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科技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省份相比,湖南的高科技园区发展起步较晚。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指引下,湖南的高科技园区得到较快发展,成为改造传统产业、带动结构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但对比湖南省与外省的高科技园区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问题(见表1)。
表1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标与外省比较
5.47
9.9
22.90
12.89
7.94
12.98
2.16
12.56
11.15
9.80
24.15
26.09
2.87
13.89
16.1
12.91
33.75
20.8
5.47
|
数据来源:《2006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湖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市场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不强、集群效应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金瓶颈约束明显等问题制约了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缺乏产业特色与分工,总体实力偏弱,市场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不强
从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监测结果来看,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度不高。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企业只有235家,其中只有6家出口在1亿美元以上。全省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中,出口只占11.5%。一是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目前湖南省各高科技园区发展的重点大部分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区的集中尚停留在空间积聚的层次,没有真正形成上规模、水平高、效益好并富有生机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没有构建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众多配套企业为支撑、具有较大规模竞争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创新发展体系,影响了园区的良性创新循环。二是重复建设严重。高科技企业彼此间缺乏合理分工与合作,导致产业发展资源(人才、技术、投资等)的分散度趋大,造成严重资源浪费。三是平台建设滞后,难以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设施、制度、服务等综合环境。
2 资金紧缺,融资渠道不畅,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未建立
高新技术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目前湖南省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投入、企业筹资、金融机构贷款等渠道。一是政府在引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缺乏有效政策,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尤其难以得到金融支持。从财政投入角度看,虽然近几年总量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发展所需仍然是杯水车薪,且随财政状况好坏波动较大,缺乏整体统筹和稳定、制度化的投入计划;从银行融资角度看,由于商业银行以安全性为第一原则,在资源配置上存在“逆向选择”问题,一般不愿意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尤其是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因无固定资产和有效的财产抵押,更难得到银行贷款支持。二是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缺乏政府有效的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种子期和起步期很难得到资金支持。自2002年以来,风险投资的发展开始减缓,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呈现投资总额绝对量下降趋势。三是缺乏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创业板尚未建立起来。证券市场存在“门槛”限制,私人资本追逐的是“短平快”的利益,也使得资本市场和民间资本很难进入高新技术领域。总之,由于风险资本缺位,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严重制约了湖南高科技园区的发展。
3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从湖南省高科技园区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来看,由于企业、科技、教育、政府等各个子系统相互脱节,教育、科技、经济三大板块之间,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与企业之间,国家部委和地方之间相互分割,导致创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致使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之间,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应用扩散之间,发挥优势与联合协作之间都存在许多问题,创新主体间的整合效率低,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企业主要还是依赖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组装加工,产品以中低档为主,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一是创新主体的错位。2006年湖南179万专业技术人员、6.83万科学家和工程师、46位在湘院士,多数在事业单位出论文、评职称。这种前苏联模式,导致技术创新主体的错位。二是缺乏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面对国内外竞争,要实现湖南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关键是科技人才。湖南是一个有6400多万人口的大省,自古以来,“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但如今大量人才“孔雀东南飞”,湖南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人才浪费严重。(1)科技人才分布不合理。75.12%的科技人员和80%的高中级科技人员集中在国有经济领域,非公有制经济中科技人员的增加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2)专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国教育、卫生、经济和会计四大类专业人才数量已占全国专业人才总量的70%,而工程技术专业技术人才仅占总数的18%;(3)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少,人才外流现象特别严重;(4)科技人才素质有待提高。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薄弱,致使重大成果外流。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不是“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经过转化,变成生产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了市场价值后,才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四是湖南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转化周期长,效益低。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湖南省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5位,优势是论文多、成果多,但应用成果少、发明专利少、企业自研成果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有以下原因:(1)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产、学、研结合不紧密;(2)科技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3)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
4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与管理存在缺陷
科技发展计划在实施中缺乏纵向衔接和横向协调,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在高新区则出现产业结构设置雷同、力量分散、互相制约的趋势,大批企业集中在局部领域,在国内市场上进行低层次经营竞争。同时,重点项目的攻关力量不集中,资金使用分散,有四处突击的倾向,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集成发展。例如,我省的隆平高科技园、韶山高科技园。
5 科技、经济、法制环境有待改善
加快湖南高科技园区发展,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发展思路,而是发展环境;环境问题,主要不是制定政策的问题,而是执行政策的问题。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科技园区与高新技术企业应享受的减免税、贴息贷款、财政留成等优惠政策往往难以落实。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