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6月26日的“时评”版曾登过一篇《语文考不好,板子往哪里打》的文章。认真拜度后,总觉得作者“砍柴”兄的大论美则美矣,却有“隔靴搔痒——意犹未尽”之感。再三回味,窃以为作者的扳子只打向“应试教育”制度和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却对“考不好”的学生百般辩解、周全,走进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行而上”误区。将所有责任都归罪于教育制度、教师,二者这顿扳子挨得冤。
学生考不好,如果不是身体欠佳、睡眠不好等客观原因所致,我认为,第一下扳子就该打在“主观能动性不强”的学生屁股上。一个认真听讲、熟读课文、勤于笔记、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会考得不好?说出去谁都不相信。
“砍柴”兄认为当今学生语文“考不好”的原因在于:教师、学生学习途径不同,导致教、学沟通困难;高考作文命题太过深奥,超出学生认知范畴;老师授课方式呆板、单调,学生兴趣不大。表面看来,作者的分析似乎丝丝入扣,句句在理,但却经不起仔细琢磨、推敲:
不可否认,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学生求学、求知途径在不断拓宽,网络、影视、报刊杂志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得力助手”。但渠道宽了,学生所能摄取的“营养”就相应多了吗?姑且不论那些个“戏说”、“历史剧”中活着称谥号,张冠李戴的“小儿科”型常识错误,在时下这样一个出版物繁杂、泥沙俱下,“读者远比作者少”,“快餐文化”肆虐的现实环境下,学生要得到一本真正高质量、有帮助的课外读物,何其难哉!
作者在文中盛赞学生对“流行语言”的掌握程度,似乎学生不是真的“考不好”,而是命题老师没有与时俱进、咸与维新而造成学生“不好考”之过。笔者认为,此番言论太过危险,有“误导”学生之嫌。“流行语言”确有不少今人智慧的闪光之处,但也不乏无聊、消极之辞。如果不加分析、判断,以“存在就是合理”、“流行就是好的”来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话,高考作文岂不是可以考木子美的《遗情书》和“芙蓉姐姐”了?!
年年都有评论家诟病高考作文命题过偏、过大,“砍柴”兄觉得考察高考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就是“让孩子如哲学家一样”,是“表达不属于自己的思想”,是“端起架子代圣人立言”。笔者觉得好奇:什么时候才是考察学生“三观”的最佳时机?高考生大都在18岁左右,是或者马上是法律界定的能够独立思考,具备一定是非判断力,并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人。这个时期的学生可塑性强,性格、价值取向不够稳定,自主把握难度大,正是树立正确“三观”的“非常时期”。如果仅仅因为他们还是家长眼中的“孩子”,就放任自流,放弃对他们引导、规劝的责任,这是对他们真正的“关心”吗?
至于“砍柴”兄提及的中学语文教学因方式单调、枯燥而导致学生求知欲不强、“不爱学”的现象,笔者深表赞同,但也觉得不该一棍子打死,还得用“一分为二”辨证的观点来看。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拼音没学好,朗读就成问题;句子结构不清楚,作文纯属扯淡。同样,因为时代、语境、生活习俗等的不同,古文的学习必须了解“虚词”、“通假”、“平仄”、“对仗”,否则,你如何能正确理解、读懂一篇古文?至于牵强附会者非得在唐诗宋词里扯出什么“爱国主义”、“反腐倡廉”的所谓“现实意义”,这样的官员、教师、家长,统统都得打狠扳子。
其实,单就某一届高考“满分作文”数量减少就得出“考生语文水平不高”,“现在孩子语文能力比前辈人差”的结论,“打死我也不承认”。五指都有三长两短,考生的求学环境、兴趣爱好、临场发挥,教师的专业水平、授课技巧,阅卷老师的认知范围、文体爱好的不同都可能成为考生作文分数高低的不确定因素。老师、家长大可不必兴师问罪、惊诧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