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了LG电子向韩国首尔地方中央法院提交诉状,起诉中国海尔侵犯其商标权的新闻。事件发生后,韩国媒体纷纷大张旗鼓地报道,引起了韩国民众的关注。而LG这次提出诉讼的时机,恰逢韩国空调市场进入热销的黄金时期。
面对LG的诉讼,海尔在韩国的分公司海尔韩国表示,海尔韩国在接到LG电子广告代理公司有关侵害商标权的交涉后,在6月中旬起已完全停止了使用“2IN1”标志。因此海尔韩国对LG的起诉感到“突然”。海尔集团海外市场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海尔产品在韩国的销售和广告由海尔(韩国)全权负责,总部也是在见到媒体报道后才得知LG电子起诉海尔商标侵权的。目前海尔对这起事件的态度是:坚持自主创新,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这位负责人称,海尔在韩国的发展战略不会受到这次商标纠纷的影响。据媒体透露,海尔集团尊重韩国的司法程序,但并不排除在近期与有关企业进行沟通。
单从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和海尔的反应来看,海尔是否存在侵权行为有待多方面考证,外界不便轻易从一两篇报道就给予下结论。但两个世界级家电巨头在韩国本土“交恶”,而且是围绕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展开了“软竞争”,也让我们深感家电业的全球化竞争已经上升到了新的层级,从彩电、空调、手机、电脑、DVD、MP3等几乎蔓延到了整个家电、IT等产业,中国企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国外被诉事件已呈愈来愈烈之势。
我们现在姑且不论LG是否在空调旺季来刻意打压海尔产品在韩国的影响力,笔者也不能最终确认LG是否就此可以达到其预期诉讼目的,或者说因此会对海尔产品在韩国的销售有多大影响,造成了海尔品牌的多少损害,但针对近几年知识产权和商标专利之“软性竞争”,笔者持不同的看法,那就是中国企业必须强化、武装起自己应对全球化市场竞争的“铁手腕”,才能真正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实现健康发展。
进入2006年以来中国企业在加快其国际化步伐过程中,遭遇到国际级竞争对手的打压和阻截,包括海尔、TCL、联想等家电巨头们应该认识到,当我们的核心技术不占优势,或者说在压根儿就没有的情况下,其面临的风险不仅仅单纯来自于市场、资金层面,更大的风险是国与国之间并非完全对等的贸易规则风险,企业文化层面的风险,国家利益方面的不同价值取向,以及不公平竞争及森严的贸易壁垒。
透过此事件,笔者认为,如果说我们以前靠零专利、零技术投入,技术上奉行拿来主义,取得过一些成功,那么今后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将不可能再行得通。专利是一个企业技术储备与综合实力的象征,一种基于企业自身的DNA,表面看是“软势力”,但实质上却是企业生存的“硬功夫”和“真本事”。
专利储备的多少和技术的领先程度特别是在IT、通讯、家电、医药、航天、新材料等领域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动力与后劲,左右着一个企业品牌的真正价值。坚持自主创新,尊重知识产权,必将成为今后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最强大武器之一,这也在“十一·五”中已上升了国家使命。2005年我们的国企的专利还不到佳能一半,如果我们不尽快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上的储备,恐怕再过三五年,我们又被别人甩得更远了,到那时脱了鞋想跑快超越对手都是一种奢望。
国产家电品牌一直无法摆脱价格战泥潭的挣扎,如将此种价格竞争策略拿到国际上使用必将遭到强烈的反击,这是必然。从另一角度讲,对中国企业品牌战略也是一个很好的警示,那就是价格战解决不了企业健康生存的问题。同时,对我们如何真正提高品牌溢价能力,如何以专利技术等基因成就品牌价值,也引发了我们深层的思考与醒悟。
一个品牌最大的价值在于不断创新并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常青树,而专利技术和科技创新正是这一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我们不少中国企业总想完美创新,追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做企业境界,实际上创新的基础是集成,而不完全是发明,创新就是对已有的东西进行整合产生新的东西。作为企业,我们哪天不在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和成长基因上“硬起来”,国产品牌要想获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就是一句空话,企业的价值也难以持续增值,企业的长寿也会受到巨大冲击。
