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A股IPO的背后


    继在香港H股成功上市之后,中行旋即迈出了海归的步伐。对于这只巨大的“海龟”,市场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期望。作为一家大型蓝筹公司,中行A股上市后市值将占沪市总市值的15%,有望成为未来左右大盘的超级航母。

    中国银行以2.95港元(按照1:1.03的港币兑人民币汇率折算,折合人民币3.04元)的发行价格发行256亿股H股,因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H股的发行总量达到294亿股。此次中行A股的询价区间为3.05元至3.15元。价格区间的确定主要是依据询价机构的初步询价情况、所处行业和可比公司的估值水平、以及H股的发行价格及其H股上市后的交易情况。很显然,在诸多因素当中,H股的发行价格起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询价前为数不少的机构投资者纷纷表示会以H股的发行价格为参照,而中行A股最终的发行价格确定为3.08元也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香港股市以2.95港元的价格发行到底是否合理,这不在笔者的讨论范畴。问题是,中行A股在其询价以及最终确定发行价这一过程中,是否在无形中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是否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A股的定价权?作为本土企业,居然由国际上的投资者来定价,是不是一种丧失“主权”的行为?而一旦此种做法形成模式,今后那些先H股后A股(笔者并不认可中行的快速回归是“A+H”的同步发行,准确地说应该是“H+A”)的国内企业定价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复制。如此一来,不仅上市公司的股份有被“贱卖”的可能,对大型国企来说,还存在国有资产遭受流失的风险。

    IPO第一股中工国际发行市盈率为19.83倍,同洲电子发行市盈率为24.32倍,中行的发行市盈率也不低。中国银行2006年的预测每股收益为0.127元左右,以本次发行以后的总股本计算,3.05元/股-3.15元/股的价格区间对应市盈率为24倍-24.77倍,而3.08元的发行价对应的市盈率为24.25倍。在股权分置时代,由于有近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不能上市流通,发行市盈率在20倍左右尚且被市场认为是在“圈钱”,而中行A股是在全流通的背景下发行的,其高达24.25倍的发行市盈率是不是在“圈钱”呢?从目前A股市场中的同类银行股市盈率来看,招行18.87倍、华夏13.68倍、民生10.97倍、浦发14.80倍,中行A股的发行价有被“高估”的嫌疑。尽管中行身被大盘蓝筹的外衣,但大盘蓝筹决不是高价发行的“通行证”,也决不是进行“圈钱”的“护身符”。

    对于那些先H股后A股的上市公司发行价而言,中国股市似乎正在走进H股低A股高的怪圈,最典型的是中石化。中石化H股的发行价为1.60港元(折合当时人民币1.66元),而一回到A股立马“翻脸”,A股发行价4.22元是H股的2.54倍。令人感到悲哀的是,H股与A股的同股不同价最后得到的却是同股同权的结果。这其实是一种“价格歧视”,是有违“三公”原则的。此次中行A股的发行价高出H股1.3%,尽管仅仅只有4分钱,但同股不同价最终的同股同权却是不争的事实。笔者在此要问的是,中行为什么能“贱卖”给外人而不能“贱卖”给A股市场的投资者呢?为中国股市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国内投资者凭什么遭受如此不公平的待遇?

    事实上,虽然“新老划断”后打着全流通发行的旗号,但从中工国际到中行A股,笔者以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发行,因为中国股市并没有形成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股改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指望通过股改而不是通过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来消除其中的弊端,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