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的报道
“预测今夏黄河中下游降水可能偏多
易出现洪涝 ” 晚了两个月翟智高
北大资源学院企业管理学院
以下是新华社5月14日的报道 | ||
据新华社郑州电 经国家气候中心等多个气象研究部门集合预测分析,今夏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可能偏多,易出现洪涝灾害。 预测结果显示,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包括黄河主要暴雨区——三门峡至郑州花园口区间今年夏季有发生强降雨的可能。黄河防汛总指挥部负责人指出,自1982年以来,黄河已连续20多年没 | ||
来源:新华社 |
责任编辑:时运斌 |
请看大河网2006-2-26 22:03:00大河网坛 → 大河推荐 → 中原崛起 → [分享]二月二龙抬头,巨龙腾飞 ,世界和谐。对今夏黄河中下游降水可能偏多 易出现洪涝早已做出:“今年中原(黄河中下游)可能会雨量比往年偏多,甚至有雨涝”的预测。
http://bbs.dahew.com/dispbbs.asp?boardID=3&ID=78280&page=39http://bbs.dahew.com/dispbbs.asp?boardID=3&ID=78280&page=39
中华文化复兴系列活动
春龙节纪念暨2006—2010复兴中华文化大行动启动仪式今天在北京举行
2006-2-26 22:03:00
图、文:翟智高
龙是中国人灵魂的象征。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龙字的读音为“隆”,与隆隆雷声有关。《说文解字》曰:“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肉飞之形”。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余脉的东端,每年春分前后,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北冷空气在这一带交汇。
《周礼·大司徒》记载::“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云:“昔先王之经邑也,掩观九奥,靡地不营。土圭测景,不缩不盈。总风雨之所交,然后以建王城。”
春分时节有无雷雨出现,预示着当年的干旱雨涝,尤以洛阳伊川天然石龙一带最为应验。流传有“惊蛰闻雷雨调顺,春分龙隆好收年”,“春分雷鸣龙升天,定主雨顺好收年。最怕秋分龙带闪,冬无雨雪遭灾难”。“二月隆隆天鼓响,皇帝百姓喜洋洋。九月若闻隆隆音,冬春大旱愁煞人”。“九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
这些谚语是古人对春分、秋分时节隆隆雷声的因果关系长期观察的结果,即春分的隆隆雷声主夏秋风调雨顺,而秋分的隆隆雷声预示冬天少雨雪。如果秋分以后再有隆隆雷声,就会有较长时期的干旱了。久而久之,应验的机会多了,天然石龙地区之“隆”,由判断天气标尺的“隆”,变为通天之神的“龍”。龙是中华先民长期为生存而与大自然搏斗的结晶。
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是古人长期对大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总结。从石龙附近出土的八千年前先民使用过的锯齿石镰,可知那时古人对历法已有所认识,不然怎么掌握播种和收获季节。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有“鸣蛇”和“化蛇”。它们出现预示着未来干旱雨涝:“中次二经注山之首,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而豺身,鸟翼而蛇形,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现代科学常识使我们知道,春分是太阳运行到赤道正上方,然后每日向北移动。秋分也是太阳处于赤道正上方,但以后每日向南移动。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南方温湿气流与北方冷干气流在石龙地区的交汇情况有一定的周期规律。我们的祖先正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将这种规律与地面特定的固定地理坐标天然石龙相连系,创造出了独特的农历历法和预测长期天气变化的方法。
“春龙节”源自“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行云布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便被称为“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今年农历二月二,阳历是3月1日。惊蛰是农历二月初七,阳历是3月6日。在惊蛰时节即将到来之前,中原普降大雪,说明西南暖湿气流活动增强异常,也预示今年中原(黄河中下游)可能会雨量比往年偏多,甚至有雨涝。 2006年6月29日--7月1日,来自印度洋和南海的充裕水气,北热带风暴推动向中原腹地推进,西北的冷汽旋也向中原扑来,下图是预示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有暴雨的云图:
在惊蛰时节即将到来之前,中原普降大雪,是好事,因为小麦返青亟需充足的水分,春雨贵如油啊。古人之所以在农历二月二设立春龙节,祭祀神龙,就是深知此时雨水的重要,怕龙睡了一冬,养成懒惰习惯,不能及时行云布雨。为了讨好龙,百姓们祭祀供品一般要用大猪头肉,用上好的酒,希望神龙享用后赶快升天,早降甘霖。
2006年7月2日洛阳伊川平等暴雨:
农田被淹:
洪水肆虐:
洪水似黄河壶口瀑布:
街道成河道:
沟满河平:
河道被冲刷更深:
可怜玉米被泡汤,辛苦汗水打水漂:
被冲的惨状:
玉米地成了砂石地:
农田被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