15、政教合一与巫术文化
——中国人传统上为什么不信仰宗教(三)………92-97
中国古代的精神源动力同样开始于原始宗教,也经历了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天命上帝崇拜等发展过程,但中国从古至今都不是一个宗教国家——这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中一个极特殊的例外?原因在于,……始终笼罩在传统文化中的巫术意识,对中国文明发展史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一、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中国传统思想的起源
16
二、片红休扫尽从伊——政教合一与君权神授
三、不辞散落人间去——农耕文化衍生出的思想
四、尽化作,断霞千缕——巫术意识的渗透力
16、宗法伦理与家国同构
——中国人传统上为什么不信仰宗教(四)……97-103
世界上可能再没有一个国家能象中国这样地,将源于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及其结构,完整地维持到近现代社会,并且在今天还时时展现着它的威力。你既能慎终追远,也能理经把脉,还能够由齐家而治国而平天下。……宗法制度与家国同构是古老中国传统文化留给世界文明的礼物,体现着农业文明的经典遗产。
一、乡思望中天阔——血浓于水的理论
二、千里故乡,十年华屋——家国同构的社会意识形态
三、山无数,乱红如雨——宗法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九万里风鹏正举——天下为一,民风相异
17、儒家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人传统上为什么不信仰宗教(五)……103-111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典型的政教合一的传统和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政教合一中的政与教最终竟然都归结于儒家和儒教。……儒家已经不是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一种政治教义,是超越政治思想的类宗教。儒家与儒学所以成为儒教,是对只有政治思想而没有精神意识信仰的一种补充。
一、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从儒家到儒学再到国学
二、了却君王天下事——儒家伦理文化的真正确立
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世界三大文化形态的发展方向
18、道教、佛教的意义
——中国人传统上为什么不信仰宗教(六)……111-122
17
道教与佛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教表面上是一种清静脱俗的宗教,道教实际上是无为即有为的人生。佛教的传入,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中缺少宗教精神信仰的一种补充。……儒释道最终还是走向了普世意义的三教合一。正因如此,民众对出世和入世的概念也已经逐步模糊起来。
一、山寺月中寻桂子——游方之外与游方之内
二、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得道成仙,长生极乐
三、几度消凝,满湖烟月——佛教中国化了吗
四、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儒释道的意义
19、文明成就与影响
——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爱智慧(一)……………122-132
中国古代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都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人类古文明源头之一。现存的史料和考古资料都足以证明,即使与和自己并驾齐驱的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相比,中国古代也有着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而卓越的贡献。……文明史是历史这部教科书中的经典之作,现在应该到了中国人写出自己最精彩的古文明发展史的时候了。
一、千古江山,不尽长江——东方古国的天赋智慧
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独一无二的农耕文化
三、万里天河,云帆何处——文明贡献与文化影响
20、传统文化的哲学方式
——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爱智慧(二)……………133-143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具有着与西方文明史风格完全不同的农业文明的历史。……西方难以说明的是,既然自己从古希腊开始就产生了令人羡慕的科学与文化,为什么却要依靠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成果来实现工业文明。何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还正在成为当代全球化发展的思想源泉。
18
一、风箫声动,玉壶光转——智慧就是爱智慧
二、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天命自然与天人合一
三、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东西方的智慧标准
21、传统文明兴衰探秘
——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爱智慧(三)……………143-151
