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龙:国人是怎样看四大名著呢?
在中国长达5000年灿烂的文明中,我们的先哲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财富。其中最有名的当然要数人人皆知的所谓四大名著,即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施奈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及清代的〈红楼梦〉。为什么国人会如此喜欢这四部小说呢?而不是其他。
也许作为调侃吧(我不是学文学的,更没有研究过)/ 从个人的阅读和成长经历来看,笔者私下认为,国人之所以怎么独爱四大名著,是因为四大名著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必需品”。笔者在阅读和生活经历中经常发现,国人阅读四大名著时出现一种规律性,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读者对四部作品的兴趣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或者说是“移情别恋”吧:
读者在8-9岁之前,由于处于“幼稚”阶段,出于童心的缘故,加上知识较少(其他的看不懂),大家都喜欢看吴承恩的〈西游记〉,尤其是小说中大闹天宫的美猴王,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与小时候喜欢玩具差不多(笔者小时候就玩过很多遥控玩具,不要笑哦),难道你会相信一个小孩能够弄懂里面的文学价值吗?当9-15岁时,这个时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童心基本退去,也就是说,战争的“黄金”时期已经来临,在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一点芝麻大的小事而大打出手,发达战争(当然发生战争的原因有N种,甚至为女人而战都有可能,你可不要说历史上为女人而Fight只有大人哦,更别对我乱下定义哦/呵呵),大家说,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看那本著作呢?当然是“路见不平,拨刀相助”,“英雄救美”,犹如刘欢所唱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就出手。。。”--施奈庵的〈水浒传〉开始上演啦;而15-25,6岁左右时,我们应该干什么呢?作为男人,我们应该为女人处处着想,要宠着她,甚至要爱屋及“鸟”,或者只要自己的所爱高兴,还可以弯下腰来陪她玩孩提时候的事情,过家家:什么花飞花落花满天,,,等等/清代曹雪芹〈红楼梦〉,在这方面我真的觉得很遗憾,为什么呢?我想看,也许是文学细胞太少的缘故吧,看不懂。25岁以后呢?现在可以说,我们该玩的也玩了,该耍的也耍了,心仪的人大概也泡到了,接下来的是应该面对现实啦,也该看看〈三国演义〉啦,因为娶了老婆也要给把她放在“笼子”里啊,殊不知,我们的先人刘彻,人家在公元前就知道“金屋藏娇”。对,应该也看看〈三国演义〉啦,也要建立自己的王国了。
当然上面的趋势只是一种”宏观“表现,也可能存在个别特殊的案例哦,其实我不是很赞成上面的表现,当然小时候,还可以看看什么〈西游记〉,〈水浒传〉啊,而接下来我们看的应该是“三国演义”,而不是〈红楼梦〉(幸好我文学细胞少),在市场经济下,每个人生活的压力真的很大,大家都能够感觉到,市场经济好象就是给我们提供的仅仅只有“竞争”这个产品,而产品也仅仅只是流向肯劳动的人,即使大街上很多乞丐往往是最需要“产品”的,昨天晚上看了一个电影,是演欧洲人探险北美大陆的殖民活动,发现人家欧洲人在1602年就已经动得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不劳动就没有饭吃(台词),(中国1978年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