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革命领袖和部分领导同志对管理作用的论述
列宁十分重视管理,将向资本主义企业学习管理提到了极高的地位,他说:“只有那些懂得不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就不能创造或实行社会主义的人,才配称为共产主义者。”“我们不能想象,除了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以外,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政权“单靠专政、暴力、强制是保持不住的;唯有掌握了文明的、技术先进的、进步的资本主义的全部经验,使用一切有这种经验的人,才能保持得住。”列宁这里所说的经验和要学习的,都是指的管理。
毛泽东同志也十分重视学习管理,他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有如下态度:“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邓小平同志则把研究和解决管理问题摆在了各项任务的首位。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中指出:“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这三方面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1978年在一次讲话中谈到我国钢铁企业在管理上与日本的差距,他说:“日本年产600万吨钢的企业,行政人员只有600人,鞍钢现在的年产量是600万吨,行政人员有23000人,这肯定不合理。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
薄一波同志指出:“国民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同管理体制是否合理有很大关系。”
朱熔基同志也把管理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他在一次讲话中说,我国目前需要引进的首先是先进的管理技术。
从革命领袖和部分领导同志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管理对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从古至今,管理的重要作用不胜枚举
中国古代楚汉相争的故事很能说明管理的至关重要作用。据《史记》记载,与项羽相比,刘邦出身卑微,似乎无一技之长,汉军也远不如楚军强大,而刘邦有过人的组织管理才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刘邦自己在总结打败项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也。”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军事力量和指挥才能应该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项羽至死也没能明白,为什么力拔山兮气盖世、各方面都占优势的一代英豪却败给了沛县的一个小小的亭长?“田忌赛马”、“淝水之战”、“赤壁之战”、“长勺之战”等大量典故和战例都是指挥得当、以弱胜强的例子,指挥就是管理。
在当代,创造了美国信息时代经济发展奇迹的微软公司和比尔.盖茨,创业主要是靠技术,而发展主要是靠经营管理。我国在航天、生物工程、新材料、计算机软件等许多学科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人才,但在这些产业的发展方面却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甚远,虽然有资金实力差距过大的客观原因,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管理水平低是主要原因。微软能把上万软件技术人员组织在一起,开发出具有世界垄断地位的软件产品,中国的软件公司规模就要小得多,而且稍微发展快一点的企业就面临分裂的压力,因此,中国的软件产品也自然无法与微软进行竞争。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关键是管理落后。
大量实践已证明,自然科学技术虽重要,但自然科学技术并不能自动转化为生产力。我国长期以来,大量科技成果被闲置,许多引进的先进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大量投资发挥不了应有作用,许多项目甚至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大批企业效益低下或者亏损,原因在哪里?主要就是政府和企业管理不善。
我国近代经济由盛到衰,也不主要是由于技术落后,而是由于国家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的落后。因为引起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是可以被各国使用的人类共同财富,欧美日各国尽管体制不一,但他们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成为当时的世界列强。特别是日本,自己并无什么发明,但能采用拿来主义,因而成为列强之一。而清朝政府以当时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全有可能通过引进技术和实行政治改革跟上历史潮流,但清王朝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拒绝接受新技术,终遭致落后挨打。这是国家管理不善的结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适应这种需要,美国20世纪初出现了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对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战以后,欧洲和日本企业纷纷学习美国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股管理热潮,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进入60年代后,巴西、墨西哥、土耳其、新加坡、韩国、泰国、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先后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并大力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那时我国正在搞阶级斗争,企业管理被当作“管、卡、压”成了批判的对象,失去了宝贵的发展时机,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美国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这样评价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更为激烈的影响。
三、 “管理是第一生产力”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对于推动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重视科技重视人才、加快科技开发及转化、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科学技术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广的大概念,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说到科学技术,马上就会联想到自然科学,事实上,对于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来说,自然科学确实发挥了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在生产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时期,自然科学并不总是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许多时候,社会科学中的管理科学也能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最初的管理与生产劳动是合二为一的,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领域的分工逐步细化,管理逐步从生产中独立出来,对生产发挥了主导作用,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管理越来越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表面上看,进入20世纪后,在生产领域科技发展的速度比以前大大加快,新技术更是如雨后春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这似乎证明了自然科学是生产的第一推动力。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科技和生产力的关系,就会发现,有的国家最先发明了某项技术,但并没有带来生产的发展,而有的国家却能很快将该项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原因就在于一个国家的管理体制僵化,管理水平低下,不善于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而另一国家的管理体制则充满活力,管理的作用到位。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的开发已成为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大量高科技成果本身就是管理的结果,科学研究已由科学家的个体行为为主变为由科研机构和企业组织的系统研究为主。加快科技发展速度离不开管理,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样离不开管理。