无论中国古代涌现出多少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与创造,也只有在西方才能成为近代工业文明的驱动器,这种资源配置关系似乎有些可悲与可笑。……探本寻源,农业文明、农耕文化、农民意识所形成的“三农”问题,应该是解开中国传统文明奥秘的钥匙,而揭秘中国古代文明兴衰的原因,则是当代中国人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三农”的奥秘
二、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文化的奥秘
三、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惊梦中国:现代化与全球化
22、东西方精神信仰差异探源
——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历史进程……………151-162
中国传统文化因其与西方宗教文化截然不同的历史和风格,显得有些特立独行和卓然不群。……西方人为中国文化魂牵梦绕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到什么吸引力,而是想要让西方宗教文化中的天国上帝,给中国这个不信仰宗教的国度带去福音。例如,某些西方传教士,至今还沉迷于要拯救这块热土上的10几亿个灵魂。
一、回首天涯归梦——东西方文化差异概论
二、青鸟不传云外信——蓝色的旋律:西方文化概论
三、若到江南赶上春——西方海洋文明的三大支柱
四、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西方思辩理性与东方田园诗意
23、中华百年文化发展沉思录
19
——从明末清初到近现代…………………………162-173
一般认为,中国历史至明代末期是最有可能发展出具有资本主义工商文明因素的时期。虽然大清帝国的疆域有所拓展、周边民族有所安抚,但康乾盛世所换来的却是文明落后、被动挨打,致使外敌入侵、列强瓜分、文化沉沦,所受的民族屈辱千古未有,中华民族从此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变尽人间,自古如今——三百年文化兴衰录
二、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自我否定的代价
三、细雨湿流光,年年与恨长——两岸三地文化之旅
四、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走出思维困境
24、全球化与文化发展趋势展望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73-181
我们说过,所谓的人类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精神关系演变形成的文明史与文化史。……现代人类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必然性,不论是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还是儒家伦理文化等等,不但不存在必然的冲突,而且还具有因相互交流而走向融合的趋势。
一、春去春来,潮生潮落——东学西游与西学东渐
二、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西化、东方化、融合?
三、待从头收拾旧河山——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25、重新塑造民族之魂
——中国人精神信仰的发展趋势…………………181-194
中华民族肇始时的文化多元化与包融性,已经奠定了她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根基,因此,博大、包融和统一必然是其文化的最突出特征。……就象过去的五千年,由于统一的民族文化,引领了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发展一样,在继承和创新基础上的
20
现代中华民族文化,也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新的未来。
一、都道无人愁似我——解读思路与线索
二、须信无梦历而今——精神信仰的哲学与宗教导向
三、赋闲低吟江南调——中国人精神信仰发展的阶段性
四、花枝啼莺,不肯放人归——中国人精神信仰发展趋势
下 编
分论——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26、大河文明之歌
——从古代的创世神话说起………………………197-209
大河文明对于人类发展的历史意义不容低估,它以农业文明的创造成就,建立了人类文明得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基础。……或许,大河文明没有此后诞生的海洋文明史诗那样的浪漫神奇和更富有哲理,然而,大河文明如梦如幻的乐章,是人类诞生时的吟唱,是真正的难以再现的历史篇章。
一、千里江山寒色暮——神话与传说:一个古老的话题
二、万里云帆何时到——大河文明时代的创世神话
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两种文明神话之比较
27、千古之谜
——中国古代神话为什么不发达…………………209-219
也许是悠久文明史中的一个永远的瑕疵和遗憾,但截止目前却都还是一个无庸讳言的历史事实,即,尽管古中国是大河文明的源头之一,但中国古代毕竟终于没有产生或形成一个堪与自身文明媲美比肩的创世神话体系,也终于没有产生和流传象古希腊那样的神话故事与英雄史诗,……这被称为文化发展之谜。
一、千里肠断,关山古道——不发达的原因综述
21
二、万里天河,更须一洗——不发达历程剖析
三、风和雪,江山如旧——不发达的影响
28、龙的传人
——古神话新解与再创造…………………………219-228
一般认为,人类童年时代的神话与史诗不可再现,因而人们对于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与传说非常珍重。……实际上,一旦你经过认真的研究思考之后,一定会发现这样一个至理名言,即,历史书中的历史其实并不比神话传说中的更真实多少。这也许就是神话与传说能够历久不衰、世代相传的真正原因。
