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匮乏,痛在何处?
财经专栏■文/于清教
在前期闭幕的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中央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依然不足,2005年央企研发投入额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只达到1.5%,而发达国家大企业研发费用一般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目前发达国家科技投入的30%用于扶持企业,而中国科技投入的90%以上用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统计显示,目前国资委监管下的央企共有168家,央企拥有的所有专利总数为30520项,但这还不及佳能的一半。李融荣认为,专利匮乏是造成央企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研发投入不足问题,李荣融强调,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体系中,国资委将加大对科技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考核力度。
到现在才爆出专利少的可怜或科技投入不足似乎没多少值得指责的,但我们回头看看很多中国企业如今生存的环境和现状,我们就不能不为之震惊了。一直以来,不仅是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大型国企技术力量薄弱,就连很多上市公司、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大家似乎都在喊加大科技创新和资金投入力度,以科技这一生产力来带动企业健康发展,但实际上长时间累积下来,这种喊口号的弊病就逐渐露出了“马脚”。究竟是真投还是假投了?科技投入的数字背后究竟有多少水分?有多少企业脚踏实地的去做了?
今年2月中旬在美国专利局公布的2005年美国专利获得量排名中,佳能集团以1828件专利数名列第二位,连续14年出现在全美专利注册排行榜的三甲位置,累计专利数仅次于IBM。佳能每年将销售额的8%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并计划今后把用于研究开发的投资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提高80%,也就是说,将要达到每年5000亿日元的规模。这些“真金白银”的直接投入,我们看到其产品在市场上表现出了持续、强劲的竞争力,也真正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积累和活力。反观我们一些企业,天天讲投入,月月做计划,年年搞预算,最终却使得企业经营利润连年下滑,亏损,乃至最终把企业推向破产的边缘。
这不能不让我们再次回望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我们很多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上口头上或者纸面上确实预算了这笔资金(或有些企业压根儿就没预算),但往往在实施起来不是被办公费就是业务费还是其它的什么明目费给挤占了,年年预算年年计划年年竹篮打水,不说5%就是说1%也非常勉强。很多企业的研发经费实际上是有名无实,陷入了预算投入的空洞化恶性循环。技术上的空洞主义和研发上的全部拿来主义最终导致很多企业整体竞争实力江河日下,陷入了缺技术、轻研发、重抄袭、全拿来的企业经营和成长的怪圈。如此而来,何谈企业的持续竞争力?何谈根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说严重点就是,中国不少企业一直就是零专利,零技术投入,技术上奉行拿来主义,如家电业中的彩电、空调、手机、电脑、DVD等产品基本上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处处受制于人,名义上的企业集团,实际上只是个“组装”或“代工”的大车间而已。尽管如此,同业内竞争却非常擅长打价格战,试图以此来遏制竞争对手的发展,拖垮别人,而结果却是,在消耗别人实力的同时,牺牲了社会资源和顾客利益,也把市场机会拱手让给了国外企业,从而连累了整个行业自身的健康成长。
专利是一个企业技术储备与综合实力的象征,一种基于企业自身的DNA,专利储备的多少和技术的领先程度特别是在IT、通讯、家电、医药、航天、新材料等领域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动力与后劲,左右着一个企业品牌的真正价值。我们知道,在以技术研发为重点的核心竞争力的催化下,三星电子取得了令世界同行叹为观止的超凡业绩——自1998年至今,共获得了17项由美国工业设计协会颁发的“工业设计奖”,连续5年成为获奖最多的公司,2004年实现销售额552亿美元、净收入103亿美元;2005年,以719亿美元销售额位居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第39位;2005年,在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INTERBRAND品牌价值排名中,以150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名列第20位,成为品牌价值上升最快的公司之一;2005年第三季度,销售额高达14.54万亿韩元,运营利润达到2.13万亿韩元,净利润为1.88万亿韩元……三星电子2004年全球销售中高档手机8400万部,2005年销售达到1亿部;在着重便携上网手机、WCDMA手机、掌上电视手机、
专利技术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作用在品牌价值的影响力上也非常明显和强大。在最新公布的2006年全球最有价值品牌的行业中,IT科技独占鳌头,其次为银行金融、电信、汽车、零售、互联网等,微软以620亿美元继续独领风骚,中国企业惟一上榜的中国移动通信(还属垄断行业)以391亿美元位居第四,列前十名。跨国品牌调研及专业咨询机构认为,品牌最大的价值在于不断创新并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常青树,而专利技术和科技创新是这一核心价值的根本体现。我们很多中国企业总想完美创新,追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做企业境界,实际上创新的基础是集成,而不完全是发明,创新就是对已有的东西进行整合产生新的东西,而中国企业往往缺乏的就是这种创新精神。可以预见的是,没有以专利技术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的核心基因,品牌的价值是难以持续增值的,企业的长寿也将受到巨大冲击,基业常青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国企专利不到佳能一半,这才刚刚是个开始,如果中国企业不尽快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上的储备,恐怕再过三五年,我们又被别人甩得更远了,到那时脱了鞋想跑快起来超越对手都是一种奢望。
来源:《招商周刊》杂志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