因此,在现代社会,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英明论断的理解应该有新的内涵,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已由自然科学让位于管理科学。适时地提出“管理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的科学命题,是对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述的细化和发展,对于解决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国家的管理水平是决定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从长期看宏观经济管理最重要。宏观经济管理包括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确定相应的经济体制,制订并执行各项经济法规和产业政策,针对市场变化对供求关系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等。这是国家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要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科学有效,需要建立对各级政府的科学有效的监督约束制度,也就是要加强对国家权力的管理。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在这方面,日本的发展最具典型性。二战后,在美军的主持下,进行了日本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散了日本的财阀,加强经济法制,先后颁布了多部经济法规和产业政策,并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使日本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由于80年代宏观调控不力,管理失误,出现了房地产泡沫膨胀,泡沫破裂后导致的大量银行坏帐长期无法消除,政府也拿不出强有力的解决办法,结果使日本经济陷入持续的萧条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的管理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我国改革前后的发展状况也可以说明国家的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当我们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时,全国只有中央一个积极性,效率低,浪费大,分配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工人劳动积极性不高,生产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逐步取消了指令性计划,打破了铁饭碗,取消了大锅饭,强化了市场对生产的调节作用,实行按劳分配,有效地调动了企业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加快了工业的增长。农村通过农业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1997年,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普遍发生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经济大幅度下挫,而我国政府则适时地采取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抵御了外部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保证了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这时候在这个问题上,不是不需要国家的管理,而是最需要国家的管理。这里的“国家”既包括中央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包括地方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这些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决定了其所管理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速度和成功的可能性。因此,要抓好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要抓好政府的改革,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强化政府的管理,去推进并规范国有企业的改革,这样做将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改革效果。
五、提出“管理是第一生产力”有利于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
在现实社会活动中,每一个人都有双重身份,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法制社会与人治社会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法制社会中没有一个人可以不受约束,为所欲为。即使是国家主席也是被管理者,他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要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即使是一个普通工人,他也是一个管理者,他要管理他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因此,“管理是第一生产力”可以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
强调“管理是第一生产力”,就是抓住了发展经济的牛鼻子,只要能把政府和企业的管理搞上去,目前经济中存在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强调“管理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要让每个人都各司其职,讲究职业道德,干好本职工作,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强调“管理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要明确责任。一个单位工作没做好,这个单位的主要领导要负主要责任,一个单位的某个部门工作没做好,这个部门的领导要负主要责任。
强调“管理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要强调法制,在大的方面有法可依,小的方面有章可循,政府依法行政,企业按章管理,强化全社会的民主和法制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
强调“管理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要把国家的目标、企业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统一起来,形成国家和企业的凝聚力。
管理是一门十分复杂的科学,包括的内容很广,改革也是管理,是制度上的创新。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因此,要搞好管理,搞好改革,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观点,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搞好管理和推进改革的基本保证。提出“管理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只是为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创造了一个好的舆论环境,要使管理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还需要科研部门、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脚踏实地地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能在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一个学习管理、改善管理、加强管理的热潮,一定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人民,只要我们真正把管理当作第一生产力来对待,虚心学习、掌握和消化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相信我国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必将焕发出巨大的活力,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目标一定能够提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