一、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返朴归真的意义
二、一重帘外即天涯——古神话新解
三、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
——神话与史诗的再创造
29、龙飞凤舞
——龙凤传说与故事………………………………228-236
民族的起源就是民族文化的起源,伴随原始宗教的是从自然崇拜出发的原始图腾形象——原始精神信仰。……龙凤图腾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则其所形成的龙凤文化,不仅是中国人寻根的标志,也是凝聚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家园母亲的标志,因此已经成为全世界华人华裔心中共同的旗帜。
一、念去去,千里烟波——龙凤传奇
二、众里寻她千百度——龙凤的文化意义
三、玉人和月摘梅花——龙凤的文化影响
30、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英雄史诗的国度(一)………………………236-243
中国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经历过一个较长的传说时代,产生了一系列的传说人物,从而,没有系统神话
22
流传的中国古代,却有着一个真正的英雄史诗时代,并以此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点的形成。令人不能不感慨万分的却是,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在流传了几千年的同时,也被批判了几千年,直到近现代不止……
一、泪眼问花花不语——难以否定的古史传说时代
二、波涛万顷珠沉海——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三、空樽夜泣,青山不语——古史传说时代再认识
31、英雄传说之一:发祥史诗
——英雄史诗的国度(二)………………………243-251
大概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使然,当面对两种史料时,……几千年来,总有正统学者大家前仆后继地去研究如何贬低和否定古史传说人物的存在,而几乎没有人去考虑如何继承发展与创造,于是,只有少数古史传说人物在作为历史而流传,具有精神信仰特征的神话与传说则越来越走向消亡。
一、试问谪仙何处——“三皇”传说解
二、青山外,远烟碧——“三皇”时代的民族文明
三、定巢新燕觅香泥——三皇传说的价值与影响
32、英雄传说之二:涿鹿之野
——英雄史诗的国度(三)………………………252-257
根据有关资料和传说,五千多年以前,在涿鹿之野,分别进行过或许是从此决定了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据考证,这个涿鹿之野,其地北依燕山,西靠太行,东接中原,距今北京百多公里,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集团逐鹿中原的决胜之战,竟能在这样一个远离各自部落基地之处展开,着实耐人寻味……
一、帘外雨雨潺,春意阑珊——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二、故国如尘,故人如梦——炎黄时代的中华文明
三、却道海棠依旧——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影响
23
33、英雄传说之三:黄河之滨
——英雄史诗的国度(四)………………………257-266
史前期的尧舜禹时代,是继炎黄之后中华民族族群与疆域进一步定型的时代。……而按儒家正史所载,黄帝是有史以来最大家族之源,尧舜禹也是他家天下的成员。是人为的大一统,还是家天下的多源组合?在有充分证据改变这一炎黄世系之前,据此创作出光辉灿烂的赞美史诗才是中国文化人的真正使命。
一、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黄河与长江之歌
二、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尧舜禹传奇故事
三、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华夏第一朝
34、英雄史诗的再创造
——英雄史诗的国度(五)………………………266-270
历史是政治化的史诗,史诗是艺术化的历史。……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历史就是史诗,特别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更是一部带有神秘色彩的英雄史诗。中国人田园诗意般的浪漫,也应该能够创造出波澜壮阔的民族英雄史诗。中国文人要学会充分施展想象甚至幻想,去追溯中华民族所代表的人类诞生之初的英雄史诗时代。
一、澄明远水生光——“三皇”传说的再创造
二、重叠暮山耸翠——炎黄史诗的再创造设想
三、但约明年,翠微高处——尧舜禹传奇的史诗价值
35、百家争鸣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文化思想大解放……270-278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唯一一次的思想文化上的大解放,同时也是上古文明或传统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此后的两千五百多年时间里,后世的人们只是在坐享其成果而没有实现思想文化上进一步的解放与创新,这不能不令人惊叹
24
和深思……
一、繁华梦,惊俄顷——先秦的思想与文化
二、佳丽地,指苍茫——百家争鸣解
三、寄一笑,何与兴亡——百家争鸣的意义与影响
36、诸子集成
——百家的意义与影响……………………………279-288
