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财富狂飚


整合=财富狂飚
文/韩军

 如果说,有人告诉你,一年公司价值翻100倍,你会相信吗?
 “你当我是白痴啊!”
“不是你疯了,就是我疯了!”
 “这是mission impossible!”
 ……
 这就是很多人听到笔者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
 没错,这是一个“天方夜谭”式的传奇“神话”! 这是一个令人癫狂的“聚财传说”!
 因为“整合”!
 只有整合才能创造如此“夸张”的传说!
 最近财富新贵中,框架传媒就是这样暴富的。
2004年11月,它估值只有3200万元。
2006年2月,它公司价值8亿元人民币。
16个月,约1年多的时间里,公司增值近100倍。
你敢想象吗?
你能想象吗?
近100倍!

更重要的是,它向我们展示了整合能迅速放大公司财富。
而且这对于我们最近一直谈的经销商整合和渠道整合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向厂家提供服务,向“终端”(办公楼物业和高档小区物业支付租金)买路,框架的经营模式和经销商的分销服务很像!
为什么框架传媒能通过整合做到财富激增?
为什么经销商不能通过整合做到同样的事?

“狂飙传奇”
提起框架传媒,也许有不少人还会感到迷惑。可是提起在办公楼里的显示屏联播网的缔造者——分众传媒,相信大家都会比较熟悉。
 应该说,这两家公司相当接近,框架传媒做的是中高档商务及居住社区电梯里的平面广告,分众传媒做的是中高档商务区电梯里的显示屏广告。
这两个公司的客户群非常重合,但媒体价值有所区别,一个是静止的,一个是生动的;一个是视觉记忆冲击力较强,一个是传播信息比较丰富多的;一个相当于新媒体中的“杂志”,一个相当于新媒体中的“电视”。
这是框架传媒对自己的介绍:
“上海框架广告发展有限公司,是中国大陆电梯平面媒体市场的领航者,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多个重点城市拥有分支机构,公司旗下媒体总量14万块。”
就是这样的一个公司,2004年11月,框架传媒公司价值仅为3200万元。然后在随后1年多的时间里,该公司价值迅速膨胀至28多亿元。
它是怎么做的?
一)背景
2004年,其实对于电梯媒体来说,竞争已日趋激烈。残酷的搏杀导致各个电梯媒体的报价“华而不实”,当时一般的收盘实价是电梯广告报价70%,甚至更低。
但这对于框架传媒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这个行业依然新兴行业,成长迅速;同时在这个行业中框架传媒已经是行业第一;另外这个行业不大,且进入壁垒较强(因为电梯媒体签署的协议基本上都是排他协议)。
但框架传媒的问题依然不少:1)员工们纷纷感到市场开发越来越难,客户压价越来越厉害;2)公司虽然在这个领域总占有率是第一,但是在每个独立的市场,如上海、北京等分市场,都不是第一。
怎么办?
二)战略
从战略上讲,框架传媒可以有几种选择:
1)自然增长:在保持现有竞争优势的前提下,用新增利润逐步开展媒体扩张(即用赚来的钱“买”电梯)。这种方式无疑增长缓慢,但利润有保障。
2)压迫式扩张:以争夺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用优质的低价服务与同行竞争。这种方式无疑进攻性十足,但现金流压力和利润压力都会很大。问题在于如果框架不做,其他对手如此做的话,还是要被动跟进。与其被动做,不如主动做。
3)整合:以重组、合并或兼并的手段来整合其他竞争对手,从而迅速建立市场垄断。这种方式对资金的压力很大,但无疑对消除竞争提高占有率有很好的作用。
对于这些扩张手段,毫无疑问,整合是最佳途径。
于是框架传媒找了数家投资公司,并成功获得了其中一家公司的青睐。
三)实施整合
由于投资公司的介入,框架传媒的高层也发生变动,原微软公司投资部经理、原8848的CEO谭智,空降框架传媒。
空降后,他做了几件事:
一是进行机构改组,2004年11月,调整公司主要管理层,并统一公司内部的整合思路;
二是卖出边缘业务,2005年1月以17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显示屏业务卖给了分众传媒;
三是完成内部整合和未来发展结构设计,2005年2月,召开第一次董事会,提出行业整合计划;
四是实施整合,在2005年2月到2005年10月,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整合8家同类公司,圆满完成整合,尤其是在前4个月,完成75%(6家)公司的整合。
五是完成被收购,2005年10月,分众传媒以现金、股权、期权方式收购框架传媒,以当时分众传媒市值计算,收购价高达14.6亿元。
到了2006年2月,根据此时分众传媒目前的股价,框架传媒市值已飙升至28亿元。