应对全球化的“软竞争”需要我们自身的“铁手腕”,而绝对不是什么侥幸或者等待。
面对LG的诉讼,海尔在韩国的分公司海尔韩国表示,海尔韩国在接到LG电子广告代理公司有关侵害商标权的交涉后,在6月中旬起已完全停止了使用“2IN1”标志。因此海尔韩国对LG的起诉感到“突然”。海尔集团海外市场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海尔产品在韩国的销售和广告由海尔(韩国)全权负责,总部也是在见到媒体报道后才得知LG电子起诉海尔商标侵权的。目前海尔对这起事件的态度是:坚持自主创新,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这位负责人称,海尔在韩国的发展战略不会受到这次商标纠纷的影响。据媒体透露,海尔集团尊重韩国的司法程序,但并不排除在近期与有关企业进行沟通。
单从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和海尔的反应来看,海尔是否存在侵权行为有待多方面考证,外界不便轻易从一两篇报道就给予下结论。但两个世界级家电巨头在韩国本土“交恶”,而且是围绕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展开了“软竞争”,也让我们深感家电业的全球化竞争已经上升到了新的层级,从彩电、空调、手机、电脑、DVD、MP3等几乎蔓延到了整个家电、IT等产业,中国企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国外被诉事件已呈愈来愈烈之势。
我们现在姑且不论LG是否在空调旺季来刻意打压海尔产品在韩国的影响力,笔者也不能最终确认LG是否就此可以达到其预期诉讼目的,或者说因此会对海尔产品在韩国的销售有多大影响,造成了海尔品牌的多少损害,但针对近几年知识产权和商标专利之“软性竞争”,笔者持不同的看法,那就是中国企业必须强化、武装起自己应对全球化市场竞争的“铁手腕”,才能真正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实现健康发展。
进入2006年以来中国企业在加快其国际化步伐过程中,遭遇到国际级竞争对手的打压和阻截,包括海尔、TCL、联想等家电巨头们应该认识到,当我们的核心技术不占优势,或者说在压根儿就没有的情况下,其面临的风险不仅仅单纯来自于市场、资金层面,更大的风险是国与国之间并非完全对等的贸易规则风险,企业文化层面的风险,国家利益方面的不同价值取向,以及不公平竞争及森严的贸易壁垒。
透过此事件,笔者认为,如果说我们以前靠零专利、零技术投入,技术上奉行拿来主义,取得过一些成功,那么今后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将不可能再行得通。专利是一个企业技术储备与综合实力的象征,一种基于企业自身的DNA,表面看是“软势力”,但实质上却是企业生存的“硬功夫”和“真本事”。
专利储备的多少和技术的领先程度特别是在IT、通讯、家电、医药、航天、新材料等领域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动力与后劲,左右着一个企业品牌的真正价值。坚持自主创新,尊重知识产权,必将成为今后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最强大武器之一,这也在“十一·五”中已上升了国家使命。2005年我们的国企的专利还不到佳能一半,如果我们不尽快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上的储备,恐怕再过三五年,我们又被别人甩得更远了,到那时脱了鞋想跑快超越对手都是一种奢望。
国产家电品牌一直无法摆脱价格战泥潭的挣扎,如将此种价格竞争策略拿到国际上使用必将遭到强烈的反击,这是必然。从另一角度讲,对中国企业品牌战略也是一个很好的警示,那就是价格战解决不了企业健康生存的问题。同时,对我们如何真正提高品牌溢价能力,如何以专利技术等基因成就品牌价值,也引发了我们深层的思考与醒悟。
一个品牌最大的价值在于不断创新并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常青树,而专利技术和科技创新正是这一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我们不少中国企业总想完美创新,追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做企业境界,实际上创新的基础是集成,而不完全是发明,创新就是对已有的东西进行整合产生新的东西。作为企业,我们哪天不在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和成长基因上“硬起来”,国产品牌要想获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可就是一句空话,企业的价值也难以持续增值,企业的长寿也会受到巨大冲击。
应对全球化的“软竞争”需要我们自身的“铁手腕”,而绝对不是什么侥幸或者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