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研究系列(五)中小企业MBA生存难题解读


中小企业管理研究系列(五)

中小企业MBA生存难题解读

      在咨询的经历中,经常遇到许多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因为其薄弱的管理基础难以支持日益壮大的发展势头,自然会考虑借助外力来将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于是会跟我们打来热线电话;

        然而,当客户在询问咨询报价之后,常常毅然决然放弃管理咨询公司,转而求救于经验丰富、专业扎实的MBA,在这些客户的逻辑里,大部分的咨询顾问有MBA背景,而且有的MBA也有咨询经历,因此某些MBA和管理顾问可以划上等号。于是盘算一下,不难发现,一个项目一般历时三个月,一个项目团队一般有四、五人左右,收费三五十万、上百万不等,而一个MBA打一年工一般也只需十来万,而且一个MBA一年的时间也能完成一个咨询团队一个项目周期的工作量,如此看来,哪个更划算?不言而喻。

       对这样的一个怪象,之所以称其为怪象,一方面这种现象大有存在,另一方面,这不合乎逻辑,如果那些逻辑成立的话,至少可以相信咨询公司都活不到今天。尽管是怪象,笔者还是觉得喜忧参半,喜的是,企业逐渐认识到管理以及管理咨询的重要性,说明本土企业的管理水平已经逐渐上升了一个高度;忧的是,这些企业真的不懂MBA,也不懂管理咨询,他们如上的决策,恐怕不仅不能省下一笔“天价”的咨询费,甚至还会耽误自己一年的发展时间。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些客户的逻辑,抱着这种想法的企业,在引进MBA后,常常会发现事情并不是原来想象的那么简单,被引进的MBA大多最后也是黯然下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大致原因有四点。

     (一)管理地位抑制人才潜能

      诚然,不乏有许多MBA有着丰富的咨询经历和经验,但是他一旦以员工身份进入企业,他和管理顾问人员对公司的立场是完全不同的。顾问组往往对企业老总有着很强的专家权利,也决定了顾问人员对企业领导层很强的建议权和参谋权,而在老总的眼里,被引进的MBA顶多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而已,不管能力多强,也都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员工而已,一旦企业稍有一点官僚的风气,那么他对老板几乎就不会有什么专家建议权,或什么参谋权,只能是“老板说得对要好好执行,说得不对要正确地执行”。

       对于MBA来说,如果自己有什么好的想法,尤其涉及到比较“复杂”(相对的)的管理理论和什么先进的理念,首先要长时间地对上司或老板旁敲侧击,取得上司的认同和信任,否则上司会怀疑你是否真的吃透了而不敢茫然举动,这无疑是间接降低了工作的进度和效率,毕竟一个下属一般是不能去说教他的上司该怎么怎么做,因为你的说教几乎就是等于在说上司无能,就算等把上司说通了,公司往往会失去发展的大好机会;而对于管理咨询公司而言,工具越先进,思想越新颖,老板则会认为咨询公司越有水平,他会越放心,抑或是越依赖。

         这倒是其次,你更不能去直接去挑上司的刺,当然不否认也有许多上司和老板有着“闻过则喜”的优秀领导特质,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做的风险实在是太大。

          而管理咨询公司就没有这番顾虑,管理公司做事不是私对私的关系,而是公对公,而且,对事不对人,用客观的逻辑推理来说话,甚至会毫无顾忌地说出老总、以及群众说不出口的话,因此管理公司在做事的时候,更加全面、客观、公正、直接的把握全局和本质,相形之下,这是MBA员工无法做到的。

 (二)个人能力不能与团队能力划等号

      再者,顾问组常常是由各有不同专长的“T”型知识结构(对企业管理的各个职能管理的知识都有相当程度的认识,在某一个特定的领域又有特别的专长)的专家组成,从而组成一个高素质的团队,即便是三个臭皮匠,也能顶个诸葛亮;而一个MBA尽管知识能力再强,也很难跟一个群策群力的团队相比,术业有专攻,虽然MBA的知识结构比较宽泛,但“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因此不可能样样精通,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要让一个MBA代替管理咨询团队的作业,固然有所难负其重。

