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漫话


端午节漫话

天刚刚亮,老母亲就催我们起床,说端阳节要早起,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饮点晨露,可以不生病。起床后,老母就张罗着插柳枝,给我们全家人戴花线,还在佛龛前念念有词,再看看餐桌上各色粽子,我知道端午节到了。想起前几日读过的一本有关民俗风情的书,而身边有许多学生对端午节不甚了了,便欲借此漫话几句,教学相长嘛!

端午节,又叫重午、重五、端阳节。“端”即“初”,开始之意。农历正月是建寅月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因为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初五”也就可以写成“端午”了。“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重复,所以又叫“重午”。古人常把“午时”当作“阳辰”,于是,端午可称“端阳”。又因为初五为五月单五,所以民间有些地方又把“端阳节”叫做“单阳节”。到了唐代,因避唐玄宗八月五日生辰之讳,由宰相宋憬建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八点钟刚进教室,一阵粽子的清香扑面而来,同学们正在剥粽叶,我的讲桌上也放着几个很秀致精巧的粽子,同学们七嘴八舌“老师端午节快乐!”,看来端午的习俗尽管南北五花八门,但吃粽子是南北都有的。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端午节的吃粽子、划龙舟都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此端午节是与纪念屈原有关的节日。这其实是共和国成立后的教科书一错再错之故,是把一种不完整的民俗知识传给没有判断力的小学生,结果到了大学还在这样流传。

按照端午节所处的时令而言,正是阴气上升,阳气下沉时节,自此后便进入暑天,加上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瘟疫滋生,人容易生病,吃清凉食品正是此故。又因为我国俗称五月为“恶月”亦称“毒月”、“凶月”,认为这月鬼多,所以小孩子戴花线也是驱邪保平安的一种讲究。另外还要在门首插艾叶、杨柳枝或桃枝。而艾有很强的杀菌灭虫功效,这其实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种卫生习惯。在中国北方,还有“捉蛤蟆”的习俗,据说,端午节这天蛤蟆都躲起来了,如果捉到蛤蟆,向其嘴中塞进一锭墨,凉干后作成“蛤蟆锭”,可以消肿、清热、解毒功效,久而久之,在民间就留下了“蛤蟆躲端午,却躲不过十五”的趣话,其实,蛤蟆躲端午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在中国南方有赛龙舟的习俗,赛龙舟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竞技活动。宋·高承撰的《事物纪原·端午》记载:“越地传云,竟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即在屈原生前就有此事。闻一多先生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中作了精辟的考证,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吴越人断发文身,是要强化自己与龙图腾的联系,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自己的被保护权。每年五月五日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把食品包在树叶里或装在竹蓝里扔到水里,献给图腾神吃,一面自己也吃。最后还要在鼓声中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竞渡,以娱神也自娱。这便是端午节及其习俗的由来。然人们景仰的爱国诗人屈原,是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身死。人们就把这个节日与屈原的忌日联系起来,他所反映的是广大人民对屈原的热爱与怀念之情。闻一多先生也非常赞同保持有关传说,认为此中包含着“无上的智慧”和深远的意义。到了宋代,朝臣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并让人们佩带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謦香溢世,流芳千古。后来每到端午节,特别是湖南屈子祠的汨罗江上都要举行龙舟竞赛,公元1980年龙舟已列入国家比赛项目,并在这年九月举行了“屈原杯”龙舟赛。

总之,现在的端午节是将古代先民的图腾祭、时令禁忌和有关屈原的传说巧妙地结合而成的。鉴于学生们将端午节简单地说成是纪念屈原的错传,笔者参考一些资料做一基本的纠偏,至于全国各地相关的传说故事,确也生动有趣,限于篇幅,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