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周,如果要评选最热门的新闻“关键词”,有一个词是不可以被遗漏的——“自主创新”。
就在刚刚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这个词被胡锦涛主席反复强调,他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部署。
这样的战略部署似乎与金融业并没有太多关系,可事实上,就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的前两天,主题为“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第八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开幕,经济界和学界名流悉数亮相。
而本届论坛的分论坛“银行业改革与金融创新”更是云集了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等重量级人物,在论坛上他们对“银行业改革与金融创新” 发表了真知灼见。
这似乎是一种巧合,似乎又预示着什么。表面上,“自主创新”是行进在改革之路上的农信社可以暂时忽略的问题,实际上却是必须马上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而我们首先要明确地知道:农信社离“自主创新”究竟有多远。
垄断格局引发“动力缺失”
农信社有一个很耀眼的名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业内人士都很清楚,这个名份并不是农信社在经过几番浴血奋战之后拼杀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农信社是一个被事先规定的“主力军”,就目前农村金融的现状而言,如果不是农信社承担主力军的角色,还能是谁呢?
农发行的运行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现有的农村金融发展,原有功能日益萎缩,而早已被千呼万唤的农发行改革方案却又迟迟不见踪影。
农业银行面对农村金融市场成本高、利润薄的现状,果断做出决策,用撤销网点、收缩战线来减少损失。
如果说,还有金融机构对农信社能够构成竞争,也就只有邮政储蓄了,但邮储却一直保持着只存不贷的经营方式,因此也只能在吸收存款上对农信社构成一定的竞争,但就是这种“竞争”,也被其无法放贷的缺陷冲减掉不少的威力。
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的动力,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因此我们在指责农信社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勇气时,绝不能够忽视这个根本的症结所在。
体制缺陷引发“主导者缺失”
用“群龙无首”来形容农信社现有的管理体制是再恰当不过了。
本轮改革将农信社的管理权交给了各省级政府,省政府再委托省联社行使管理职责。
虽然这一管理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信社一盘散沙局面所引起的种种矛盾,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相当多的创新行为,是需要各省级联社步调一致、协同作战的,而目前这种以省联社为主导的自主创新还是停留在,也只能停留在各自为阵的阶段,对实现类似全国范围内的通存通兑的技术创新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令人欣慰的是,央行近一个时期对农信社的发展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央行扮演了“群龙之首”的角色。在央行主导下相继亮相于世人的全国征信系统、大额结算支付系统、小额结算支付系统都无一例外地将农信社纳入其中。
就在2005年即将结束时,央行的又一项新举措为农信社带来了希望。为了畅通农村金融机构汇路,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汇款渠道,央行组织实施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
2005年12月29日,“贵州省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开通仪式”举行,标志着该业务在贵州省开始试点,这次开通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是指农民工在打工地利用“银联”卡存入现金后,可以在家乡就近的农村信用社网点柜台提取现金,从而解决农民工汇款难问题。如果试点成功,央行将在全国推广此业务。
央行的努力无疑是鼓舞人心的,而另一些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就目前而言,该委员会应该就是人们期待已久的“群龙之首”。也只有“协会”才可以把全国几十家省级农村信用联社聚拢到一起,为农村信用社的自主创新之路铺设基石。
事实上,在“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规则”中有关“职责”的描述中,我们也看到了有关提高农信社“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容:“加大农村金融市场、产品研发力度,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开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行业网络,普及、推广适应农户需求的标准化的小额贷款服务、支付结算服务。”
■ 结 语
我们以上所强调的“垄断格局引发‘动力缺失’、体制缺陷引发‘主导者缺失’”两方面原因,都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决定事物发展的不仅仅有客观因素,还有主观因素,而往往主观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更能主导事物的发展方向。
农信社在自主创新之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论遇到怎样的艰辛和曲折,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是要永远保持的。因为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害怕失败而甘于墨守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