于是从2004年11月,到2006年2月,在短短15个月的时间里,框架传媒实现市值增长近100倍,堪称“财富狂飙”的神话。

狂飙启示
一)整合与营销
公司经营到底为什么?不就是为了赚钱吗?
但在很多领域,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导致“零利润”甚至“负利润”现象越来越多。
而消除竞争的手段一向只有两个:一我买你,二我打你。前者是整合,钱砸到你笑不动为止;后者是营销层面的竞争,打到你哭为止。
但中国企业一向习惯于用后者思考,是不是在有些时候丢失了企业经营的本质。
从框架传媒整合的效果来看,其成绩非常明显,在2005年6月末,框架传媒才完成与6家公司整合后不久,公司的产品价格开始涨价,由最低时的180元/板,涨到了400元/板,而此时部分地区电梯租金由原来的80元/板降到了50元/板。统一的市场,统一的价格,带来了销售额和利润的同步增长,当月销售率增长到70%,利润增长40%。
这就是整合的效果。
二)整合要花很多钱?!
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很多人都认为整合是有钱人玩的游戏,就是框架传媒也有投资公司的身影,更有哈啤等大型企业被收购时动辄四五十亿元案例。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整合是个富人的游戏。
基本上没错,没有钱不可能整合。
但是整合不一定要花很多钱。框架传媒公司估值3200万元,整合贷款2400万元,总共也不过5600万元,就完成了这28亿元的公司整合。
这充分告诉我们:整合,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光有钱也是万万不可能的。
从框架传媒的成功整合看,其完成低成本整合有两个条件:
1)用知识说服对手,用前景诱惑对手
框架传媒充分利用了投资公司的背景和其老总谭智的个人魅力,从产业整合的理念、直接受益、潜在收益、投资公司背景等多方面的角度,完成了对其他公司老总经营理念的整合。
2)用系统的资本操作技术和谈判技术,降低整合成本
通过采用“50%现金+50%股权”的支付方式进行产业整合,大大降低了框架传媒资金压力,另外采用10%现金首付的方式直接降低现金支付压力。
整合不一定要花很多钱!
三)整合的基础是模式。
很多整合往往在一开始就失败了,因为没有模式或缺少模式。
从框架传媒来看,其改组公司、重建业务流程的工作是它能够顺利整合的必要条件。而在这个基础上,框架传媒才能完成被整合公司改组方案、收购方案、业务整合方案、人员调整方案等。
事实也证明,框架传媒在整合完成后,各公司能迅速融成一体,迅速捏合资源并形成员工合力,并非“易事”。
四)整合最难的是沟通
整合,这是一个有利于“多方”的好事,但为什么在很多时候常常遇到难以逾越的门槛而导致功亏一篑呢?
原因很简单,整合,有时候会演变成损害“多方”利益的坏事,如从鸡首变成牛尾,原先个人利益的冲突,原先派别利益的冲突,原先文化的冲突等等。
因此整合最关键的是沟通,框架传媒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其高层在整合期间,超过50%的时间用于“当空中飞人”,而且其也坦诚:沟通最累也最难!
而沟通中要实现的东西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整合理念的沟通,二是实际利益分配的沟通,包括短期利益、长期利益;现实利益和潜在利益,三是要建立从利益共同体向命运共同体转变的统一认识。
整合工作不断开展,整合的沟通也必须不断推进,否则“崩盘”亦是迟早的事!

从以上的分析看,框架传媒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整合是财富狂飙的捷径,但整合并非易事!

韩军,上海英昂公司高级咨询师,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