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流传几千年的龙文化形象,是海内外华人共同的认同。龙是中华民族奋发开拓、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飞龙在天”、“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成语。就形象地描述了龙的这种活力。先民赋予了龙与天地沟通和统一的本领。龙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龙是中华文化精神象征的产物,华夏各民族都能从龙的文化内涵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在中华各民族逐步走向融合统一的进程中,龙,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龙成为大家公认的文化标志。
帖子附图: 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33710666
然而,先是有个叫姜戎的人打出耸人听闻的标题——“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继而又一个叫黄守愚的“引经据典”说《中国人是猪的传人,而不是龙的传人》;紧接着又有一个叫
提出“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的姜戎:目的为了多卖几本自己狼图腾的书赚钱,竟不惜“改变龙的颜面”,说:“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可知龙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言外之意是狼文化征服了华夏文明,认为龙所代表的封建精神,压抑了民族的生命,只有恢复狼的精神,民族的腾飞才有保证。。
说“中国人是猪的传人,而不是龙的传人”的黄守愚,企图用“引经据典”重复猪灵崇拜等玄幻概念,达到“颠覆龙文化的传统观念”,动摇华夏子孙心目中龙的经典图腾。为了将他的谎言能蛊惑更多的受众,挖空心思地、装模作样地拾起故纸堆中只言片字,作大量牵强附会的解说和包装他的伪劣。黄守愚玩世不恭自然引来骂声一片,但他认定世界上没有不可以怀疑和亵渎的权威和偶像,也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值得献身的崇高价值、值得相信的真理,从某些方面反映出当今社会有些人缺乏民族自信心,没有信仰和理想,甘愿当只知吃喝玩乐,任人宰割的“猪”。
又新提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来源于熊图腾?!”的叶舒宪,称作“教授”,又是“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说:“从空间分布上看,整个欧亚大陆北半以及北美洲的史前文化都曾经流行熊图腾崇拜。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共祖黄帝看来也是熊。可以说熊图腾要比龙图腾悠久得多”。与上述“狼的传人”,“猪的传人”的作者一样,也是挖空心思、装模作样拾起故纸堆中只言片字,作大量牵强附会的解说,以达到“颠覆龙文化的传统观念”,动摇华夏子孙心目中龙的经典图腾。
《狼传人》、《猪传人》、《熊传人》的所谓“创新理论”,看似洋洋洒洒数万言“论据多多”,但大多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一眼看出《三论》是人文领域里的假货,大家在声讨与批判的同时,也不得不为有如此灵性的扭曲而悲哀。公众生活领域的诚信危机及其公开话语的伪善,反映一些人为谋利而不择手段,否定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的根基,咒骂中华民族的祖宗先哲,是古往今来最无耻直白的“数典忘祖”。
时下风行一时的“戏说文化”。重要特点就是对经典的改写和戏说。其基本特征是用戏拟、拼贴、混杂等方式对传统或现存的民族传统经典的理念、道德、文化等进行戏弄和颠覆。这类极度的颠覆民族传统经典和文化的流行,可以看作是当代一种非常典型的“一切都可以戏说、颠覆、亵玩”文化扭曲心态。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以龙记,故为龙师而龙名”。炎帝神农氏的诞生与“神龙”有关,史籍文献多有记载。《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易·疏》:“任巳感神龙而生神农”。
《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巳,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史记·补三皇本纪》:“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首而生炎帝。”
《太平御览》:“任巳感龙而生神农。”
《宋书·符瑞志》:“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农。”
