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刚 论
宁波企业如何“走出去”
我真正赚钱有4次机会。
第一是短缺经济时西装赚了不少钱,最高利润是当时500多人创造了3个多亿利润,这确实是高利润,中国独一无二,绝无仅有,后来都没有产生过这种事情。这并不是说是我的本事,而是我率先抓住了短缺经济这个机会。
第二个是上市,我1992年组建股份制,我一看上市肯定是好事啊。当时我刷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定价发行——一块的资本买进十块八毛八的记录。
第三次是用土地变现,然后资产转移。
第四次是现在的高科技和资源战略。
在今年6月28日举行的鄞州区首届企业家论坛上,性格率直豪爽的郑永刚做了如上言语。在沪甬两地几经沉浮的杉杉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郑永刚以其激昂的语气、真切的情感谈了许多真实的想法,对产业、对做人、对家乡……
何谓“走出去”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现在的宁波企业、鄞州企业将来必走的一条路吧。一个地区的资源和成本跟你企业的发展成正比例的。”
所谓走出去,从广义上讲主要是产品、产业的梯度转移。当地商务成本提高以后,就要产业转移。
鄞州区的加工贸易企业比较多,那就可以到到中西部地区设立一个加工产业,比如说我的一个针织厂,2年前我在安徽的南岭征了1000亩的土地,2万块钱一亩,那里的人力资源比较丰富,他们的人均工资大概达到450—500块钱,跟我们宁波要相差一半,这个就是比较优势。这种走出去一定是成功的。
“一个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产品有生命周期,企业也有生命周期,企业是要死亡的,所以说做企业的人比较悲惨。”
对杉杉来讲,杉杉走出去比较早,10年前我就开始研究走出去了。人的生命这么长,而企业的生命周期这么短。所以我们看到宁波的冰箱厂、电视机厂,还有一些洗衣机厂,当年都很好,但到最后都死亡,一个一个都死亡。到我这代的时候,我就在研究这个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提出名牌战略,那时杉杉特别兴旺。但是到1997的时候,我就马上感觉好景不会太长。因为这个东西大家明白了都能干。现在的服装不赚钱了,大量的库存造就企业的倒闭,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就开始研究到底下一步战略如何规划,第一轮发展我很旺,第二轮怎么弄?那我就开始走出去了。我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往高新技术产业能源产业发展,现在我是中国锂子电池能源产业负极正极材料老大,而且十一五科技部制定目录产品标准就是我的;第二就是进入资源、能源,我去年收购了哈尔滨的一个铜业集团,就有几亿的利润,今年大概有更多的利润,每年5到10亿的利润基本上是长期有的。这个就是你走出去了就有大量的信息,有机会了。比如说我们在吉林收购油田,当初收购的时候国际油价只有18美元,现在已经到60、70多美元了。收购以后,我就不用开采了,只要去两个人,我每年可以分红,投资回报率是20%,这种资源战略和能源战略我是走对了。回过头来,我对传统的服装产业进行改良,然后进行品牌战略。其实,我现在的工厂是很小的部分,因为成本越来越高,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占很大优势。所以我说这种走出去是对的。
“我不赞成宁波现在的企业盲目地在国外设厂。比如你在美国设厂,你不懂法律,最后搞了半天,结果所有的积累都给你毁灭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我是不希望企业走到国外去的。海尔出去以后到底赚不赚钱,鬼才知道;TCL基本上是失败的,这些还是有名的,不有名的那就更多了,基本上是血本无归。所以我说走出去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目前,全球经济最好的地方就在中国,不牢牢占领中国的机会那是错的,但是你要有国际化意识,把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宁波适合什么?宁波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适合于加工产业、贸易产业,现在是产业结构需要提升的问题。”
产业结构提升有两大问题:传统产业可以结构调整,象我的服装,生产是次要的,主要做品牌,我将来在传统产业提升的时候会收到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但我的加工业就开始转移。第二个是,我上市获得大量的资本,20来亿的现金,要把这个钱投出去,那我就得投身高新产业。10年前我了解了资源和能源这两块,现在回头看,其实我10年前我就开始作大量的调研和基础工作。
