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进入高中新课程的北京高一新生将拥有个人网页,即所谓的“博客”,学生需要使用“博客”来记录自己的平时成绩、社会实践经历、学业成绩等内容。北京市教委规定“博客”将作为电子信息存档,“博客”上的记录将成为学生今后高校录取的参考依据(详见
这种博客不知道会不会成为中学生新的负担,但依笔者的猜想,这多少会成为他们的一种新负担。且不说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依然是不可能减轻的,在腾讯的这篇新闻报道跟帖里就有一个学生这么说,“高中学习那么紧张,谁还有时间干这个啊!”上网在中学生那里似乎不像我们这些上班族,每天必须得面对,他们可以无所谓了,上与不上只是自己的爱好。但是这新规定一出来,他们就必须把自己可能用于休息、看“闲书”等的时间用到上网写自己的博客了。这无疑会成为他们的一种压力!
这不会是一件好事。中学生处于逆反心理时期,我们且不说他们会不会像家长反对他们“谈恋爱”时所表现的激烈程度一样,但是,当他们的一种爱好(上网)变
而在这些简单的负面影响的推理之后,还潜藏着更多不可预料的事情要发生。北京是首都,经济条件要比很多地方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的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上网写博客对于他们来说,北京市教委将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总不能叫他们去同学家上吧,一次两次还行,可三次四次呢,写博会不会成为新的“感恩门”事件?
这是其一。北京市教委规定,这份记录将成为高校录取的参考数据,那么,这个参考的分量到底是多大呢?如果不大,会不会流于形式?可终究不可能不大,因为即便是可能对学生产生10%或者5%的影响,那么学生也是会积极去参与争取这点影响的,因为这种影响总比死记硬背所考得的分数影响要来得容易。
那么这种参考的隐含意思不就是强制执行吗?强制执行的背后是不是还暗藏着一些不可见人的交易?比如学生与博客管理者的交易,博客管理者与广告投资商的交易。笔者不便于多做猜测,因为这个平台毕竟还没有完全运作起来。
但是,不管怎样,如果写博成为了学生们一种新的无形负担,我想写博也就没有必要存在!因为教育的执行力不是强制而是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