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媒体的热点新闻-“文明行路”而想到的


透过媒体的热点新闻-“文明行路”而想到的       

        这几天杭州 的 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是有关市民文明行路的事情(似乎说是新闻欠妥了 ,因为报道 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芝麻绿豆的事情),报道的形式也丰富多彩:搞现场直播、暗访、录播等等;在这场市政府倡导、新闻媒体“煽动”的运动中,争相参与做“好市民”、“文明市民”的越来越多,老少不齐,纷纷加入志愿者行业,在杭城各大十字路口充当交警的好帮手——义务监督员。

        有心的朋友可以去GOOGLE搜索一下“文明行路”,结果页面有很多,基本上排在前面的都是有关杭州的新闻,另外也可以了解到在许多城市都有倡导“文明行路”的事情。从社会发展的观点来讲,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 ,而社会进步的前提应该是人的进步,当然包括首先是物质财富的进步,然后才是体现在精神文明的进步;但这两者却并不存在正比关系,很明显不是说人的物质财富的进步就一定代表或促进了人的精神文明的进步。就本身政府倡导的“文明行路”这件事情并没有错,政府应该倡导社会良好风尚,错就错在倡导的时机不对,我个人认为“社会时机”不成熟,所以轰轰烈烈的一场“运动”下来,从根本上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反而出现了一些“副作用”,例如杭州就发生了几起市民与交警产生冲突的事情,云云。其实许多城市在倡导文明行路、交警执法监督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市民不予配合而发生的矛盾,不光杭州有这个问题。所以“文明行路”看似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反映的现象应该值得政府与新闻媒体思考。

        为什么没有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甚至出现一些不该有的矛盾?)最主要的是“社会时机”不成熟。从全局来看,社会发展处在一个“两极分化”的时代,物质上讲简言之为“没钱的”和“有钱的 ”、“温饱型”与“奢靡型”;精神世界里“善”与“恶”、“纯朴”与“世故”、“碌碌无为”与“不劳而获”等思想与心态发生激烈碰撞。而在这样的“矛盾体”中,绝大部分人是“没钱”的普通老百姓,社会中低阶层,他们的精神世界正处于一个“善”与“恶”、“纯朴”与“世故”、“碌碌无为”与“不劳而获”的意识碰撞中,比如有些人无法抗拒“不劳而获”的思想,于是便投机违法、盗抢犯罪了 。他们认为政府的不作为是造成这些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政府不能有效或及时来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从生活保障、居住保障、医疗保障等到社区环境治理、大众交通改善、每月工资增长等等问题;对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忽视大多数老百姓利益而不断搞自己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越来越反感。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倡导的 “文明行路”运动一开始就缺少了大部分人的支持,而那些加入志愿者行列做监督员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在校学生和上了年纪退休的老年人,从中也可看出缺少了那一部分人的支持。表面上看是市民没有遵守“文明行路”的倡导,其实很多人根本是“不愿文明行路”,或许他们心里也是想通过这样的一个举动来与政府抗衡而已。还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也是造成这个问题的因素,例如当我问及一些人为什么不去走斑马线时,他们的回答无非是“走斑马线太远了”、“斑马线设置不合理”或“红绿灯设置不合理”等;有的人甚至干脆抱怨起新闻媒体“他们这种事情也要搞暗拍,吃的没事干啊!不好去暗访调查一下为什么杭州的马路一天到晚修了又挖,挖掉又修啊!”。看来我们的地方政府和新闻媒体确实该从这样一件“小事”当中反思自己的作为与不作为,就政府来讲就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解决那些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上,一件件、一条条的落实!而不是搞一些不切实际、“叶公好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