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全民创业时代


“十一五”开局之年,全民创业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省委省政府已在制定我省“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向全省人民发出号召: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我市各级领导也在很多场合反复提及“全民创业”。全民创业的主旨就是激活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江城大地,全民创业,富民兴芜,风起云涌。这是我市更广领域的思想大解放,更大范围的创业总动员,更高层次的发展大跨越。无疑,对江城芜湖来说,2006年意味着一个“全民创业时代”的到来。
■形势和机遇: 全民创业  机不可失
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开创事业,它是以开拓性的思维、创造性的劳动建树事业。去年9月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詹夏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强调“让一切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思想进一步活跃起来,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浓厚氛围”。这是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全面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国内外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结合芜湖实际,对全民创业作出的科学诠释。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在此次接受采访中还为我们算了一笔帐:“今年上半年统计局调查,我市个体经营户有10.54万户,是个很大的数字”,“我市规模企业已从2000年的230户增长到522户,4年增长了1.27倍,增长比例是比较高的”,这证明“百姓创家业的积极性是有的,商业意识是很浓的”,“如果每个人不拘形式、不拘规模,通过各种方式来创业,提高自己的收入,整个社会就富裕起来了,中产阶级就多起来了,整个社会就更加稳定了”,詹书记勉励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鼓励、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广泛动员城乡群众不拘形式,不拘规模,自主创业,通过创业提高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中等收入者在社会成员中的比重,提高全市群众收入的总体水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毫无疑问,不同社会群体,无论何人,无论以何种形式参加社会经济活动,都是创业。全民创业就是要激活和发挥每一个人的劳动热情,发掘和整合一切有用的资源,去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社会财富。
纵览国外和国内沿海发达省区的经验,共同之处在于长期提倡和鼓励全民创业。美国近三十年来推行“创业革命”,相继设立“种子基金”、提供债务融资,提供信用担保以及增加政府采购支出,解除对农业、航空业、电信业等行业的行政管制,放松了对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的投资限制,为美国新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了极好的标注。从国内看,浙江的GDP从1978年的12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1243亿元,从原来的全国第十位跃居到全国第四,靠的就是全民创业的推动。他们以民为本的市场经济理念,形成千军万马各创业,千方百计谋创业,千辛万苦去创业。从北京、上海到边疆甚至国外,不少地方都有“浙江村”、“温州路”、“义乌街”以及打着浙江牌号的广场和小商品市场以及餐馆直至发廊、浴室。浙商成为当今中国最有人气、最会赚钱的人群。可见,全民创业是增强经济实力的重要力量。
进入21世纪后,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很重要的一点就体现在国民的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上。哪个国家的国民创业精神强、创造能力强,哪个国家就能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反之,就会在竞争中落伍。同理,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哪个城市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哪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就快。当前,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全民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和政策环境;加入WTO,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接轨,为我们全民创业提供了两个市场、两个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为全民创业提供了体制保障;“经济总量翻两番”、“2215”、“工业强市”、“大芜湖”,一系列振奋人心目标的确立,3317平方公里的大地成为一片创业的沃土,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十分难得。只要全民创业能在芜湖实实在在地生长5到10年,芜湖“两个率先”、富民强市指日可待。
   

续(一)