虽然中国古代文化有着“独尊儒术”的漫长传统,但绝不等于说是儒家一统天下。中华文化的发展就象其起源时具有的多元化与包融性特征一样,始终保持着多元一体的特性。……鲁迅先生曾因此说过,中国人的根柢在道教。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仍然要知晓诸子百家而非一家。
一、溪山掩映斜阳里——儒家、道家与法家
二、楼台影动鸳鸯起——诸子学说思想比较
三、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诸子学说及影响
37、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儒家经典集成…………………………………288-299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熟与形成在先秦时期,从炎黄时代起源,至夏商周三代已基本定型,春秋战国时代是高峰,此后没有超越先秦时期的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文化上的创新,这种情况竟然延续了二千多年。……真正支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脊梁的著作却是《周易》,它才是百家学说之源。
一、初识《国风关睢》乱——儒家经典的形成
二、羞学流莺百转——五经六艺简说
三、总不涉、闺情春怨——周易评价
38、修齐治平
——官本位、科举制与《四书五经》……………299-311
由汉至唐宋,再由唐宋至明清,中国以儒家文化为
25
核心的正统文化,不仅融化了汉民族的历史,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历史,成为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的核心内容……,《四书五经》是对中国儒家文化主流的最经典的概括。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文化传统,渗透进中华民族子孙的每一个毛孔,影响至华夏神州的每一个角落。
一、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儒学的发展
二、多少梨园声在——国学与国教
三、总不堪华发——四书五经的地位与影响
39、史家绝唱
——前四史与史学…………………………………311-323
按中国古代官修体例,经史子集已能包括皇家天下的全部内容,其中,史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具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史学的成就及其所占的地位,令世界各国古代不敢望其项背。……同时,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史记》,几乎就不可能有完整的中国古代历史。
一、雕栏玉砌今犹在——史与史家的地位
二、疏帘淡月,照人无寐——史学著作的文化欣赏
三、最可惜、一片江山——司马迁与《史记》
40、文学艺术的起源
——曾经复杂化的论题……………………………323-329
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然而中国由古至今对文学艺术起源和功用的认识从来都是泛政治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美的规律的认识是从韵律开始的,在这种美的韵律之中,产生了汉字,产生了诗歌,产生了农耕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
一、问世间,情为何物——文学艺术起源简论
二、漂零久,而今何意——文艺、巫术与政治
26
三、箫声断,约彩鸾归去——美学概论
41、韵律史章
——诗的国度(一)………………………………329-337
尽管中国古代没有长篇史诗流传于世,但也应是当之无愧的诗的国度,因为中国古代诗文的历史与成就是世界各国古代难以比肩的,这不仅是由于汉语的韵律美,也是由于以诗歌为生活内容的风土民情。……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以诗、文为文化政治教义的国度。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精神意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宗教化。
一、清晨帘暮卷轻霜——诗意文化的源流
二、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诗意文化的本质内涵
三、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诗文教义的文化影响
42、声韵之颠
——诗的国度(二)………………………………338-347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到了唐诗、宋词、元曲相继出现之时,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文学高峰。中国古代诗歌史总体上看是一个由浪漫到悲壮的大乐章,……从诗到词再到曲本身就是一个由浪漫到悲壮的发展历程,从金戈铁马到勾栏曲院,从大风之歌到幽怨散曲,这种发展趋势似乎已经在说明,明清以后诗的国度是难以再现的。
一、碧云天,黄叶地——唐诗宋词元曲的高峰
二、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文学的高峰与文化高峰
三、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诗的国度不可再现
43、文辞风采
——古文与辞赋……………………………………347-357
历史散文,楚辞汉赋,骈文,唐宋古文……,中国的文的发展是一个从文到诗又回到文的过程,文比诗更能证明文化发展的成熟程度。……最早出现的屈原作品是一种范本,他所作的《离骚》不仅代表楚辞的高峰,
27
也是中国文学的绝唱,……在“以《骚》为祖”之后,竟然几千年没有人能再以同样的成就与之并肩。
