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宅院与本土建筑


被西风左右的国内住宅

    国内住宅设计,近年来一直被西风左右,因而引起业内外很多的质疑,批评者大都从民族立场出发。

 

    比较浅薄的批评说,外来和尚抢走了中国本土建筑师的饭碗,但也有人说,中国砖木结构的建筑样式只适合建多层,高楼大厦本身就不是从本土生出来的,只能靠外来和尚。这样的批评实际经不起推敲,它只有在所有的中国建筑师只接受过中式建筑设计教育的前提下才能成立,而事实正与此相反:正是因为中国建筑师接受的都是西式建筑设计训练,才导致中国建筑师既无实力在人家的地盘里与人一争高低,又无能力挺身而出复兴本土建筑,中国建筑设计市场被外人左右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层次的批评者则从捍卫民族文化的高度批评这一现象,指责大量西式建筑进入中国城市,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入侵,这将使我们丧失固有的建筑文化传统,切断我们的历史文脉,抹杀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建筑样式的多样化,从而也就扼杀了建筑文化的多元化。这样的批评自然并未危言耸听,我们睁开眼睛随便看看,就不难发现,我们的城市建得就象欧洲,而农村依然象非洲,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推倒重来,而新建的城市长得几乎就像同胞兄弟。由此看来,我们在规划自己的城市之际,就已经是以西式为蓝本了,而中国风格的城市以及建筑已处于需要被保护的岌岌可危的状态。

 

成功的本土化:适合斯地斯民

    工业化、现代化,乃至后工业化、后现代化,都来自西方,我们要步其后尘、赶超他们,没有重起炉灶的本钱,何况世界已经进入到全球化时代,我们更没有小路可以包抄,在这样深刻的、不可逆转的社会思潮面前,任何本土的文化都难以坚守,何况建筑?

 

    大环境固然对我不利,但也绝非“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那么悲观。建筑文化的西风与东风,是人类居住文化在不同地域结出的异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文化的最高境界是通融的,我们尽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中西不同的建筑样式在不同密度的建筑中,完全可以各擅胜场,又相互借鉴。

 

    全球化实际给了我们借鉴吸收外来文化,重塑本土文化的机会,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力的增强,文化的自信心也会水涨船高,中国建筑设计师完全有机会在一个更高更新更开放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果我们的建筑设计师建立起了足够的自信,我们的消费者有了更强的自主意识,我们就有能力、有机会汲取世界各国优秀建筑元素,包括中国优秀建筑元素,融合成为新的建筑文化,在中国的土壤里让他自然地生长、扎根,从而创造出新的本土建筑。

 

    因此,同样是西化,也还有不同的化法,比如,橘郡是全盘西化,连厨房都是按照美国人的尺度设计的,以致中国人在厨房做饭时,看不到锅里煮的东西是否开了或者糊了,而很多宣称与世界同步上市的汽车,进入中国市场时常常要根据中国的路况等条件进行适应性改造。同样,都是西风,也还有不同。比如,天津的小洋房,上海的万国建筑,哈尔滨的俄式建筑,尽管都非中土所生,但依然是中土所长,已成为本土建筑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要是适合斯地斯民居住方式的建筑样式,就可以视为成功的本土化建筑。

 

    由于人地矛盾突出,中国城市建筑主要还是高密度住宅,这是西式建筑最擅长的领域,因此,对待外来建筑文化,不能采取僵硬的态度,死守肯定是守不住的,照单全收也非万全之策,而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必须与时俱进,采取更为开放灵活的态度。而在郊区低密度住宅的营造上,中国风格建筑应该有其用武之地。

 

    高楼大厦虽然来自外邦,也可以加入中国元素,同样,江南宅院虽然生在中土,也不妨融入西方技术。对待中国风格建筑,我们也应抱持与对待外来建筑相同的态度。

 

国内房地产吹起“中国风”

         2004年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吹起一股所谓的中国风。中国风者,中国风格建筑之谓也。何为中国建筑?当然不是叫一个中国名字那么简单,如果只是一个中国名字,全然没有中国建筑的外形,结构,尺度,布局,构件,装饰,庭院,诸如此类,充其量不过是作秀罢了;当然也不是上海新天地这样具有浓郁的后殖民文化色彩的作品,那样的作品无非是糊弄不知中国古典建筑为何物的洋人的假古董;当然也不是原封不动地再现传统建筑,毕竟我们现在的材料更丰富,技术更先进,生活方式也全然不同了。

 

    我们既不应该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把中国风格建筑只当作销售的幌子,也不应该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立场,全盘否定中国建筑,同样,更不应该像原教旨主义者那样,对传统建筑样式顶礼膜拜,丝毫不能加以更改。

 

    就像西式建筑风格是多样的,中国建筑也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种建筑风格可以独享中国建筑的大名。就像任何一种外来建筑样式不能任意拿来一样,对任何一种中国建筑也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否则只会收南橘北枳之果。

 

    中国建筑,南派首推苏州民居,北派最重北京民居,一个是园林宅院,一个是四合院,两者在建筑理念、建筑样式上可谓异曲同工,同样推崇天人合一,同样是围合式建筑,同样有住宅、有庭院、有山水园林,但也有明显的不同,比如山墙屋脊的处理,门窗的样式,山水园林的营造,乃至材料做工的选择,同时,苏州园林宅院更强调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内敛、内涵、内秀,而北京的四合院更强调规整平直,更讲究气派、场面、华丽。无疑,在北京,四合院是最本土的建筑,而苏州宅院就像西式建筑,是外来的。

 

比功能认同更难的是文化认同

    在去年以来盛行的中国风建筑中,北京出现了不少苏式宅院,龙山新新的镇江南不过是其中之一,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在苏州,园林宅院,绝对是宅中上品,移植到北京,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就像西式建筑之于中国。

 

    诚如我们已经阐述的那样,全球化时代,建筑文化是多元开放的,任何外来的建筑样式移植到本土,无论它来自国外,还是来自国内,必须适合本土,适合本土的人民居住,才是好的建筑,才是有生命力的建筑。

 

    要使苏州园林宅院适合北京这块本土,必要的适应性改造不可或缺。水是苏州园林宅院之魂,无水不成苏州居,因而水系的开挖就是必不可少的,南方湿气重,更讲究通风,而北方更重保温,苏州园林宅院的落地雕花门窗自然就不适应北方的气候条件了,园林是苏州园林宅院的精髓,没有山、水、林、桥、亭、台、楼、阁的园林就难副苏式宅院的美名。但改造苏州宅院使之适合北京水土,相对比较容易,而如何适应北京本土民众的居住需要,要复杂得多。这不仅需要功能上的认同,更需要文化上的认同,而文化认同是难中之难,西式建筑之所以引起那么多的批评,盖因它没有解决文化认同的问题。目前,不少打着南派建筑旗号的项目,都把目标客户对准了外籍人士,若果如此,中国的本土建筑就成了无源之水,此番所谓中国风建筑,也就难免一阵风的下场。本土建筑需要的客户,既不是猎奇族,也非显摆族,更非本土以外的外族,而是出自内心真爱的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