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胸有成竹迎接奥运会
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长期观察者、作家和心理学家,我同许多国际体育组织和相关人士打过交道,其中,两枚奥运田径金牌获得者,伦敦2012年夏季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塞巴斯蒂安?科爵士 (Sebastian Coe)就是我的好朋友。谈到中国对举办2008年奥运所做的准备,科认为,北京早已经胸有成竹。
“奥运往往是主办国发生巨变的契机。这也许现在还不明显,但办过奥运十年之后,这一变化将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在2006年3月底访问北京时,科接受了路透社的采访,他说,“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但无一例外的是,举办过奥运会后,一个国家从外部形象到内部日常运作,都会发生翻天复地的变化。”科认为这一点从1968年墨西哥、1980年莫斯科和1988年汉城夏季奥运会的经验可以得到证明。
人权是不是申奥考量?
科在挂靴之后,步入政坛,成为英国议会会员。他曾只手单枪,为伦敦将2012年奥运的主办权从夺标呼声最高的巴黎手中夺过来,成为英国体坛最有权力的人物。他认为,国际奥委会在2001年决定2008年奥运归属时,不理睬某些西方势力对中国人权记录的批评,毅然选择北京作为主办国,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然而,我对科爵士在北京发表的有些讲话持保留意见。科说,“奥运会的的确确可以改变一个政府和社区,”这点我同意, 但有时候奥委会和其它的机构自己的政策决策过程也太过政治化。
北京最早申办奥运是1993年申请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但当时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人权记录非常担忧,官员们认为,将举办奥运的荣誉和巨大商机授给北京的时机尚未成熟。当时“国际人权观察”机构在积极游说,竭力阻止北京获得奥运举办权,理由是中国的人权记录不佳,并举了许多例子来加以证明。同时,在1993年初,《纽约时报》在一篇评论援引了这些例子。
最终,北京以一票之差败给悉尼。在悉尼奥运会上,澳大利亚借东道主之利,取得了辉煌战绩。随即在2001年,北京终于圆了申奥之梦,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中国正在发生变化。中国正将申奥时勾画出的蓝图变成现实,中国时下的深刻的变化不容置疑,”科深有感触地说。
奥运专家;北京奥运走在时间表之前
“过去60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洗刷日本侵略的带来的耻辱。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是这种努力的结晶。中国对舆论非常重视,对外部世界如何如何看待自己非常敏感。”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吉姆?法内尔(Jim Fanell)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指出,1989年天安门风波后,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北京申奥成功,这一系列的转变,说明中国正努力适应世界政治形势,这些是中国发展史上重要的分水岭。
法内尔认为,中国已经花费了数百亿美元修建奥运基础设施,使许多社区受益,让许多北京人的生活水平在准备奥运的过程中就得到了提高。同时,在奥运会期间及奥运结束之后,外贸和外资的投入,会让在社会基层的一般平民百姓受益。如果奥运会在1979年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前的毛泽东时代举办,结果会大不一样。
“地方学校、社区中心、体育俱乐部和普通百姓,现在已经从奥运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得到了实惠,”法内尔指出。他最近访问了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青岛,注意到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在学习英语,同时当地政府正在发起一场摒弃随地吐痰陋习的运动,对此他非常有感慨。
还有许多奥运专家认为,中国现在已经做好了举办奥运的准备,中国开放的力度前所未有。根据笔者在在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的同事提供的信息,中国的兴奋剂检查 机构开展的独立、随机和突击检测次数比以前多了许多。自从一些中国顶尖游泳运动员在1990年代的一次亚运会上被发现使用兴奋剂之后,中国痛定思痛,对服用兴奋剂者实施了严打,确保其体育竞赛环境的公平和干净。这也是一种公关行为,维护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想凭借地利人和,干干净净的赢得金牌榜第一,以凸显中国的文化和体育优越性,赢得世人的尊敬。”法内尔如是说。 此外,科爵士也注意到,中国奥运场馆建设已经领先日程表,因此让中国人充满了民族荣誉感。
在2008年奥运闭幕以后,当霓虹灯黯淡下来,世界媒体和观众离开北京后,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呢?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是名改革者,中国的媒体仍然会保持开放,出版业会更自由,民族主义会生根并改变中国的政治基础设施。
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斯蒂文?安格莱德(Stephen Ungerleider)博士是《华盛顿观察》周刊特约记者。他是美国著名的体育心理学家,参加过最近的8次奥运会。)
斯蒂文?安格莱德,《华盛顿观察》周刊(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第15期,2006/04/19
|
“奥运往往是主办国发生巨变的契机。这也许现在还不明显,但办过奥运十年之后,这一变化将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在2006年3月底访问北京时,科接受了路透社的采访,他说,“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但无一例外的是,举办过奥运会后,一个国家从外部形象到内部日常运作,都会发生翻天复地的变化。”科认为这一点从1968年墨西哥、1980年莫斯科和1988年汉城夏季奥运会的经验可以得到证明。
人权是不是申奥考量?
