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东方红卧佛之谜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的山体是一尊巨大的卧佛,夏至时节,只见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恰从佛口吐出 ,金光璀璨,红霞满天,形象表达出“东方红,太阳升”美妙壮丽的景色。这幅照片竖起来看,相似巨人头部形象,

              “东方红”“佛吐金珠”

           曾获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大赛奖     翟智高 摄,

        

   有人认为此图巨人头部像佛祖如来,在香港回归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大赛获奖作品集中,这张照片被命名为“佛吐金珠”。又有说巨人下巴上有个凸出处是痣,像伟人毛泽东,在中华世纪坛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书画艺术展上,这张照片被命名为“东方红”。

  2005年入选中华文化专题邮票:   与凤图邮票配成文化专题邮票“东方红”、“丹凤朝阳”,有集邮行家评说,该“东方红”自然神韵实在难得,可与文革珍邮“祖国山河一片红”相媲美,并且另有其特殊的永恒价值。

 
 
 
---------------------------------------------------

                   广胜寺卧佛之谜

                  原载山西大槐树网

           文/ 柴瑞祥(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文管所)

   1999年6月中旬,翟智高先生来山西,闲暇间他浏览了洪洞县广胜寺,对广胜寺所建位置产生了兴趣。尤其他瞻仰了广胜寺飞虹塔以及广胜寺所有佛像之后,对这座背靠大山面临清泉的佛教寺庙由衷的赞叹。在大雄宝殿前,他看过一幅板刻对联之后,他又兴致勃勃,浮想联翩。于是他连续默念数遍对联:

    金身伟大胸次间纳地包天总是真如妙体
    殿宇湛深门面前树光塔影无非性海庄严
    后来,翟先生找见了我,问了广胜寺的地理环境及建造时间等,我给他介绍了广胜寺的一点情况……我正在叙述中,翟先生打断了我的话说:“柴先生,据我本人理解,广胜寺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宝地,这里的山水很有灵气。俗话说,天下名山佛占尽,我的感觉中,这条山脉不寻常。”
    第二天,翟先生天不明就起床,徒步踏查广胜寺的霍山,力图通过踏查发现什么。当他走到地区水泥厂北端的时候,东山后的旭日即将跃出山峰,此时此刻,苍山顶的万道霞光,编织成为了金光闪闪的天然景色。美极了!瞬间,翟先生看呆了,此时他的眼睛定格在太阳将要升起的山峦起伏凸凹处,怎么,这里的大山尤如一个巨大的佛头,太阳升起的凸凹处,恰是佛头的嘴巴。是,象极了。再往南远处看去,整个大山像一尊卧仰于天地间的一尊大佛,飞虹塔象是大佛的阳具一样勃起……
                                                                                
  
 
      翟先生高兴地跳了起来。他拿起手中的相机,拍下了这个“佛吐金珠”难得的一瞬。这天是农历的端阳节(1999年6月18日)清晨6时45分,也正是他摄下广胜寺仰天大佛口吐金光的壮观奇景。
 
