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秋晚”总导演郭霁红》一书
文/曹喜蛙
2007年中秋节前,笔者采访过中央电视台的中秋晚会总导演郭霁红,尽管此前她任总导演、制片人的栏目《中华情》我看过多次,但我对她并不熟悉。但采访中我发现她这个人很有意思,就开始关注她,所以一听说有一本专门写她的书《“秋晚”总导演郭霁红》刚出版就找来读。
《“秋晚”总导演郭霁红》一书,2007年中国电影出版社10月出版,吉娜主编。全书书中除了有1/4的篇幅为郭霁红的导演手记和她各个时期的影集,大量的文章都是各大媒体记者写的关于郭霁红的专访与谈话。
虽然这本书并不全是郭霁红本人的手记,但80%是记者记下的“她的话”,虽然还不能称之为郭霁红传记,但也全面反映了郭霁红的成长经历,对关注郭霁红本人的成长经历,对关注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尤其对人生、事业、理想有困惑和疑问的青年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
李安、张艺谋与郭霁红
郭霁红,这位60年代生的中央电视台“美女导演”,被誉为“中国新生代电视文艺导演的领军人物”,出身书香门第,是典型的现代东方女性,她在自己的电视文艺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可以与中国的国际大导演李安、张艺谋等媲美的。
当2004年张艺谋推出自己的第一台大型景观文艺演出《印象刘三姐》的当年,郭霁红也在当前中秋节推出了中国最大规模室外大型直播晚会《浦江月中华情》,中央电视台1、4、9套频道向全球华人直播了郭霁红的晚会。
而在张艺谋顺势推出自己的印象系列的同时,郭霁红业每年推出自己的直播秋晚,而且紧接着她2005年的《江城月·中华情》、2006年的《海峡月·中华情》,先后2年获得美国第39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电视文艺类最高奖——“白金”大奖、第40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评审团电视导演奖,是迄今为止中国电视文艺晚会几十年来在国际电影节仅有的两个国际大奖。
而此前的1992年著名华人导演李安以电影《推手》在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获得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国际大奖,迄今郭霁红与李安是仅有的两个获得过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华人导演。
CCTV的“春晚”与“秋晚”
凭良心说CCTV的“春晚”并没有多么不好,因为本来现在类似的晚会太多了,大家都审美疲劳了,所以CCTV的“春晚”也一年比一年难弄了。加上现在的媒体越来越开放,再加上互联网的起哄,可以说每年的CCTV“春晚”都如履薄冰,导演们很难不受媒体的影响,所以“春晚”的唱衰与媒体有直接的关系。
当然CCTV的“春晚”能被娱乐,也不是坏事,所谓娱乐至死正是这个时代的特色,所有的媒体那样关注CCTV的“春晚”、所有的观众那么爱评CCTV的“春晚”,恰恰说明存在的必要。
一定程度上讲,郭霁红就是为CCTV生的,她与CCTV的“春晚”、“秋晚”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实际上从她还在广院读书时就开始在CCTV的剧组实习,从1987年底到1988年的5月份她都一直住剧组。1989年毕业就进入春晚,后来连续在春晚担任了4年的副导演,一直到1992年。而那个时候正是春晚最鼎盛的时期,也是电视综艺节目的辉煌时期。
期间CCTV还是筹备海外节目中心,郭霁红作为新生力量作成为海外节目中心的主力。1993年郭霁红第一次作为导演制作了自己的第一台晚会《海峡两岸歌会》,从此开始了她独立导演的旅程。后来正是在CCTV的“春晚”开始倍受争议的时候,郭霁红后来开始担任《中华情》栏目的总导演、制片人,从2005年开始每年担任CCTV秋晚的总导演,先后推出“浦江月·中华情”、“江城月·中华情”、“海峡月·中华情”,以及2007年的“山庄月·中华情”,一连四年担任CCTV秋晚的总导演。而正是因为有CCTV的秋晚,从而才是全球华人的月亮要比外国人圆了。
由于CCTV秋晚的核心观众是海外华人,尽管有世界级的压力,但其生存环境要比CCTV的“春晚”好多了,于是一不留神CCTV的秋晚异军突起,一下子成为CCTV可以与“春晚”媲美的另一个标杆性晚会。郭霁红自己也凭依CCTV的秋晚连续在国际崭获大奖。秋晚与“春晚”的综合性时代比起来,开辟了另一个专业化的先河,成为“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国际歌会,领时代之先。
CCTV的特殊性和幕后秘闻
《“秋晚”总导演郭霁红》一书不但叙述了郭霁红个人的成功历程,同时该书也从另一个侧面呈现了CCTV作为中央台的特殊性,真实的显示了中央台与地方台相比的巨大压力。
比如郭霁红自己分配到CCTV后,一直都是副导演和编辑,处于打杂的状态,而她分配到地方台的同学那时多数都开始自己当导演了,能看出年轻人在CCTV的婆婆和大爷是非常多的。
再有就是CCTV的政治环境,即使我们没有在CCTV工作过的人也能从节目的一贯严肃性可以看到CCTV的确比地方台有更多的政治压力和任务,我们从郭霁红的获奖档案就能看出CCTV的政治任务非常多。
CCTV的确树大招风,书中披露了郭霁红在美国制作节目时遭遇到的“敌特”破坏事件,尽管郭霁红靠自己的聪明才智遮掩了那次的严重后果,但的确说明CCTV不强调政治性是没有办法的。那是1996年CCTV第一次在海外举办春节晚会活动。当那天晚会成功举办后,大家都兴高采烈,但谁知道原来他们拍摄的所有素材都不翼而飞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是被“人”动手脚了。
至于郭霁红是如何处理、补救,此中幕后故事该书都有详细的叙述,此处就无需赘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