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化大都市是假,高房价是真


 

 

上海这两年的高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在上海取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以后。但是,有不少人以为上海是个国际化大都市,如果仅仅是个人,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不了解相关的情况,就想当然地认为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这倒也没什么。智者千虑还必有一失呢,更何况一般人?但是,目前在上海的房地产价格严重脱离普遍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的情况下,有些可能别有用心的人,极力宣扬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这一概念,妄图让市场接受正日益向国际化大都市的价格靠拢的高房价,则恐怕就是用心良苦了。

 

这里要说的是,上海根本不是什么国际化大都市,千万不要以为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就接受不合理的高房价。

 

国际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来的。目前关于国际化大都市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解释定义有两种:
    (1)
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将这一概念解释为,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应具备以下特征:①通常是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②国家的贸易中心;③主要银行的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④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⑤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⑥不仅是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⑦随着制造业贸易向更广阔的市场扩展,娱乐业成为世界城市的另一种主要产业部门。

    (2)
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七项衡量世界城市的标准:①主要的金融中心;②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③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④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⑤主要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⑥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⑦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

   
国内代表性的观点有二种: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国际化大都市,是指那些有较强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一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总部,并对世界和地区经济起控制作用的城市。另一种观点将“国际化大都市”分解后认为,国际化指的是大都市的性质、功能和地位、作用。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位列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对世界经济有相当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经济运行完全按国际惯例,并有很高的办事效率;三是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综合服务功能强。大都市,指的是其规模、容量和结构、形象。也有三个特点:一是除了城市本身的人口面积外,还要有向外延伸的广泛空间即经济区域,称大城市连绵区;二是除了城市据有跨国公司总部外,还要有庞大的企业集团、中介组织和相当的资产存量、要素存量和内外贸易额;三是除了城市的一般基础设施外,还要有显示现代化的公用事业、商住楼群和生态环境。

   
综合上述观点,所谓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第一流都市。理解国际化大都市概念的关键点是“影响力”问题,这种“影响力”是奠基在一定经济实力基础上的,这种影响能力既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也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

有一篇200614日,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周汉民发表的演讲《筹办上海世博会,朝着国际化大都市方向阔步迈进》的文章,就比较详细地谈到上海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差距:

1、符合国际化大都市有8个标准,符合条件的只有纽约、伦敦、东京、巴黎。

2、一座国际大都市的GDP总量在所在国家、地区乃至全球要有相当大的比重。名列国际大都市前4位的纽约、伦敦、东京和巴黎,其GDP的比重都占各自国家的20%以上。如果把纽约视同一个国家,目前,它的GDP值可以在全世界国家中排第14位;如果将这4个城市合起来看作一个国家,它在全世界可以排到第4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而上海的GDP只占中国约5%左右。

      上海的GDP年增长率,2004年不到10%

3、全球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服务业在其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目前,上海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0%左右。上海在金融服务和航运实力方面暂时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共有156家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了上海,但与纽约的380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国际化大都市大多是世界金融中心。中国的央行在北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都在北京,证券监督委员会、保险监督委员会都在北京。上海金融业占GDP的比例已由15%降到2004年末的10%左右。中国不仅有上海一个证券交易所,还有深圳,有大连、郑州等多个期货交易所。上海发展金融业任重而道远。

4、国际化大都市往往是各类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全球大大小小的国际组织有四万多个,却只有寥寥几个的总部设在中国。2001年,亚洲论坛的总部设立在中国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同年,上海合作组织在北京设立秘书处。瑞士拥有近400个国际组织,而没有沙漠的德国却争取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设在波恩,连印度和泰国都各有十多个国际组织机构的总部。整体而言,上海离“组织之城”仍然甚为遥远。

5、国际大都市需要国际化人才,因此外国人的多少成为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的可量化指标。

关于国际大都市中外籍人口的比例,国际上存在着5%、8%、15%和20%等4种不同的说法。以最低的5%计算,上海差距较远,到2004年,只有差不多6万人。

    6现代的国际大都市应当成为“传媒之城”,尽可能地创办国内外有影响的报纸、电视广播节目、出版社、学术刊物、视听发行机构、书店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市场。全世界最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同出一城美国纽约。在美国,纽约市通过全美三大广播网(ABCNBCCBS)控制着2139家电台和电视台,通过《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出版媒体影响全国的舆论界,几乎左右了全国的新闻和娱乐。

  而就我国而言,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央级新闻单位和出版社总部的集中使北京得以辐射全国。而上海至今仍缺乏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和高认可度的媒体。

 

这样,上海是不是国际化大都市就是唐僧头上的苍蝇-----明摆着的事了。

有人可能会说,上海虽然现在不是国际化大都市,可是未来就是了,所以上海的房价仍应向一些国际化大都市看齐。这句话基本没有问题,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国际化大都市会有的。中国作为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肯定有她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恐怕是最有希望率先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可是未来是国际化大都市是未来的事,现在的房价是现在的事。

 

从前有个人要过黄浦江,当时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还没有建成,只能坐渡船,结果一不小心,一把刚从襄阳路市场买的宝剑掉到江里了。开渡船的只见他不慌不忙在船舷上用小刀做了一个记号,就觉得很奇怪:“你为什么不跳下去捞?”“这里的水这么深,我跳下去,也很难捞得到,只要我记住在这个地方掉下去的,那我到了对岸再跳水去捞,不是更省事吗?”果然这个人到了对岸跳到入里,“入水求之”。这就是著名的刻舟求剑的故事。

这个人自然很可笑,可是,当上海还根本不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时候,却以国际化大都市的水平来抬高房产价格,有人去还去接受,这不是更可笑吗?好比有人多天没有吃饭,饱餐后马上就去上厕所,理由是早晚要拉屎的,这不是很可笑吗?

刻舟求剑的人只不过损失了一把剑,如果以上海以后极有可能是国际化大都市,就买下靠拢国际化大都市的价格水平的上海房子,一旦泡沫破灭,要损失多少财富?

建议所有认为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人们,听一听已故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家的相声《逗你玩》,哈哈一笑后,理性看待目前上海的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