        而有些人认为MBA什么都学过,应该什么都能做,理所当然最后就只能落得对MBA期望过高,最后的失望也过大的尴尬结局。

 (三)变革阻力容易转化为个人矛盾

        众所周知,引进外才,更多是想要给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而其实质就意味着管理变革。让一个MBA来提升整个管理系统的运作效率和效果,且不说是否有这个能力,单从变革阻力的角度来说,就充满了几乎无法逾越的挑战。

       系统性的管理变革,其涉及的面广人多,而且变革往往会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少数既得利益受到损害的群体必然会群起而攻之,搞不好就要丢掉“乌纱帽”,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而且,当企业考虑要请管理咨询或者MBA等外力来解决内部管理问题时,往往问题是连老总自己都感到头痛的,更何况是找来意欲借刀杀人的。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事,反对者常常会将公司的内部矛盾转化为针对MBA员工个人头上的矛盾,想尽办法加以弹劾和攻击,以致MBA员工事情还没做好,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已经难保了。

 (四)权责不清让人无所适从

           当一个MBA员工被招进公司来为企业做综合管理咨询,公司必定会给他一个相对位高权重的位子,因为,没有一定高度的位子和一定份量的权利,想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那等于是在说梦话,什么样的位子才是算得位高权重,一般是企业关键职能部门的位子,既然安排一个位子,则要承担相应的职责,无疑分散了MBA员工的精力,更糟糕的是,在固定的岗位上,还要全面做好管理变革的工作,如此内部兼职,不仅难免顾此失彼,而且MBA既要为整个公司的问题承担责任,还要为自己的部门承担起责任,一旦哪里出了纰漏,他都可能脱不了干系,对于他的考核也是如此,到底怎么考核才算公平合理?

        另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另外临时成立一个诸如改革委员会主任的头衔,这种有名无实的位子,对大家只有参谋权利,难以有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工作推动阻力必定会很大,毕竟那些害怕利益损失的群体会想尽千方百计来阻止变革的发生,最好是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相比之下,管理咨询公司就不一样,因为公司既然下定决心请了咨询公司,则意味公司一定是要有所作为的,大家一旦建立这种念头,其试图阻止变革的心态就不会存在,只是考虑如何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而另外,咨询公司以组织对组织的身份介入,防止了将公司内部矛盾转移为个人矛盾。

          尽管不是所有的企业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存在这样问题的企业还真的不在少数,尤其在小企业中,以前一直有着一种说法,即对MBA的就业调查显示,MBA在小公司常常难以有所作为,在大公司却能如鱼得水,小企业的用人不当由此也可见一斑。

         小企业引进MBA,常常会对他们有过多的依赖,用人也稍显浮躁,总希望自己花的银子早点实现其价值,欲速则不达,常常走进上述这样或那样的误区,譬如,管理基础薄弱是小企业的通病,不先解决这个问题,即便拿出再完美的方案,比方说整合营销方案,在执行时,不是缺乏监控机制,就是结果无法评估,以致方案执行大打折扣。当然,也不排除有的MBA为了获得高薪,不顾企业真正的用人需求,就糊里糊涂的上岗,结果达不到企业的期望,以致不欢而散,耽误彼此时间。

        因此,对于那些即将再回到工作岗位上的MBA学员,要想真正学以致用而有所发展,最关键的是在企业招聘面谈的过程中,就要想办法摸清楚对方的真正需求,认清和把握企业的用人初衷,是当务之急,以免盲目的进入一个本就不该进入的企业;

          或者已经进入企业里了,笔者也建议最好不要急着拿出很漂亮的方案,而是要先思考或评估企业是否具备执行方案的能力,如果没有,第一步该做的是大胆帮助老板理清思路,提出提升内部管理基础的具体措施,不管是谁说服谁,至少双方在思想上能达成统一,即便不能形成一致,也能知道矛盾在哪里。

         一言以蔽之,要解决MBA在小企业的生存难题,最主要的解决办法就是多沟通,只有经常沟通,才能促进相互认识与理解,合作才会默契;即便达不到这个层面,知道了“雷区”在哪里,避开“雷区”本身也是一种最好的解决办法。

        毕竟,一个问题出现了,既不认识它,也不避开它,时间越长,问题也就越严重。

        中小企业管理研究系列文章是华锐咨询公司在对武汉市155家重点中小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访谈与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专注于中小企业管理的研究将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方向,希望能够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所帮促。

        作者刘卫华系华锐咨询公司高级咨询师;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或登陆网站http://www.wisehead.com.cn 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