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回首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翻译成现代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孔子的智慧成为俗语。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六十岁其实是人生的分水岭,到了六十岁的年龄就不需要说什么了。该干的事情在六十岁之前一定要搞定,如果在六十岁之前还没有搞定,那么,这个人基本上就不可救药了。也许,以孔子之口说出的这句俗语多少包含这种含义。
对于一个过了“三十而立”,而且在“四十而不惑”的人生十年中走过一段的人来说,人生的体验是充分的,也必须成熟,更要有所收获。如果说人在三十岁到三十几岁还有很多疑惑的话,那么,到了四十岁的确已经看够了人生的起伏与变化,所以,四十是人生的盛年,是最富有创造力和创造激情的十年。
极限。这个词时常出现在我的博客中,我喜欢用它,是因为只有它才能充分表达我对事物的看法。进入四十之后的十年是人生创造力的极限年龄,在这个十年,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把能量发挥到极限。
然而,当你步入人生的盛年之后,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为什么?
因为许多事情都需要你花时间去做,而你的时间又那么有限。很多你不能左右的东西又在对冲我们的时间,消耗我们的精力。许多事情你无法亲自去做,你花时间去做也不一定能做好。因此,就要取舍,跟下围棋一样,知道取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忙不过来,所以,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许多过了四十岁的人,一转眼就发现自己很快步入五十。研究生时的同学,已有几位进入知天命的年龄,他们说,总感觉到时间和精力都不够用,力不从心。当一个人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之后,一定感到郁闷。岁月不饶人,每个人的年龄都会自然增长,都会老去。所以,抓紧现在的时间,做一点自己想做而且是喜欢做的事情,还是很有意义的。
人生最大遗憾的是什么?一个人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曾经特别想做某件事,而且去做就能做成(他人的事实反证),但是自己却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却没有去做。
许多人都在后悔之中虚耗了自己许多宝贵的时间,因为太计较,太喜欢算计,结果,耽误了时间,错过了时机。所以,最惬意的人生是看准了,就去做,义无返顾,毫无怨言,无怨无悔,不计较一时的得与失,享受过程。善于享受过程的人生是充实的人生,而太计较结果的人生才显得很累,单纯以积累财富为目标的人生就更显得疲惫不堪。
时间是我们的朋友,而不是敌人,当你把时间用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之后,你会有所收获。我们与时间在赛跑还是在消磨时间?人生的态度不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一个态度积极的人,肯定知道积极地生活,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去争取最好的结果。而一个消极的人,则选择逃避和掩饰,得过且过。
当今世界,已经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准备了足够的资源,只要我们有梦想,并且全力以赴追寻,就一定能够实现。实现梦想就是要求你积极地整合社会资源,财力的、物力的和人力的,全都包括在内。只要你敢于想象,大胆地表露,就会吸引到那些帮你实现梦想的资源。
但是,成功者区别于失败者的根本点在于:第一,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第二,为了这个目标,你必须执着,还需要坚强;第三,不要羡慕别人的成功,更不要去模仿别人,放弃自己就等于选择失败,因为中途放弃就意味着前功尽弃,所以说,对于有目标的人来说,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了。
所以,邱吉尔说:“NEVER,NEVER,NEVER GIVE UP!”
邱吉尔用了三个“NEVER”,他并不是一个不会说话的结巴,他要向人们强调的是“决不!”一个“决不”不够,两个“决不”也不够,只有用三个“决不”才能充分地表达他想要说的,为什么?可以设想,他一定见过太多的人中途放弃,可见,中途放弃是很多人失败和一生都无所事事的根本原因。
所以,“不要放弃”是多么的重要。放弃了,就啥也不是了,这多可怕。不过,我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不能放弃,有些东西,可能是放弃得越早越好越快越好。真正不能放弃的是目标甚至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