实际上我是两种做法,先走出去,然后又走进来,有转移出去的也有转移进来的。我现在又把高新技术产业集中放到鄞州的杉杉科技园区,我上海浦东的科技园区大概到明年年底就全部结束,那个将成为世界公司的总部,那么我把产业全部集中放到宁波来了。
服装产业要做品牌
“服装产业分高中低三档,我们可能做低档,介入高档,高档主要是国际品牌联合”
我把服装产业比喻成“薄弱产业”。只要有人类存在,就需要有时尚,就需要服装。服装产业每个时期应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关键。比如说,上世纪80年后期90年代初期,中国正好赶上了改革经济,大家还在加工,我提出名牌战略赶上了时代,但后来品牌战略全国泛滥。现在服装企业比较艰难,到底这个产业该怎么做?不做多元化就做专业化也可以,但你要考虑在宁波这个地方怎么做怎么定位,这是最重要的。我现在做的大家可以借鉴:服装产业分高中低三档,我们可能做低档,介入高档,高档主要是国际品牌联合。在宁波设立高档的制造,然后把低档的放到上饶、安徽那些地方。其实国际联合是非常重要的,像我的20个国际牌子,比如我们与法国合资的“小公鸡”就很赚钱。
“进入品牌时代,主攻方向不单是搞生产,而是做品牌,建立网络。这样你本来做第二产业,现在做了第2.5产业,这不是完全的现代服务业,在这基础上我觉得应该是非常有前景。”
不是说服装产业不能做,我为什么不做,因为我已经赚了那么多钱,但我不能因为企业品牌兴旺而兴旺,企业品牌衰落而衰落,我要去寻找第二次的兴旺。我已经过了第一个周期,现在是第二个周期了。如果我真的找到第三个周期,那我就65、70岁,那是下一代的事了,一代人做一代的事。为什么我们的前辈那么悲惨,随着企业的兴旺而兴旺,企业的衰落而衰落。其实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当年都很辉煌,我们也很羡慕。到我这一代,如果我也是跟着他们一样的话,那就很讨厌了。所以我觉得服装产业能做,关键是怎么做怎么定位。
创新创新再创新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一个周期,宁波的企业也好、全国的企业也好,都是一个周期。实际上这个是一个规律,万物都是这样,最后都会走向死亡。但是你怎么样能够让它久盛不衰?最大的就是创新!一轮又一轮!”
但是这个时候又有风险。企业家要有前瞻性的,他的嗅觉和敏锐度决定了企业能不能可持续发展。用我的话说,我用我的智慧带领了一批乌合之众。原来一个破破烂烂,仅四五百人的企业资不抵债,而且文化程度只有一个是本科生,所有的人都是初中和高中生。你一个人带不动他们,产业就转移不了。那怎么办?需要变化!我们现在有5个研究所,厅级的科研人员有三个,都是全国有名的,知识经济成分在那里支撑,就可以持续发展。品牌也是这样,后来品牌结构调整,日本、意大利的人都在我那里。我靠我原来工厂的初中生、高中生去干这种东西,打死都不会,他们是劳动力,不是人才,人才才是资本。结构性的调整是企业自身最有体会的,就跟穿鞋子一样,穿40号、41号完全是自己在感受,别人根本就没法看。
“我那个时候的走出去战略,第一轮成功了,我就开始找第二轮、第三轮,我的第三轮就是做创意产业。”
我已经定位定好了,给别人创意策划。最近我给廊坊策划了中国硅谷。中科院院长问我怎么做,我给他们搞了10平方公里的国家科技谷。北京城内有中关村,城外有一个科技谷,就是这个方向。北京商务成本越来越高,放到北京不合适,放到廊坊最合适。
走多元化要走自己的路
“中国的企业必须是多元化。中国很少有自己的发明,97%的发明都在发达国家。咱们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大量技术需要引进,核心竞争力比较弱,每个企业都可以做,比如我做服装品牌战略,大家都哄上来了,长虹是做彩电的,大家都蜂拥而上,结果长虹也快死了。我们不象比尔盖茨,他这个软件的发明、知识产权是引领全球的,而我们中国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多元化经营。”
企业必须多元化。怎么做?每个企业都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我做服装产业,我不会去操作,我就是看怎么来做,最后我得出结论:做服装的人,肯定赚不了钱。做品牌战略,做市场网络,是我开始做出来的,那我就最赚钱了。做服装我感觉搞得差不多了,那我就搞新的创意,去做投资,我现在实际上是投资银行家,我把企业做成我自己的产品。我看哈尔滨铜业很好,我就把它收购,看到很多好棋我就收购。我开始联合国际资本,在海外上市,10倍20倍推出以后再收,不断瞄准,多个企业都是我的产品我的目标,然后联手进行资本运作。每个企业家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企业家管着三分地,你的工厂关着门就特别好管,就特别有成就感?我就不一样,我必须研究投资决策,必须研究我的创意。创意策划、用人决策,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说企业之间只能够有交流的可能性,没有学习,我和你一样做,没有效果。中小企业是产业的根本,真正的大企业是象征,社会还是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所以说,企业的发展要有自己很好的把握。