科在挂靴之后,步入政坛,成为英国议会会员。他曾只手单枪,为伦敦将2012年奥运的主办权从夺标呼声最高的巴黎手中夺过来,成为英国体坛最有权力的人物。他认为,国际奥委会在2001年决定2008年奥运归属时,不理睬某些西方势力对中国人权记录的批评,毅然选择北京作为主办国,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然而,我对科爵士在北京发表的有些讲话持保留意见。科说,“奥运会的的确确可以改变一个政府和社区,”这点我同意, 但有时候奥委会和其它的机构自己的政策决策过程也太过政治化。
北京最早申办奥运是1993年申请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但当时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人权记录非常担忧,官员们认为,将举办奥运的荣誉和巨大商机授给北京的时机尚未成熟。当时“国际人权观察”机构在积极游说,竭力阻止北京获得奥运举办权,理由是中国的人权记录不佳,并举了许多例子来加以证明。同时,在1993年初,《纽约时报》在一篇评论援引了这些例子。
最终,北京以一票之差败给悉尼。在悉尼奥运会上,澳大利亚借东道主之利,取得了辉煌战绩。随即在2001年,北京终于圆了申奥之梦,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中国正在发生变化。中国正将申奥时勾画出的蓝图变成现实,中国时下的深刻的变化不容置疑,”科深有感触地说。
奥运专家;北京奥运走在时间表之前
“过去60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洗刷日本侵略的带来的耻辱。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是这种努力的结晶。中国对舆论非常重视,对外部世界如何如何看待自己非常敏感。”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吉姆?法内尔(Jim Fanell)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指出,1989年天安门风波后,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北京申奥成功,这一系列的转变,说明中国正努力适应世界政治形势,这些是中国发展史上重要的分水岭。
法内尔认为,中国已经花费了数百亿美元修建奥运基础设施,使许多社区受益,让许多北京人的生活水平在准备奥运的过程中就得到了提高。同时,在奥运会期间及奥运结束之后,外贸和外资的投入,会让在社会基层的一般平民百姓受益。如果奥运会在1979年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前的毛泽东时代举办,结果会大不一样。
“地方学校、社区中心、体育俱乐部和普通百姓,现在已经从奥运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得到了实惠,”法内尔指出。他最近访问了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青岛,注意到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在学习英语,同时当地政府正在发起一场摒弃随地吐痰陋习的运动,对此他非常有感慨。
还有许多奥运专家认为,中国现在已经做好了举办奥运的准备,中国开放的力度前所未有。根据笔者在在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的同事提供的信息,中国的兴奋剂检查 机构开展的独立、随机和突击检测次数比以前多了许多。自从一些中国顶尖游泳运动员在1990年代的一次亚运会上被发现使用兴奋剂之后,中国痛定思痛,对服用兴奋剂者实施了严打,确保其体育竞赛环境的公平和干净。这也是一种公关行为,维护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想凭借地利人和,干干净净的赢得金牌榜第一,以凸显中国的文化和体育优越性,赢得世人的尊敬。”法内尔如是说。 此外,科爵士也注意到,中国奥运场馆建设已经领先日程表,因此让中国人充满了民族荣誉感。
在2008年奥运闭幕以后,当霓虹灯黯淡下来,世界媒体和观众离开北京后,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呢?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是名改革者,中国的媒体仍然会保持开放,出版业会更自由,民族主义会生根并改变中国的政治基础设施。
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斯蒂文?安格莱德(Stephen Ungerleider)博士是《华盛顿观察》周刊特约记者。他是美国著名的体育心理学家,参加过最近的8次奥运会。)
斯蒂文?安格莱德,《华盛顿观察》周刊(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第15期,200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