■大道与小径:全民创业中的六大关系
全民创业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市上下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引导、扶持、服务,使人民群众成为市场经济的活跃细胞,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全民创业的道路有千万条,无论大道与小径,都要妥善处理好六大关系,走好每一步。
      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的关系。 硬环境建设是基础,是前提;软环境建设是关键,是核心。全民创业的实践表明,在硬环境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软环境的建设往往影响全民创业的成败。我市全民创业的软环境建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优化全民创业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努力为全民创业创造统一稳定、透明、可预见的行政司法环境。制订相关的科技政策,如政府规定研发费用所占的比例,有关鼓励创业的财税金融政策;优化全民创业的技术环境,建立面向中小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包括信息服务、技术开发和推广、新技术交易服务、融资服务、组织创新;优化全民创业的制度,主要是人才制度、私人财产积累和私人投资的政策安排、城市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金融制度的创新。
城市全民创业与农村全民创业的关系。我市跨越式发展,推进产业升级和建设新农村,要求在全民创业中,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城乡矛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全民创业是促进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举措,也为社会创造了成百上千的劳动岗位。要妥善处理好“市容”与“繁荣”的关系,决不能因为过度追求“市容”而影响“繁荣”。只需管住、管好主干道,次干道可以放开,为全民创业提供“舞台”。农村全民创业是难点所在,现实的选择是把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及特色工业园区,作为农村全民创业的平台,着力加以打造。扶持农村的民营企业,使之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使更多农村劳动力不出乡镇就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全民创业与全民创新的关系。全民创业需要全民创新作基础。我市全民创新的路径是强化全民的市场观念、工商意识、创业精神。围绕“发展、项目、招商、软环境、创业”等关键环节,切实形成抓住新机遇、树立新观念、谋求新突破、创造新业绩的社会氛围。改造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传统农耕文化,导入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创新理念。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为全民创新提供基础。尽快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养,为全民创新与全民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全民自主创业与外力促动创业的关系。与先进发达城市相比,我市全民创业基础薄弱,如果仅仅依靠自主创业,在低水平、低层次上循环,就难以尽快实现全民创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实行全民自主创业要与外力促动相结合。抓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先发地区民营资本向外转移的机遇,加快招商引资,以外力促进全民创业的步伐。这不仅有利于芜湖全民创业快速发展,而且有利于发挥其示范、带动、嫁接与整合作用,优化市场环境,提升全民创业的水平。
内向拓展与外向开拓的关系。芜湖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商业发达、居民购买力较强,因此市场容量较大,全民创业的内向拓展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芜湖具有皖东南广阔的腹地,又濒临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这就为全民创业的对外市场开拓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所以,我市全民创业的对外市场开拓,要逐步形成跨地区的农副产品、苗木花卉、观光旅游市场。
集群创业与区域创业的关系。根据我市工业化的实际,集群创业与区域创业的路径是:继续壮大支柱产业,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提高带动力。有选择地促成高新技术产业的“扎堆”布局,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电能、船舶、纺织服装、制药、卷烟、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着力培育装备制造、电子等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出一条具有县区特点的农村集群创业之路。
■决心和行动:全民创业中的真抓实干
全民创业不是喊口号,贵在“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四个方面拿出实招。
一是冲破思想禁锢,动员全民参与创业。我们要学习浙江人的发展理念,冲破思想禁锢,动员全市人民,开辟思想解放的新空间。全民创业,主要的不是靠政策优惠,关键是平等竞争。我们务必要把全市人民群众自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鼓励市民自主创业、艰苦创业。
二是打破心理定势,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就必须打破怕冒风险的心理定势,增添“敢创业”的勇气。在市场经济大潮下,风险、胆识往往与成功相伴,安稳、胆小常常与落后为伍。我们一定要学习浙江人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学习他们敢闯、敢冒的精神,敢吃天下人不敢吃的亏,敢赚天下人不起眼的钱。
三是突破创业瓶颈,大力优化创业环境。要建立社会舆论体系,在全市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强烈氛围。要建立信息政策体系。根据不同创业群体的特点,制定并完善相应的优惠政策,激活人们的创业动力。积极整合全市职能部门创业信息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和中介组织作用,建立全民创业、自主创业信息发布平台,不定期地提供市民创业信息。建立技术服务体系,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发挥各自的专业技能,使他们成为全民创业的领头羊。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在全民创业、自主创业、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中的作用。要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建立灵活多样的小额创业贷款担保机制,并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民间资本担保体系,为全民创业、自主创业提供便利。建立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对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他们就业的能力;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的能力;加快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创新能力。要建立快捷通道体系,市各有关职能部门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视企业和创业者为上帝,打破常规,大胆出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群众创业成本,从而推动全民创业。
四是鼓励自我超越,不断提升创业水平。全民创业就必须鼓励“创大业”。我市发展务必按市场化的思路、国际化的眼光、现代化的理念审视自己的举措,全力营造开放创新的政策环境,全力营造透明高效的服务,全力营造规范公正的法律环境,全力营造开明诚信的人文环境,坚持不争论、不束缚、不动摇,一切为了创业,一切服务创业、一切促进创业,为芜湖的新一轮发展创造出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