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科技集团和第一财经日报本着“和谐发展,善意解决”的精神“互致歉意”,快速和解了。这样的结果据说出乎许多人意料,但却是必然和最好的结局。当这个创造了数个第一的“历史事件”被无限炒作,当“识时务”的资深记者翁宝向郭台铭伸出橄榄枝,当“不识时务”的年轻记者王佑依旧表示要继续“战斗”时,我就知道,“和解”是必然的了。
为什么?因为把“戏”继续轰轰烈烈下去的结果,除了极个别人,其他实质参与者肯定是两败俱伤。而如此和解,则各自均已“声名大震”!况且,此事还牵涉到深沪两地竞合、台商在内地投资乃至他国如何看待在华投资的大事,岂能让人无度恶炒?
然而,事情到此便结束了么?我以为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说“一财”作为一家新兴财经媒体需要反思自己的报道质量,即便是“新闻自由的受害者”富士康,其可资反省的地方也有很多很多。
首先,就像潘石屹所说,富士康应该反省自己是否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媒体批评。因为事实上,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其职责就在于揭恶扬善,履行社会监督功能。在如今地方政府眼睛紧盯GDP升降、就业指数高低等政绩工程的大环境下,媒体若不报道“血汗工厂”的问题,谁又能为一线工人的甘苦呐喊呢?
众所周知,郭台铭董事长信奉“魔鬼藏在细节之中”,结果,自然对工人的工作抠得很细,但实际监管却是“工头”的事情,“高高在上”如郭总,又如何能了解一线工人的生存状况呢?但现实却经常会出现潘石屹先生说的现象:“你买的那些猪肉,大工头吃了瘦肉,小公头吃了肥肉,工人们只喝了点肉汤……”。如此,媒体的监管岂不等于为郭台铭多装了一台“下情监管仪”?就此而论,企业家对媒体宽容些、友好些,自应是题中之意。
其次,富士康还需对自己的“危机公关”做出反省。就像笔者前期就此事应新浪财经之约写的特评标题一样,富士康的“危机公关何以危机重重”呢?首先是它创造了数个“第一”,本身足以引发轰动;第二是错误地把记者个人作为打击对象,让记者人人自危;第三便是在危机面前神经过敏,处理失当。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便是如果这一切都是“事先料定”的“宣传阳谋”,那么广告费的巨额减免目的倒是达到了。但名声呢?如何去树立“正面”的富士康形象?
再次,富士康还需要反思旗下一线工人的合理用工问题。研究过富士康文化的人都知道其管理带有很强的军事化色彩。正因如此,它才像一只铁军一样在10年间迅速崛起,一举进入世界500强的前200位,也才被美国《Electronic Business》杂志主笔诺麦尔形容为“十九世纪普鲁士军队”。但是,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如何调动其工人自觉生产的积极性,却是富士康需要同时解决的大问题。因为高压政策可以出效益,但同时也能生怨怼,而一只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在严格纪律的同时,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却更多地来源于好的“政治思想工作”。对此,毛泽东的“三湾改编”作为成功志军的范例,当为郭台铭先生借鉴。
最后,富士康更需要研究的是其“企业名称”问题。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日关系史上的血泪记载,熟悉中国证券史的人也都知道“富通昭和”当年企图登录大陆股市时所遇到的尴尬。如此,要想在内地顺利发展,赚得利益的同时也赢得人气,“富士康”便不能不对自己这个“日本味道”十足的企业名称做出反省。否则,一个声称自己是属于“中国人”的大企业动辄以“富士”开道,便可能会遭遇“富通昭和”一样难“康”的尴尬。
改名事小,国体事大;和讼事小,善待员工铸造“爱心文化”事大;立足国内事小,长远发展以壮中国产业在全球的行色事大。望富士康及郭台铭董事长慎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