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提出了五个奋斗目标。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而第五个目标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是中国共产党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生态文明的提出被认为有利于着力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国家环保总局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今年5月份在华东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也引起了震动。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当地大规模发展化工业和轻工业,造成湖水污染,使200万人的生活用水中断。
生态文明的提出,已经成为破解当前环境问题的重要抓手,也为我们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新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则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
意识文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前提
加大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前提。宣传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不仅要在每年的世界湿地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特定时间进行,而是要建立常态的宣传机制,让生态文明深入人心。通过宣传,来改变人们的意识(意识文明),从而改变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问题,把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引领到生态文明中来,从而指导人们的行动,使之形成新的文明观——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就是要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生态文明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万物之一员,自然之一分子。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必须以保证整体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前提。人类干预、改造自然及其运动过程,必须以不破坏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有序流动为限度。人类不能只是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索取自然,还要保护自然、补偿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与自然同存共荣的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观就是要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认为,“人类要彻底改变自然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环境可以无限容纳污染的旧观念,摒弃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增长不计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做法,摒弃把GDP作为发展的唯一指标的做法,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人口数量的控制与素质的提高都包括在发展概念之中,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观就是要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生态文明观的诞生,是人类文化战略的转变,是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因此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为建设生态文化,塑造生态文明作出贡献,需要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而目前全国各地环保宣教部门针对不同群体所做的环境宣教活动,已经使生态文明观的意识文明有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这也为实现生态文明观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行为文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形式
建设生态文明,培育公民环保行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意识决定行为,在意识文明形成后,就会促成每个人行为文明的产生(行为方式)。生态文明观认为,盲目地高消费并不利于人的健康,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每个人的消费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消耗各种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同时产生各种排放物和废弃物。因此,人类应改变过去那种高消费、高享受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挥霍浪费,选择健康、适度的消费行为,提倡绿色生活,以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文明,应通过政府、企业、公众等的行为,运用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多方面手段,通过确实有效的手法,解决人类不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
今年7月27日,由全国16个省市的40余家环保组织发起的“节能20%公民行动”,8月30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宣部等17个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系列活动(家庭社区行动、青少年行动、企业行动、学校行动、军营行动、政府机构行动、科技行动、科普行动和媒体行动),使节能减排成为每个企业、每个单位、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而这一系列活动都为建立生态文明的行为文明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制度文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措施
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制度文明(社会制度)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措施。社会制度是要维护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了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行为。
在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上,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和法规,制定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清理了地方政府大量的违反环境保护的“土政策”。环境制度的“建立”与“清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健康有序的制度环境。即将开展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建设),又为实现生态文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保证。
国家环保总局一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推动者。从最早同国家统计局合作制定的以绿色GDP为主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和官员问责制,到最近同央行和银监会研究,联合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以及今后环保总局还将和保监会研究出台绿色保险政策,和财政部联合组成的绿色财税课题小组等等。这一系列的法规与制度的出台,都为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
产业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
确立产业文明(物质生产)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物质生产是人类发展的要求,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任何社会、任何文明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的物质生产就是进行生态产业的建设。生态产业可分为生态农业,以生物为对象,它的生产过程与自然界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生态工业,以非生物为对象;三是生态服务业,即生态旅游业,这是一个特殊的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的经济部门,它与自然界有直接联系;环保产业,这是生态经济的一个特殊区域,指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在明确2010年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的同时,还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适时出台燃油税,并研究开征环境税。《方案》提出,我国将深入推进浙江、青岛等地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试点,继续推进汽车零部件和机械设备再制造试点,并推动重点矿山和矿业城市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同时,我国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还将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沼气、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加强资源调查评价,稳步发展替代能源。
在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广东,资源节约、治污减排已经成为当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2006年,这个以制造业闻名世界的经济大省单位GDP能耗为0.771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2.93%。而这一系列具体的做法都成为实现生态文明这一新的小康目标的重要保证。
