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镣铐”是雷震腐败还是忽悠百姓?


             “纸镣铐”是雷震腐败还是忽悠百姓?
  
  纵观我们现在的反腐败现实,有这样一个现象值得警惕,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反腐败上沉迷于纸上游戏,反腐文件一个又一个,但都千篇一律,比如节日前的“公开信”、各类“禁令”,还有什么“廉政扑克”、“廉政挂图”等等,五花八门,眼花缭乱。其效果是画虎吓鸡,不但吓不住,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关键的是这样做的结果,弱化了对法律法规的刚性,让很多人把精力放在了想花花点子上,看上去轰轰烈烈,多半是在忽悠群众,是泡沫政绩。
  前不久,就读到这样一条消息,说全国24个省将渎职侵权处(科)易名为“局”,据说这是为了进一步严惩“不揣腰包”的腐败 ,是政府加大反渎职侵权工作力度的重大举措。
  这就有点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人还是原来的人,机构还是原来的机构,只是变了一个名称,反腐败的力度就加大了?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的文字游戏,并没有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这种腐败的土壤,靠玩这种文字游戏是镇不住虎的。
  那么,产生“不揣腰包”的腐败的土壤是什么?一是玩忽职守,急功近利 ,投机钻营,吹吹拍拍,拉拉扯扯,官僚主义严重。二是滥用职权,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听劝告,特别是国家有关部门的警告,一意孤行,致使国家遭受重大经济损失。三徇私舞弊,三分成绩说成七分,甚至把无说成有,不顾实际,不惜血本,很多项目缺乏科学论证,运行质量差,导致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弄得人怨鼎沸。四是报复陷害,搞“家天下”“一言堂”,对群众的申诉、批评、举报实行打击报复,利用手中的权力,以种种借口进行 政治上或者经济上的迫害。五是不务实效,对于群众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往往“以善小而不为”,认为小事情做了上级领导也看不见,于个人发展、升迁无益,所以漠不关心。六是贪图虚名,只对自己的“官位”负责,而不对实际工作负责﹔只对掌管自己“乌纱”的个别领导负责,而不对党的群众路线和广大群众的利益负责﹔“乌纱”的份量成了衡量他们人生价值的标杆。
  这种腐败的病因说到底是为官者不慎权。解决官员的慎权问题,靠变戏法,靠把猫说成咪它还是猫,没有变成老虎,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要把住源头,必须使反映干部政绩和考核干部依据的数据、指标科学,完善考核形式和考核方法。为什么有些国有企业敢于以巨额国有资金违规炒作股票、期货,为什么有的单位胆敢挪用专项资金给本单位买车建楼,为什么有些金融机构敢轻率地发放巨额贷款。关键是领导干部权力过于集中,不要监督、不能监督、不敢监督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加之对权力运作失误的责任追究机制还不配套,这些都不是换个名称就能解决问题的,将渎职侵权处(科)统一易名为“反渎职侵权局”,仅仅是换汤不换药,其“疗效”和原来没有多大的区别。
  仅换一块招牌,就加大了反“不揣腰包”的腐败的力度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能靠换招牌来障人眼目,还是应该在机制和内涵上多想些办法才是。
  “纸镣铐”最多也是纸政绩,我们需要的是利剑出鞘的锋芒,是刀下见菜的实招!

新闻链接:中国24个省成立反渎局 严惩“不揣腰包”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