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打工仔地理分布之谜


广东打工仔地理分布之谜

李更新  胡瑞平  姜华东(整理)

辽宁大学研究生部2002级硕士生  邮编:110036

 

 

谢作诗:我说过了,我们不是不可以做政策分析和设计,而是在基础上要做好经济解释。经济解释是别的一切工作的基础。想想看,你去搞管理,你不愿意看到某个行为。怎么办?你不能简单地叫别人不要那样做,你也不能简单地叫别人应该怎么做。那样是没有用的。我们的党告诉各级官员不要贪污腐败,要做人民的公仆,但是没有用。

人人追求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人的行为也一定是约束条件下的行为。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你设计出一组约束条件,在此约束条件下,叫他不按你的意思去做,他也不愿意。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那就要首先学会解释现实世界的行为和现象。连既有的行为和现象都不会解释,你怎么能设计那组约束条件呢?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训练的就是经济解释。

高小勇总编在广东采访时观察到一个现象:广东工厂里打工的只见西南、中南的工人,不见西北、华北、东北的青年人。为什么?上周我要大家回去想一想,今天我们就利用一点时间讨论讨论这个问题,看能否给出一个好的解释。

李更新:我最先想到的是南北方风俗、习惯、文化的差异。但我知道这一定不是老师希望的,还是要在成本收益上找答案。广东工厂里打工的只见西南、中南的工人,不见西北、华北、东北的青年人,一定是后者到广东打工,成本大于收益,不划算。

谢作诗:你有这个感觉,好。我不是说风俗、习惯、文化不会影响人的行为,而是说这样的解释没有信息量。为什么两地会存在风俗、习惯和文化的差异,这也是需要解释的。

风俗、习惯、文化当然影响人的行为,但我们不是罗列出影响行为的各种因素就算了事,而是要看这些因素究竟怎样影响和决定着当事人的成本和收益。只有那些切实地影响到当事人的成本和收益的因素,才是我们要找出的真正的约束条件。

胡瑞平:劳动者素质差距不大,他们打工的收入也应该差别不大,因而答案在成本方面。

田鑫:西北、华北、东北距广东远,这增加了打工者的路费支出。

高丙吉:广东夏热冬冷(没有暖气),生活习惯与北方大不相同,北方人不适应。这增加了他们去广东打工的成本。

姜华东:信息不对称也很重要。想一想,第一个知道招工信息的人,一定是附近的人;第一个外出打工的人,一定不会到很远的地方,而是就近找地方。第一个人的成功会给同乡青年起到示范的作用,也减低了他们寻找工作的信息费用和不确定性。并且,第一批打工者的成功者很可能成为工头,他们也会回到乡里去招募青年。由于信息不对称,打工者地域分布一定是由里向外、由近及远向外扩散。近一点的信息费用低,远一点的信息费用高。

李更新:没有错。在民工潮的初期,不相识的人招工,或者没有相熟的人中介,就得开出更高的价钱,不然一般是没有人去的。但信息只能解释初期的情况。当民工潮出现的时候,应该有很多中介组织出现。为什么北方还没有人去广东打工呢?我猜想可能与我们的市场环境不好有关。法制不健全,信誉机制也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坑蒙拐骗盛行,使许多打工者望而却步。法制不健全,信誉机制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半径就一定不会大。回过头来,这说明打工者多数是靠亲友同乡介绍找工作的。

谢作诗:看来,劳动力流动存在自加强机制。就是说,一个地区外出的劳动力越多,这个地区劳动力外出的成本就越低;一个地区越是没有劳动力外出,劳动力外出的成本就越高。当然,这要以这个地区剩余劳动力很多为前提,还要以法制不健全、信誉机制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为前提。这一点,我是听大家的讨论后才体会到的。

胡瑞平:打工者的真实成本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支付的费用,包括交通费用、寻找工作的费用等等;另一部分是放弃的在当地工作的收益。这后一部分成本也很重要。

燕玉:北部地区土地广阔肥沃,人均占地面积远高于南方,因而劳动的边际产品也远高于南方。这样,北部农民放弃种地而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就要高一些。

胡瑞平:近年宁沪杭地区、山东沿海、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劳动者在当地可获收益大为增加,因而南下的机会成本增加,对南下的劳动力起到了截流的作用。

谢作诗:你们的解释都很好。我有一个想法,你们看成立不成立。

即使最初北方农民上广东打工的收益大于成本,但只要他们去广东打工的成本高于南方农民,那么最终广东只有南方的打工仔,一定不会有北方的打工仔。这是因为,较之北方农民,南方农民可以接受更低的工资,南方又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竞争下,工资水平最终会使得北方人在那里打工变得无利可图。这说明,即使初期广东有北方人在那里打工,也不会像在南方那样形成打工潮。事实上,你很难说广东就没有北方人在那里工作,他们怎么就没有带去大量的家乡人在哪里打工呢?

谢国民:还有一点不能忽视。这与我们的农地制度有关,也与我们的户籍制度有关。我们的农民虽然可以进城打工,但只能离土不离乡。他们不能获得城市户口,子女也不能在城里顺利上学,他们的土地只是承包的,不能变卖了永久地离开土地,因而每年农忙的时候要回家安排生产,春节的时候要回家团聚。要是没有这些制度约束,路途遥远、交通费用高等等,恐怕就不构成北方农民上广东打工的障碍了。

谢作诗:你看到了更深的层次,这很好。还有补充的吗?

大家:没有了。

谢作诗:好了,通过大家的讨论,我想我们对于广东打工仔地理分布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其它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应该怎样去经济解释。人的行为实现了、也只是实现了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因此,经济学最重要的就是经济解释,经济解释的重心在于仔细地考察真实世界的约束条件。

高总编告诉我:“要在现实中找反常,找约束条件。这样做,能发现什么不能断定,但这种做学问的方法,遭遇可一般化的意外,概率要大得多。”你们回去后要多观察,多思考。但什么是反常?你首先要有理论,和理论的预测不一致就是反常了,和既有的认识不相符合就是反常了。所以我们又要学好理论,做到工具在胸:一方面学理论,一方面在现实中找反常,通过解释反常事例来把握、修正和发展既有的理论。

“你对反常敏感了,你对价格理论就有感觉了。”这是不会有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