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股票市场回顾


    2006年,依托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健康发展大背景,在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代表的制度性改革与人民币升值双重推动下,中国股市气势如虹。年初,上证综指以1163.878点开盘,年终收于2675.474点,全年上涨130.43%,深证综指以278.74点开盘,收于550.59点,全年上涨97.53%,中国A股指数涨幅位居全球市场前列,总市值从3万亿元涨到8万亿元,跻身全球15大股票市场。 

    一、2006年中国股市大幅上涨

    2006年,中国股市的大牛市格局,是在以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大背景下展开的,市场运行轨迹清晰地呈现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股改推动行情”,承接2005年下半年的上涨,2006年上半年延续制度性改革推动,股改对价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投资者的市场信心;第二阶段是“宏观调控调整期”,从三季度开始,受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影响,市场信心有一定动摇,股指形成宽幅震荡格局;第三阶段上涨呈现典型的“大盘蓝筹股特征”,以工行和中行为代表的大型国企改制上市,标志着中国股市进入大蓝筹时代,市场结构与投资理念进一步与国际成熟市场接轨。

    二、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2006年,我国证券市场市场建设出现质变:一度成为阻碍证券市场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股权分置得到有效解决,股市运行的制度环境发生根本性改观,市场投资信心得到显著恢复和提升;新会计制度实施和两税合一改革的推进等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为规范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多法律保证;更为重要的是,证券市场层面的制度变革??资金供给、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的推行,全面扩大了市场资金供应渠道;新《证券法》和《公司法》的修改为市场创新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市场规模飞跃式扩展

    2006年,证券市场规模大幅提升,上证所市价总值在世界各主要交易所排名升至第19位,成为全球第一大新兴市场。创出诸多历史之最的工商银行AH同步上市,以A股募资逾400亿元、总规模超过2500亿股确立了“超级航母”身份,目前工行总市值已超过1万亿元,占沪市市值比重达18%以上;权证市场发展迅速,后来居上,全年成交金额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德国和香港交易所;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直接融资约1400亿元,发生在内地和香港证券交易所的IPO融资总额首次超过美国,仅次于新近崛起的英国,成为全球第二大企业融资来源地。

    四、上市公司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大秦铁路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质大型国企集中上市,扭转了以往我国证券市场缺乏优质上市公司的格局。统计显示,两市1394A股中,有6只股票总市值在1000亿元以上,这6只股票总市值合计为33168.45亿元,约占沪深股市A股总市值的48%

    2006年二季度以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消费增长强劲的有利形势下,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回升,开始进入新的高速增长周期中。前三季度,我国A股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呈爆发式增长。据统计,沪深两市共1401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2157.5亿元,同比增长达21.89%。在多种积极因素推动下,2006年上市公司业绩止降回升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进入新的增长期的标志。

    五、投资者队伍空前壮大

    投资者队伍的空前壮大,成为2006年的一大亮点。截至11月底,上海市场今年新开户投资者197.11万户,其中A122.26万户,B1.49万户,基金73.36万户,总开户数已达4053.35万户,估计全年新开户约220万户,沪深两市目前总开户数近7000万户;基金、QFII等机构投资者的迅速壮大则是2006年度的重头戏,基金规模超过6300亿元,其中新成立基金当日募集400余亿元的盛况也为历史罕见;QFII规模超过100亿美元。机构投资者队伍的迅速壮大和繁荣,改变了过去以中小投资者和游资主导市场的格局,使市场步入了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