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一场比赛会是90分钟甚至120分钟,但胜负往往是由一秒钟之内决定的。
凌晨结束的德意之战中,德国队在最后三分钟连失两球,并最终与决赛无缘,而只能去争夺第三名了。德国队在与对手对攻了117分钟之后,经历了“黑色的三分钟”:意大利队先利用德国队后卫防守不慎而打进了决定性的一个球,德国队立刻倾巢而出,试图在剩下的两分钟内将比分扳平,却由于唱了“空城计”而让意大利队进了另一个球。
面对这个结果,队员伤心,球迷失落,总理默克尔也用发短信来排解自己的失望。笔者就像个真正的德国球迷一样怅然而神情恍惚,不想再去看反复重放的进球画面。
赛后对意大利教练里皮的采访的时候,他对是否预测到了最终比赛结果没有做出回应,却表示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机会,胜利是必然的。铁杆球迷与专业评论员都认为德国队输在了“技不如人”,这是双方真实实力的客观反映。
这似乎有一定道理,毕竟在最近的四场交锋中,德国队两平两负,根本就没有赢过意大利,甚至在刚刚过去的3月1日的比赛中,意大利曾经以同样的阵容4:1大胜德国队。尽管如此,笔者总认为,那种说法是以成败论英雄,以结果推导过程的。
昨天笔者的分析中,列出了德国队六个方面的“冠军像”。但那上面所提到的因素在本场比赛中的发挥是打了很大折扣的。导致德国队在本场比赛失败另有原因:
笔者认为,首先不能不承认,意大利队与德国队相比,是世界杯中最强的对手,这是基础。8号弗林斯的停赛导致了有技术优势的16号拉姆不得不回撤到偏重防守的职能,因而也就制约了其前插的频率与助攻的机会,这个原因使得德国队出现了整体性偏重防守的态势。另外德国队传球失误比例也很大,队员之间的默契程度大打折扣;最重要的原因是信心不足,身为“精神领袖”的13号巴拉克更多的是用短传的方式给自己的队友创造射门的机会,而不是自己射门,其他锋线队员所得到的射门机会也不多。巴拉克与拉姆的缺失使得德国队进攻乏力,因而场面显得被动了很多。
影响最大的因素来自心理。在德国人以点球淘汰阿根廷之后,莱曼的出色发挥在全队弥漫着“宁愿点球决胜负”的潜意识。诺依维尔、“小猪”等人的被替换上场,如此巨大的压力之下,莱曼是否依然能够成为英雄依然是未知数,但那种失利总比这种方式要更有颜面一些。在此潜意识的影响下,德国队进攻的锐利少了很多,进入点球大战似乎成了队员、教练与球迷共同憧憬的事情。这就犯了笔者“垃圾时间论”的大忌,虽然场面上并没有出现主观拖延比赛时间的情况,但正是在这种潜意识的影响下,后卫在防守上的懈怠而处理球不果断所出现的低级失误,给了117分钟内一直在苦苦寻找机会、创造机会的意大利队可乘之机,抓到机会并领先。
在被攻破球门之后德国队才如梦初醒,试图在剩下的时间内将比分扳平,这俨然就是困兽犹斗般的垂死挣扎了,孤注一掷的后果就是再丢一个球。
众所周知,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在无法组织起强有力的攻势,即使有攻势都不能形成有威胁的射门的时候,剩下的恐怕也只有被动挨打了。
由此,笔者更加坚定了“垃圾时间论”。足球比赛中往往蕴涵着很多比赛之外的东西。胜负往往是在毫厘之间。而瞬间的变化就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并产生连锁反应。企业管理也如是。尤其是在销售管理的时候,在不同人看来,每一天,每小时、每分钟都或者是黄金时间或者是垃圾时间,那些把别人认为是垃圾时间当成黄金时间来处理的人,肯定会得到跟别人不一样的结果。
世界杯还没有结束,毕竟德国队还有一场争夺第三名的比赛,任何一支年轻的球队都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坎坷,不过在本土世界杯比赛的半决赛中如此突然死亡的教训深刻一些罢了。
尽管“黑色的三分钟”断送了德国队夺冠的道路,但我们看到的德国队依然是一支年轻而伟大的球队。首先是在比赛结束后,主教练克林斯曼上前安慰自己的队员,并使得他们重新站起来,向在场的球迷观众致谢。教练具有更强的心理素质无疑是必要的;其次是从技术统计上看,德国队仅仅略处于下风。总体而言形成了与对手对攻的态势。
贾春宝
2006年7月5日星期三
个人原创博客文章:http://www.chinavalue.net/authorindex.aspx?id=6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