    后来,翟先生把洗成的照片寄给我,我随即与广胜寺文管所的孙伟等同志到山下观察多次,虽然没有看到佛口吐金珠的壮观景象。但是“佛头”还算找见了(其实是观看仰天大佛头部最佳观察位置找见了)。接着,我多次与翟先生取得联系并邀请他再来洪洞。
    时间又过了几个月,翟先生于当年10月19日再次来洪洞广胜寺,从仰天大佛头部位置到“佛胸”再到“佛身”、“佛脚”,又让先生跑了足有五个小时 ,确定“巨佛”长达三公里之多,所以照片只能用拼接的办法将其完成。看着广胜寺这尊惟妙惟肖的天然大佛,我心里产生一种崇敬的感觉。感谢翟先生的研究,知道这个神圣的佛教寺庙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一具天然卧佛。于是我与翟先生认真分析了地形地貌,又联想到大雄宝殿前的那幅对联,与一千八百年前创建寺庙之初相隔遥远,但为何又如此之吻合呢?你看:“金身伟大,胸次间纳地包天总是真如妙体,殿宇湛深,门面前树光塔影无非性海庄严。”这幅对联本来说是大雄宝殿内雕塑成像的释迦如来佛,但是,用到仰卧在天宇间的广胜大佛,更显其“金身多么伟大”,从头到脚这广长三公里的“胸次” 岂不是纳地包天的“妙体”?“门面前树光塔影”,这里显然指的是大雄宝殿“殿宇湛深”。然而联系到殿宇门面前的“树光”、“塔影”,和“无非是性海庄严”的“性海”,由此而引深到人世间“性海”(阴阳自然和谐),即阴性指飞虹塔位置山下的霍泉,阳性指霍峰上的飞虹塔,……大自然的搭配总是那样的和谐,特别是飞虹塔耸入云端的刚直不阿,与这里的仰天大佛恰如其分的阳性位置,那真是天作之合。看来古人在选择建阿育王塔院(广胜寺)时,早就发现了这里是一尊纳地包天的仰天大佛了,不然这里岂能如此庄严美妙,风景诱人。
 
附:法江和无净和尚的传说
    传说在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有个名叫法江、法号正觉的和尚,要到王台山朝佛,途经洪洞,他远远地望见东面的霍山南端,金光闪烁,紫气缭绕。他看到了这一景观,认为这地方虽不是仙山琼阁,但也绝不是一般寻常的地方,他十分兴奋和满有信心地打定主意,自言自语地说:只要我在这儿虔诚拜祷我佛,此地一定能降下佛祖的舍利子。于是他就径直朝霍山走来。经过向乡亲们询问,才知道这里在七百多年前,有过阿育王塔院,在四百多年前,有俱卢舍利寺的原址,广开法场,大做功德,虔诚拜祷七七四十九天,他们不分白天和黑夜,熬过了严寒和风雪,到了农历三月十七日子夜时分,只听见天空一声巨响,降下四十多粒色彩幻变的奇物,法江知道这是天帝所赐的佛祖的舍利子,要他在这里行善积德,修塔建寺,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第二天,即农历三月十八日,他在俱卢舍寺旧址,大开法场,讲经说法。各地的佛教信徒,善男信女,都闻讯赶来,朝佛进香,山上山下,人山人海,真像赶庙会一样,热闹非凡。当朝皇上北周武帝得知此事,便于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诏谕重建俱卢舍利塔和俱卢舍寺。法江大师奉敕四方募化,动工建塔。修建了十一年,工程刚刚过半,到了建德三年(574),北周武帝由崇信佛法,改为废灭佛教,强令寺院和尚还俗,建塔工程逼迫停工了。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重兴佛教,一直到了唐肃宗上元元年(762),俱卢舍寺住持和尚无诤,在当朝的支持和佛教信徒的资助下,才将法江大师修建了一半的舍利宝塔全部建成。
    传说无诤和尚建成的舍利宝塔共有十八层。这座宝塔特别神灵,还能够活动。每天晚上半夜三更,万物俱静的时候,它都要俯身到山下的海场喝水,因而这座宝塔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那么苍润清新,而且塔顶经常冒出来缕缕青烟,人们都说这就是舍利塔的宝气。
    无诤老和尚有个徒弟名叫悟明。一天晚上,悟明因胃口疼痛,没能入睡,到了半夜三更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忽然听见挺直矗立的宝塔向西面的山根倒下,他在吃一惊,情不自禁的大声喊着:“塔倒了!塔倒了!”神塔俯身喝水,不能让人间得知,塔听见喊声,唯恐泄露了天机,急忙翻身起立,由于突然受惊起得太急,用力过猛,塔身断折,有五层塔向西面方向飞去。从此俱卢舍利塔就剩下十三层了,而且再也不能海场喝水了。人们后来才知道,那飞走的五层塔,甩落在寺院西北十几里地的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直到现在还叫“半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