一、燕子楼空,佳人何在——文的历史
二、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文以载道的传统
三、黯乡魂,追旅思——楚辞与离骚
44、通俗的魅力
——雅俗文化与小说………………………………358-371
中国古代有记载的文学艺术实际上历来都是上流社会的文化,采自民间的也要经过加工再自上而下流传,试图以政治宗教化方式影响民间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何时步入这种雅俗双向互动发展模式无从考察,但影响却是至今都存在的。……本质上说,走向民间的或民众参与的文艺,才是真正的民族的文化。
一、凭君莫问,清泾浊渭——传统文化的雅俗渊源
二、秋光老尽,白云深处——小说的文化发展地位
三、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通俗文化发展方向
45、白话与文言
——进步的意义与遗憾……………………………371-379
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对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记忆犹新无从得知,而作为当时运动成果的白话文运动和打倒孔家店却是成了文化发展上的正反两个典型。前者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通用载体,后者也已拨乱反正。然而,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即使同是采用白话文的两岸三地,并不是大同小异那么简单……
一、江山依旧云空碧——文言的没路与白话的新生
二、问江路梅花开也未——白话传统化、西化还是现代化
三、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什么是现代白话文经典
46、象形的艺术
——文武之道之一:书法篆刻……………………380-389
28
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及其艺术曾经是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范例。……在世界两大文字形式中,拼音文字只能是线的艺术,而中国的象形文字则是面(画)的艺术。汉语是天人合一的语言,可能是因为形象思维等等方面的表现力格外突出的原因,有西方人评价其是最接近上帝的语言。
一、直入白云深处——汉字的魅力
二、淡烟流水画屏幽——汉字艺术的时代变迁
三、燕燕飞来,问春何在——汉字艺术的文化内涵
四、钱塘依旧,潮生潮落——走向现代的汉字
47、霓裳之源
——文武之道之二:管弦乐舞……………………389-399
中国古代的管弦乐舞最早是民间生活的娱乐,后来发展成宫廷贵族的专利,并且从民间走向宫庭,此后就再也难以在民间流传,所以,中国古代的民间是很难发现有乐舞活动的,除非是在城镇市井中的勾栏曲苑。……中国古代,特别是历史上的汉民族,因缺少歌舞而总被认为是一个并非能歌善舞的民族。
一、半胧淡月,无处不消魂——乐舞源流
二、繁华一瞬,不堪思忆——传统乐舞特色。
三、放花无语对斜晖——不善歌舞的民族?
48、形神颐指
——文武之道之三:绘画雕塑……………………400-410
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富现实主义理性特色的,但中国古代绘画、雕塑甚至工艺美术等却是写意大于写实的。这种写意是在追求形神兼备而更力求神似。……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精神信仰传统在艺术领域体现得较为充分: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讲求一种自然脱俗的境界。
29
一、画梁语燕惊残梦——美术的思想文化渊源
二、依依似与骚人语——中西美学观的差异
三、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现代美术走向远眺
49、文武张驰
——文武之道之四:艺林武术与武学理论………411-422
中国古代演武理论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古代所不能比拟的,她的演武学说是世界军事理论的真正鼻祖。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弈术、兵书、武术,与其说是中国人的军事思想之源,倒不如说它们是文化思想的表现——这是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外的军事与文化。
一、三十功名尘与土——文武之源
二、八千里路云和月——文武之道原理解读
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中华武学的深远影响
50、悠久灿烂,博大精深
——解读传统文化心得总结………………………423-431
一万年成就了一个悠久灿烂、源远流长的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绵绵不断的文明,这不能不令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骄傲与自豪。……盛世中华,百业兴旺。系统解读祖国传统文化,以求将之发扬光大,这一桩长久心愿的实现,收获的是轻松愉快之感,无论是谁都会由衷地感叹:从此人生无憾。
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深思中解读
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文化寻根与民族情怀
三、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盛世之忧在文化
文化丛书《指点江山》总序………………………………432-434
后记 “顿悟”人生……………………………………435-438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