企业最需要廉价的环境成本
“其实企业很大成本还是政府成本,廉价的环境成本是企业最需要的东西。”
关于投资环境,通常来讲,政府是最讲信用的,也是最不讲信用的,关键是你怎么样去操作。比如我到西部一个市,下了飞机,市长来接,三个市长和书记都陪着我。结果呆了3天,一个处长能干完的事情结果上了飞机还没干完。这个就是缺少投资环境。另外一个就是所有的政策,因为你那里相对成本比较低,所以我就过来。企业不需要你手把手来教,我只需要你兑现你前面说好的承诺,这就行了。其实企业很大成本还是政府成本,到这个科里,到那个局里,3个小时能办的事情三个月没办下来,这个是最大的成本。廉价的环境成本是企业最需要的东西。
波士论道:
家族制企业没什么不好
“我觉得家族企业很好。李嘉诚是家族企业,王永庆也是家族企业,很多国际上的大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很多人都说家族企业不好,其实企业你有核心竞争力就是优质企业。”
上一代与下一代有理念和观念的差异,下一代要做的是时代的事,你要让你的家人放心你接替这个接力棒,不要让家族企业成为你的包袱。最讨厌的是纯粹的家族化的概念,这个是很糟糕的,每个部门都是皇亲国戚,在管理上不科学。家族企业有公司化运作和现代管理制度,是没什么大的问题。
我儿子接不接班我不知道,如果他有我这个能力我一定要让他接班;如果没有,做得太辛苦,那我觉得没有必要。这是我的观点。
对职业经理人说“不”
“通常来讲,第一代企业家既是老板又是经营者。我在中央2台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现阶段没有职业经理人,中国现在法律还在规范中,职业道德几乎还没有形成概念。”
这跟西方社会是不一样的,西方企业有上百年企业的经营历史,他已经把企业全部公有制。什么是公有制?它已经上市了,它的股权全部开始进入资本市场了,所以它不是按一个投资人决定一个企业的,他的经营团队包括董事长其实没有什么股份,董事长不是创始人,他只是时代的一个产物。而我们呢,我们要坚守既是老板又是经营者,老板的智慧与能力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发展。我有82个企业,怎么做?广州有,哈尔滨有,到处都有。这个时候,我给它做了现代的过渡版——拼股老板。比如我在哈尔滨有一个团队,他在上海拿了股份,我是大股东,他是二股东。5000个人的企业,我就派了他一个人去。他为什么做得那么好?因为他不经意间把我忘了,把企业当成他自己的。我是投资者,可以帮助他做好政府协调、银行担保等方面的东西,同样战略发展思路这些他也都需要我,这个我们合作就非常好。如果你找他做职业经理人,给他一个月的钱,80、90%他都会用光。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老板,我们13亿人口中老板还是少数的。
进入房地产不要冲动
“我感觉长三角地区要谨慎,无论做什么产业当大家都一哄而上的时候其实是风险最大的时候。对于还没有介入房地产的企业,我建议尽量不要进去。”
首先,我觉得房地产产业是土地增值的产业。解放50多年,改革开放近30年,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房地产都是一次性的爆发。
现在的房地产已经有基本积累了,是应该到做品位、做环境、做作品的时候了。通过作品获取你的经济效益,而不是通过关系获取经济效益。
另外,随着经济发展,国家也在不断地调整战略。改革开放初期,房地产主要在珠三角,90年代在长三角,现在发展主要是环渤海湾,是5年、8年前的长三角,如果有能力有实力的企业进入环渤海湾,我觉得这个是机会。
最好把银行的钱先还掉
“我跟宁波几个大的房产商说,最好先看一看,企业到最后是现金为王,不是资产为王,企业倒闭不是亏掉的倒闭,最大的倒闭是资金链的断裂。”
现在的银行利率越来越高,经营产品的成本很大程度上剩余率很高,你给银行打工还要付出代价,因为风险在你那,所以有些产业还需要结构性调整。现在应该冷静下来做一个平台,对自己所经营的所有东西开始盘盘底,精确地测算一下将来应该怎么走,尤其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粗放型的经济已经结束,下一轮的发展要靠你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新一轮的经济效益,而且新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平均化。过去是短缺经济高速发展,你买一批钢材做了三个月最后翻了两翻,你弄块土地从一楼跑到三楼,盖个章下来就翻了一翻,这种粗放型经济的时代已经过了,更多的企业家应该盘盘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