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脑的WORD系统中毒,无法写作,只能看网页的情况下,我终于有时间看了徐静蕾的这部电影。
记得以前看小说时我就在想:对于这个穷尽一生来认认真真、全身心地爱一次的女人,是应该同情还是该羡慕?而对于那个擅长游戏情场的男人,是该羡慕还是该同情?
那个女人在临死前给他写了封信,她的孩子死了,哦,不,是他们的孩子死了。她说“现在我在这世上,只剩下你,只有你,那个对我一无所知的你,那个曾毫无所谓玩过我的你,对事与人喜欢挑逗的你。只有你,那个从不认识我,却永远被我爱的你。”
她那样执着地在原地等他,等他认出她,可无数次的重逢,她于他依然是个陌生人,在身边轻轻的擦身而去。有失望,只是一直不肯允许自己说后悔。
现实生活中多得是远比这离奇、曲折的故事。茨威格小说的意义,往往不在于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而是描述了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以及这状态的发展、变化。以本书为例,女主人公少女时期的感情很容易令人想起我们小时候对某个人、某个物品的狂热;成年后的感情又能触发我们我们内心深处对某些事情的执着,坚强、独立得承担责任。
茨威格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他能够用极其细腻的描写把这种状态和状态的转换充分的展现出来。比如读到女主人公说“...我卖淫了...”,先是惊讶,继而觉得合乎情理,但心中没有任何读传统小说看到此类“逼良为娼”时的压抑和惋惜。
“你是我惟一想吐露心事的人,
我要告诉你一件事,
要你知道我整个人生,
那是完全属于你的,而你却一无所知,
但我的秘密只有在我死后,
没有人再要你回答什么的时候,
你才会知道
……”
这封写在心灵深处的信就是一部爱情成长史,它是一个充满美丽的可能性的梦想。它重新审视了成人的自我,揭示了大爱必大费的真谛,证明了爱能够征服一切的本质。
默然良久,我也终于理解,为什么有评论说说茨威格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了。确实如此。“我爱你,与你无关”原来,爱真的可以是这个样子,爱与幸福无关.而且爱与时代也无关.现在一样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如果我们真的遇到如此之爱,我们恐怕也难逃劫数.明明知道这种坚持很交冷清,可是还是一意孤行地错下去,以长长的一生韶华作代价。
而电影在才女的重新演绎下,有了更加直观而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 来自于女性内心深处的强烈的共鸣与质疑。一个女人在死后才把这样深厚却无法回报的感情告诉他,是不是有些太残酷了?或者,就做得更绝决些,让它随着自己埋葬了。那激情的夜晚,对于那个男人,只是一次意乱情迷的寻欢作乐,而对于那个可怜的女人,却是整整的一个人生。这种爱,是真正的爱吗?如果是,它太冷清太超然太没有人间的烟火;如果不是,它却又如此无私深刻无怨无悔。爱,从来都是一种极私人化的感觉,女主人公她自己觉得是,那它就是爱。我们,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个看客吧。可是,作为一个女人,我无法置之度外。我想到了一个女人与一个男人,他们爱情在他们的世界中占的份量,是如此的不对等。因此我明白了,原来一直以来我就是小说与电影中的这个卑微而无私的女子。也明白了,眼角的泪水,为何在不知不觉中随着剧情的逆转而缓缓淌下。
《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那个女子自己恋爱,自己怀胎,自己生孩子,自己每年给男人送去一束玫瑰花,直到自己如花般逝去,,一切源于那个男人,一切似乎又与那个男人无关。因为在她心里,爱成了一个很私人的东西。她用自己的方式去爱。爱的无私而执着,且了无恨怨。我觉得这是世界是真正的爱情,应该是这样无私而又自私的。在爱中,无私地给予,然后无私地释放。
我喜欢这样的爱情,也许,与其说喜欢,还不如说接受与包容吧。这与沉迷在过去无关,也与封闭自己无关。很平和很豁达的生活着,我想,至少,我是比她要豁达而幸福的。
但是,这个电影,我最不喜欢的地方是,强势的男性沙文主义的罪责,竟然就这样轻描淡写地带过去,在片末姜文穿越时空那一眼深情回眸之后,尽皆一笔购销。
记得以前看小说时我就在想:对于这个穷尽一生来认认真真、全身心地爱一次的女人,是应该同情还是该羡慕?而对于那个擅长游戏情场的男人,是该羡慕还是该同情?