这是中国共产党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生态文明的提出被认为有利于着力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国家环保总局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今年5月份在华东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也引起了震动。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当地大规模发展化工业和轻工业,造成湖水污染,使200万人的生活用水中断。
生态文明的提出,已经成为破解当前环境问题的重要抓手,也为我们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新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则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
意识文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前提
加大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前提。宣传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不仅要在每年的世界湿地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特定时间进行,而是要建立常态的宣传机制,让生态文明深入人心。通过宣传,来改变人们的意识(意识文明),从而改变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问题,把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引领到生态文明中来,从而指导人们的行动,使之形成新的文明观——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就是要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生态文明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万物之一员,自然之一分子。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必须以保证整体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前提。人类干预、改造自然及其运动过程,必须以不破坏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有序流动为限度。人类不能只是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索取自然,还要保护自然、补偿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与自然同存共荣的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观就是要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认为,“人类要彻底改变自然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环境可以无限容纳污染的旧观念,摒弃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增长不计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做法,摒弃把GDP作为发展的唯一指标的做法,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人口数量的控制与素质的提高都包括在发展概念之中,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观就是要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生态文明观的诞生,是人类文化战略的转变,是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因此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携起手来,共同为建设生态文化,塑造生态文明作出贡献,需要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而目前全国各地环保宣教部门针对不同群体所做的环境宣教活动,已经使生态文明观的意识文明有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这也为实现生态文明观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行为文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形式
建设生态文明,培育公民环保行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意识决定行为,在意识文明形成后,就会促成每个人行为文明的产生(行为方式)。生态文明观认为,盲目地高消费并不利于人的健康,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每个人的消费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消耗各种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同时产生各种排放物和废弃物。因此,人类应改变过去那种高消费、高享受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挥霍浪费,选择健康、适度的消费行为,提倡绿色生活,以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文明,应通过政府、企业、公众等的行为,运用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多方面手段,通过确实有效的手法,解决人类不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
今年7月27日,由全国16个省市的40余家环保组织发起的“节能20%公民行动”,8月30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宣部等17个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系列活动(家庭社区行动、青少年行动、企业行动、学校行动、军营行动、政府机构行动、科技行动、科普行动和媒体行动),使节能减排成为每个企业、每个单位、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而这一系列活动都为建立生态文明的行为文明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制度文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措施
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制度文明(社会制度)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措施。社会制度是要维护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了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进行制度建设,以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行为。
在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上,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和法规,制定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清理了地方政府大量的违反环境保护的“土政策”。环境制度的“建立”与“清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健康有序的制度环境。即将开展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建设),又为实现生态文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保证。
国家环保总局一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推动者。从最早同国家统计局合作制定的以绿色GDP为主的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和官员问责制,到最近同央行和银监会研究,联合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以及今后环保总局还将和保监会研究出台绿色保险政策,和财政部联合组成的绿色财税课题小组等等。这一系列的法规与制度的出台,都为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
产业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
确立产业文明(物质生产)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物质生产是人类发展的要求,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任何社会、任何文明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的物质生产就是进行生态产业的建设。生态产业可分为生态农业,以生物为对象,它的生产过程与自然界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生态工业,以非生物为对象;三是生态服务业,即生态旅游业,这是一个特殊的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的经济部门,它与自然界有直接联系;环保产业,这是生态经济的一个特殊区域,指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在明确2010年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的同时,还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适时出台燃油税,并研究开征环境税。《方案》提出,我国将深入推进浙江、青岛等地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试点,继续推进汽车零部件和机械设备再制造试点,并推动重点矿山和矿业城市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同时,我国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还将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沼气、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加强资源调查评价,稳步发展替代能源。
在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广东,资源节约、治污减排已经成为当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2006年,这个以制造业闻名世界的经济大省单位GDP能耗为0.771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2.93%。而这一系列具体的做法都成为实现生态文明这一新的小康目标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