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深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即为自由化的努力),展现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实质上,这种理论是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一种推演,其基本假设是市场存在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从而各个经济主体都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赫尔曼、穆多克和斯蒂格利茨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上述理论提出质疑,他们依据东亚尤其是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验,提出在金融深化过程中政府进行选择性干预的金融约束策略:控制存款利率,保持低度的正实际利率水平;限制银行业竞争;限制资产替代;定向信贷等。他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完全(笔者认为,信息失真也是重要原因),掌握企业内部信息的银行若自身资本额太小,经营者将没有动力进行长期经营,不是去积极地监督企业贷款的使用,而是热衷于投机或瓜分银行资产,从而损害银行利益。
关于信息失真与信息不完全问题,我国是非常严重的。据了解,审计署2000年组织了对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及其9个省级分行、97个地市级分行、526个县级支行1999年度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的审计,并延伸审计了815个贷款单位。查出资产负债损益不实、违规经营以及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违规剥离不良资产等问题;发现各类涉嫌犯罪线索33起,涉案总金额达143.8亿元,已移送司法机关113人[1]。财政部2000年底对159户企业1999年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抽查。抽查结果显示,利润总额不实的有157户,共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利润总额失真度33.4%。
2003年,财政部组织开展了对部分企业2002年度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工作。本次检查共查出152户企业资产不实85.88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41.38亿元,利润不实28.72亿元。其中,资产不实比例5%以上的企业有23户,占被检查企业户数的15.31%;利润不实比例10%以上的企业有82户,占被检查企业户数的53.95%;利润严重不实、虚盈实亏企业5户,其报表反映盈利3551万元,实际亏损1.5亿元。虚亏实盈企业有6户,其报表反映亏损1.4亿元,实际盈利4亿元;有16户企业违规设置账外账[2]。
审计署2004年11月在其官方网站上刊登了《中国工商银行2002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表明,工商银行在经营管理、风险控制、财务核算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分支机构违规发放贷款、违规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等问题时有发生。审计还查出各类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30起,涉案金额69亿元。针对本次审计结果,中国工商银行的整改报告称,该行已处理责任人368名,其中开除42人,撤职18人,记过、记大过81人,解除劳动合同和辞退10人[3]。国家审计署2003年的金融领域审计重点,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被审计机关查出巨额资金问题,涉案资金达67亿元;并发现案件线索38件。
另一方面,赫尔曼等认为,金融业的过度竞争会使先发现好的储蓄来源的银行得不到额外利益,这样,银行将没有动力花成本去吸收存款。
他们主张,政府应该实施金融约束策略,对金融市场进行选择性的干预,从而在银行部门设立租金,使之有动力吸引存款并对贷款企业进行严密的监督;调动银行部门的积极性,以银行部门的信息优势来克服由信息不完全引起的金融市场失灵问题。
必须指出的是,金融约束不同于强调解除政府干预、放开金融市场的金融自由化策略。赫尔曼等强调,金融约束也不等于金融抑制。因为金融抑制主要是通过利率管制使实际利率水平为负值而直接从民间攫取租金,而前者则是政府有意识地为民间创造租金。他们认为,金融约束是一种动态的政策工具,政府干预的广度和强度将随着金融深化的不断发展而下降,或者说,金融约束是向金融自由化过渡的一个阶段。
从实践来看,发达国家大肆推销“金融自由化”,已成为当前国际金融领域频频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克鲁格曼认为发达国家近年来向发展中国家所推销的“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在理论上是占不住脚的。所以,即使开放金融市场,适度的政府干预也是必要的。这一观点对于我国融入世界金融一体化的过程很有借鉴意义。
(摘自《机遇与挑战:中国直面世界金融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
--------------------------------------------------------------------------------
[1] 参见:《去年金融审计查出大量问题》,《人民日报》,2001年1月12日第2版。
[2] 吴卫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初探》,《经济信息时报》,2004年10月24日。
[3] http://www.kj2000.com/xinwen/cxindex.asp(中华财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