那个女人在临死前给他写了封信,她的孩子死了,哦,不,是他们的孩子死了。她说“现在我在这世上,只剩下你,只有你,那个对我一无所知的你,那个曾毫无所谓玩过我的你,对事与人喜欢挑逗的你。只有你,那个从不认识我,却永远被我爱的你。”
她那样执着地在原地等他,等他认出她,可无数次的重逢,她于他依然是个陌生人,在身边轻轻的擦身而去。有失望,只是一直不肯允许自己说后悔。
现实生活中多得是远比这离奇、曲折的故事。茨威格小说的意义,往往不在于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而是描述了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以及这状态的发展、变化。以本书为例,女主人公少女时期的感情很容易令人想起我们小时候对某个人、某个物品的狂热;成年后的感情又能触发我们我们内心深处对某些事情的执着,坚强、独立得承担责任。
茨威格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他能够用极其细腻的描写把这种状态和状态的转换充分的展现出来。比如读到女主人公说“...我卖淫了...”,先是惊讶,继而觉得合乎情理,但心中没有任何读传统小说看到此类“逼良为娼”时的压抑和惋惜。
“你是我惟一想吐露心事的人,
我要告诉你一件事,
要你知道我整个人生,
那是完全属于你的,而你却一无所知,
但我的秘密只有在我死后,
没有人再要你回答什么的时候,
你才会知道
……”
这封写在心灵深处的信就是一部爱情成长史,它是一个充满美丽的可能性的梦想。它重新审视了成人的自我,揭示了大爱必大费的真谛,证明了爱能够征服一切的本质。
默然良久,我也终于理解,为什么有评论说说茨威格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了。确实如此。“我爱你,与你无关”原来,爱真的可以是这个样子,爱与幸福无关.而且爱与时代也无关.现在一样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如果我们真的遇到如此之爱,我们恐怕也难逃劫数.明明知道这种坚持很交冷清,可是还是一意孤行地错下去,以长长的一生韶华作代价。
而电影在才女的重新演绎下,有了更加直观而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 来自于女性内心深处的强烈的共鸣与质疑。一个女人在死后才把这样深厚却无法回报的感情告诉他,是不是有些太残酷了?或者,就做得更绝决些,让它随着自己埋葬了。那激情的夜晚,对于那个男人,只是一次意乱情迷的寻欢作乐,而对于那个可怜的女人,却是整整的一个人生。这种爱,是真正的爱吗?如果是,它太冷清太超然太没有人间的烟火;如果不是,它却又如此无私深刻无怨无悔。爱,从来都是一种极私人化的感觉,女主人公她自己觉得是,那它就是爱。我们,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个看客吧。可是,作为一个女人,我无法置之度外。我想到了一个女人与一个男人,他们爱情在他们的世界中占的份量,是如此的不对等。因此我明白了,原来一直以来我就是小说与电影中的这个卑微而无私的女子。也明白了,眼角的泪水,为何在不知不觉中随着剧情的逆转而缓缓淌下。
《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那个女子自己恋爱,自己怀胎,自己生孩子,自己每年给男人送去一束玫瑰花,直到自己如花般逝去,,一切源于那个男人,一切似乎又与那个男人无关。因为在她心里,爱成了一个很私人的东西。她用自己的方式去爱。爱的无私而执着,且了无恨怨。我觉得这是世界是真正的爱情,应该是这样无私而又自私的。在爱中,无私地给予,然后无私地释放。
我喜欢这样的爱情,也许,与其说喜欢,还不如说接受与包容吧。这与沉迷在过去无关,也与封闭自己无关。很平和很豁达的生活着,我想,至少,我是比她要豁达而幸福的。
但是,这个电影,我最不喜欢的地方是,强势的男性沙文主义的罪责,竟然就这样轻描淡写地带过去,在片末姜文穿越时空那一眼深情回眸之后,尽皆一笔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