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精英化”的收费来培养普通化的劳动者


 

        周明华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称,高校扩招与目前毕业生就业难并无必然联系。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跟不上社会就业方式的变化。应该说,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5月23日《新快报》)。

       

        此言22日一经该官员抛出,旋即引来质疑一片。

       

        这位官员对大学生的普通劳动者的定位来说,其实也不无道理,因为劳动者本来就无“普通”、“高贵”之别。但是,联系不久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先生的对“上大学贵”的“上学如衣服”论,和普通劳动者的实际理解,就觉得这“普通论”有点匪夷所思了。

      

       词典上说,“普通劳动者”是指很平常的参加劳动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人,有时专指参加体力劳动的人。与一些发达国家全民免费教育不同的是,中国的一个孩子通过16年的苦读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其家长需要付出20至40万的与他们的收入极不相称的高额费用;一个农民辛辛苦苦35年的收入才培养出一名“有时专指参加体力劳动的人”,这样的培养成本和代价未免太高。

      

      再联想到“父亲为供儿上大学每天工作18小时在中秋节猝死”,“劳作母亲为凑齐女儿念大学的学费累死猪圈旁”,“为儿上大学55岁的人力车夫累死在街头”……一边是我国高校教育费用20年上涨25倍,因上学贵无奈失学的现象和“新读书无用论思潮”的迭起;一边却是教育部官员一次次地出来劝服学子乃至家长要转变观念,正确面对上学贵和就业严峻形势,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定位去解开教育与就业的困惑。我们不禁要问,教育部官员何不先把自己定位为普通劳动者呢?

      

     侃一通大话,圈一堆学费,抛一次劝告,责任就没了;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这“买卖”倒是容易。依我看,“大学生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去定就业之位”这种话任何人都可以讲,惟独教育部应例外。先以培养精英为借口放任学校或互动圈钱,钱圈走了,精英没培养出几多,甚至连找到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工作饭碗都日渐维艰,就出来“谆谆”教诲正埋头填写着毫无着落的“求职表”的学子们一番,抽身便走,推卸责任,似乎上学贵痼疾就与己无关矣。

       

     中国的教育问题需要正视,需要科学审读。如果教育事件的“守夜人”们继续捂伤疤,粉饰教育和就业生态环境,抱着“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劝服式传统思维,不思改革,最终毁掉的可能并非教育本身,而是中华民族百年树人的千秋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