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心理小述


  大众心理小述

  在对待他人的精神问题上,粗略得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国人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情由独衷。这点在对待美国——所谓的世界警察——干涉中国内政时表现最为明显。虽然美国为世界做出了很多有益工作,由于实施的偏差也给别国落下口实。她的不同标准、指手画脚、刚愎自用造成了别国的厌恶、反感、反击。但并非中国人就不存在不同标准。例如,对文化大革命与日本侵华战争造成的莫大灾难就是完全不同的认识标准。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此方面的例子。即便对方做得很好,由于偏见、自私、认识能力等问题,接受与否仍旧是个症结。作为一个利我、排他性的人,即便对方做的很好,也不喜欢他人指手划脚。尤其中华、伊斯兰民族受虐后的反冲——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接受的可能性更小。而且因为政治、道德、宗教、文化背景等缘由,采取了抵制先进制度的进入。有时甚至歪曲先进思想与制度、文化,使人们认识上产生误解,差异,直至发生仇恨,仇视对方,引起敌对。

  ②己所不欲则施与人。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某某打着正义呀民主呀自由呀人权呀为人民服务呀等旗号,做得却是叫他人服务自己,而不是自己服务他人。在奴隶时期,这种情况最多。不过由于逆来顺受思想的影响,奴隶反抗的可能性不大。但今非昔比,人类已经进步不少,由此造成的问题很多。就是仇恨与愤怒积满胸臆,爆发时则如火山难以收拾。

  ③己之所欲勿施与人。这种可能最得众人喜欢。人家是干了,而且还不说那么多。树立起的榜样作用——自扫门前雪——使得人们自私自利的观念进一步加强。以进步、发展的角度而言,现在很多知识分子不负责的言论可以归档至此。

  ④己之所欲则施与人。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国家反映很明显。他们的济世情结及其为宣扬宗教的献身精神是其他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可望不可及的。在满族入土中原时,也出现过救汉人于水深火热的说项,不过事实并非如此。以文化优越感为内核所显示的粗暴、残忍、霸道已经使很正义的事业蒙羞。

  在中国,即便入世观念特别强烈的儒家也只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惟有一个比较基督化的墨家(就兼爱与博爱而言)——虽然在先秦与儒家一样是显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大河里还不是主流。

  ⑤己之不欲不施与人。譬如左右中国文化大方向的道家及其麻醉作用特别大的道教。它就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虽然她躲避世俗的念头很浓烈,但无所不在的冲突依然使之走出深闺嫁人。也就是仍然无法摆脱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命运。

  20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