《路史·后纪三》:“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娇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神龙感神农母生炎帝神农的华山东南方,符合“华山之阳”的地理方位条件。《周礼·职方氏》载:“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是少典氏有娇氏活动区域。《山海经· 中山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娇虫。”“平逢之山至于阳华之山,岳在其中。”
娇虫神即有娇氏的尊称,《帝王世纪》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娇氏,世与少典氏婚。”
位于伊河、洛河之间的熊耳山脉,是少典氏族的祖居地,故以熊耳山之熊为部族族称,称有熊氏。《大戴礼》记曰:“黄帝,少典之子也,居有熊,曰轩辕。”熊耳之称谓见于《尚书·禹贡》:“导洛自熊耳,东北会廛涧,又东会于伊。”《汉书·地理志》记载:“熊耳山在东,伊水出,东北入洛。”
有熊之地位于伊洛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伊洛之水,涝有山丘可退,自远古时代中华先民即居住于此,更把这里看作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国”一词也出自这里,如西周时期的“轲尊”,铭文中讲到周武王定都洛邑:“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此中国”。《史记·天官书》:“自河、山以南者中国,故中国山川东北流”。指的即是伊洛地区。
伊洛地区有天然石龙正位于熊耳山脉东端,这里有九条沟溪,世称九龙之地。中间一沟为龙头沟,沟中有泉曰黄龙泉。龙泉之北沟壁上有九十多米长的天然石龙。
帖子附图: 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33710666
附图,天然石龙实景照片:
在少典时代,天然石龙应非常清晰逼真,当少典妃有娇氏女登在常羊游玩时,看到这个巨大逼真的石龙,心中惊喜万分,敬之为神龙。女登诚惶诚恐、激动、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回去后把自己的所见之石(神)龙的景象告知少典,少典是伏羲的后代,属龙族,当然也高兴激动......,后来女登孕而生子,其子长大后教民发展农业,研究历法,确定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成为农业之神,即为炎帝神农。因神农是有娇氏女登看到石神龙后生的孩子,又称神龙氏。农业靠天吃饭自然对龙的尊崇程度高于一切。后世就把少典妃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事变成神话传说流传下来。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之说,可能源于此。
史料典籍记载炎帝神农为烈山氏、厉(厘)山氏、伊耆氏,与天然石龙的地质地貌有关。《易·疏》记:“神农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纲鉴·三皇纪》:“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故曰炎帝。其起本于烈山,文号烈山氏,亦曰连山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郑玄注:“伊耆氏古天子之号”。熊安生注:“伊耆氏即神农也。”《礼记》注:“厉山氏,炎帝也。”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与象征,从古至今受到祭祀和崇拜。有关龙的起源研究成果很多,众说纷纭,归结起来有两类观点:一类认为龙起源于动物,主要原型为蛇、鳄鱼、蜥蜴、鱼、马、猪、鹿、恐龙等。另一类认为龙的原型为某种自然现象,例如云、闪电、河流、星象等。
帖子图: 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33710666 考古发现证实龙的观念起源很早,在中华文明肇造发端之时即有龙的出现。
在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的岩画中,有鱼尾鹿头原龙图,距今有一万年左右。
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有长 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彩陶壶,绘有鱼龙图案,距今6790年。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有用蚌壳摆塑而成的龙虎图案,龙长 湖北黄梅焦墩出土用河卵石摆成的龙,长 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有高 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陶盘上,彩绘有鱼龙图案,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有鲵龙图案的陶器,距今有4000年左右。
夏商周秦汉以来,各种有龙的器物全国各地均有大量出土,距天然石龙最近的,是西汉时期洛阳卜千秋墓中壁画上的飞龙图和伊川龙头沟西汉空心砖上的捕龙图。
出土的龙文物虽年代不同、形态各异,但有着共同的特征:即有巨大的口,有牙,大部分有角、弯曲之身,有足、爪,有的有翼。
