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沿海地区尤甚。以浙江为例,浙江20多年来平均增长速度为12%,目前人均GDP已3000美元,经济总量和人均GDP跃居全国第四位。然而,不能忽视的是,无论浙江发展有多快、经验有多少,沿海与内地有一个根本性的共同点,即经济增长方式相同,均为政府主导市场化进程,是一种过渡经济,还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政府主导市场化进程的过渡经济,其主要特征是政府保持对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力,仍旧牢牢地掌握着资源命脉,突出地表现在对土地的管理上。现行的《土地法》赋予了地方政府无以伦比的话语权和行动权,从民众中手中廉价收回土地,再转手卖给民众,这种深刻的权利不对等背景,才是城市房地产陷入狂热、某些地方政府和房地商惺惺相惜、土地违法现象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则竞相以压低地价(甚至零地价)、税收优惠(包括暗中补贴)等办法来吸引投资。在劳动力问题上,以“保护投资环境”为由,对侵害劳工权益的现象麻木不仁、不闻不问,纵容企业对工人(主要是民工)的压榨行为和欺诈行为(拖欠甚至不付工资)。结果造成资源约束:土地需求数数倍于可供用地数,原材料因短缺而急速涨价,“民工荒”。这种要素短缺现象,反映出来的资源约束是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
需要约束是市场经济的典型特征。党的十四大给市场经济下了个明确的定义,即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各种资源能按其稀缺程度定价.从而调节供求关系.使之达到均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要保持发展优势,首先要转变过渡经济时期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发展模式,着眼于政府管理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进行体制创新。
一是转变政府经济资源管理的思路,以往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人为压低生产要素价格,以此吸引内外资,打造低商务成木区的旧思路必须改变。在招商引资上,不能追求数量,而要运用要素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来吸引优质资木,坚决挤出劣质资木。有本事消化高要素成本,有盈利能力的资本进来,没这个能力的资本就出去。运用价格机制迫使企业转变竞争行为,增加附加值,盈利能力。因此应规范各级政府行为,推进法制化建设,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向保护产权、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而,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市场环境。
二是理顺要素市场价格体系和定价机制。过去我国经济发展的土地、劳动力、资金三大要素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要素地位己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政府就不能沿袭计划体制下的做法,人为地扭曲要素市场的价格。现在土地(包括各种自然资源)非常稀缺,政府如果盲目的招商引资,压低土地价格,结果只会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劳动力市场亦然。因此,在理顺要素市场的价格体系和定价机制时,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在上地上的定价权,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定价权。其中的关键是要建立契约化、规范化的要素市场机制,减少政府的随意干预,保证市场主体在价格形成机制中的平等地位。
三是降低制度成本、交易成本.以此抵消要素成本的上升.保持相对低价优势。改革初期,我们发展靠的是高强度投入,换取的低效率、低附加值的高速增长。当要素价格不再低廉,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就失去了优势。要想继续保持浙江经济的优势,就必须降低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政府提高办事效率、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信用环境,改善投资软环境;企业改善生产经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增加福利,实施人性化管理等都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率,从而抵消要素成木的上升。
四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的创新收益.形成鼓励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制度环境。我国经济的发展不能永远停留在原来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向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转变,这要求政府打造创新文化的氛围。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和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利益和谐。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那些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因此国家的财政要把更多的支出投向基本的养老和医疗等社会公共设施上,从而促进利益的和谐。
发表在“价值中国”的所有文稿,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否则必追究法律责任。特聘芜湖市深蓝律师事务所董邦林先生为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