当把龙的探源与天然石龙联系起来时,有关龙的起源的种种谜团就较为明晰起来,因为石龙的龙形,与有关龙的特点一应俱全,且象形逼真,神形兼备,这是其他任何时期人工塑造的龙所无法比拟的,也是其他有关龙起源说法描绘的龙原型所无法达到的。正是由于天然石龙的形象是上古先民心目中想象的通天神物,有巨大的形体,巨口、有牙、有眼,头上有角,曲折蜿蜒之身,背上有飞翼,身下有足,能不断的变化和变幻(因不同季节太阳照射角度不同,天然石龙身上参差不平的石块产生的阴影也不同,好像神龙在变幻),时而模糊,时而清晰。于是先民就以石龙为原型,幻化出一种与天然石龙形象类似的通天神物。空中的闪电成了这个神物腾飞太空时的形象,呼隆隆的雷鸣成了它呼风唤雨的叫声,春分时节,石龙四周的草木发芽,石龙看起来清晰,被认为是龙登天之象。夏天,石龙身上长满了草,看不清楚,被认为龙到天上行云布雨去了。秋分时节,石龙身上的草比周围土上的草先枯黄,好像龙又从天上回来了。这就是《说文解字》上对龙的描绘:“龙,能大能小,能短能长,能幽能明,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肉飞之形。”
先民四处迁徙,他们需要通天的龙来护佑自己。龙既然是人们敬畏的通天神灵和寄托的精神象征,于是,水中能游的鱼、鳄,地上能爬的蛇、蜥蜴,天上能飞的鹰,会奔跑的鹿、马、驼、虎、牛等等,都被幻化为龙的一部分。对中华民族文明与进步有重大贡献的盘古、伏羲、女娲、三皇五帝和历代各民族的杰出人物,也被作为龙的代表或龙的化身。不管龙的形象如何演变,但龙的功能和精神纽带作用没有改变。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时代对龙的多样性描绘,正是不同地域、不同风俗展现龙文化多元性的体现。
由统战部华文出版社出版的《中華龍·源流文化》彩版第一页是天然石龙春、夏、秋、冬实景照片。在这本书的出版座谈会上,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这本书第四章“龙的奇迹”中指出:“要强调一点的是,石龙所在地域正是黄河流域文化区的中心,是中原龙源的腹地。在这里出土的还有大量距今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器物,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至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也十分丰富。我们认为作为中华龙文化源头之一的濮阳一带和伊川天然石龙的发现会为我们追溯龙源提供更多的依据。不管沉睡几千年的天然石龙石是否能成为探源的焦点或依据,但作为龙乡的奇迹它将同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龙纹一样,激起人们景仰和自豪,并将同祖国的山川一样永存”。
北京大学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龙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从万年以来的历史看,不论朝代如何更替,历史怎样变迁,龙文化始终是一脉传承永不衰败,究其原因是龙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因为龙虽有石质龙体,但自然界并没有这种动物,因而龙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总代表,可以做为华夏民族的文化标志与灵魂的像征,龙文化所包蕴的天人合一,国家一统,民族和睦,阴阳互补,礼义诚信,正中仁和,自强不息,多元兼容,五湖四海,奋发向上,变化创新等丰富文化内涵,始终激励着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生生不息,奋斗不止。这是中国人愿意称自己是“龙的传人”的重要因素。
但是“狼”、“猪”“熊”只是一种普通的动物而已,有几个人原意当它们的“传人”呢。虽然龙的传人之说源于中原华夏中心地区,这里又有以“熊耳”、“有熊”等与“熊”有关的地名,但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什么“龙源于熊、源于猪、源于狼”的说法。中华民族演化到第一个统一王朝夏代时,二里头宫殿遗址出土有青铜绿松石龙,有力证明进入文明时代后,龙已是当时公认的民族文化标志,并具有崇高地位 。 所以,中国人愿意是龙的传人,永远不会是狼的传人、猪的传人或熊的传人。
附图,伊洛河之间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出土有青铜绿松石龙照片:
猪虽然伴随人类发展并成为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猪是供祭祀和人享用的。“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是人们熟悉的狼的形像,又怎会与神圣的龙一样成为华夏民族的文明标志?熊虽然力大无比,但熊的形象缺乏灵性与文化内涵,即使在小说{西游记}中,熊只配给观音菩萨看管后山而已。狼、猪、熊怎会与人们顶礼膜拜的神龙相提并论呢?
有人为达到“一鸣惊人”“流芳千古”的目的,弄出些个什么《狼传人》、《猪传人》、《熊传人》的所谓“创新理论”,企图取代几千年公认的《龙传人》,动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这种不自量力的行为,不会得到中国及全世界华人的支持和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