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本可以是一个优秀的学院派经济学家,也本可以过一种富裕的经济学家的日子,但鬼使神差,他变成了一个政治哲学家,也因此过了一种不太宽余的日子。只是在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后,才过得优裕起来。按照学院派经济学家的话来说,哈耶克“迷失”了方向。然而,人类社会幸亏有了这样一位迷失了方向的思想家。
哈耶克深信“只有观念才能战胜观念”,而自己的观念要想取胜,就得广为人知。他知道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英国最为人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什么,《通往奴役之路》恰好就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旋律”谱写出来了。他也知道他的“舞伴”是敏锐的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所以他精心选择书名的措辞,甚至在两个近义词之间做发音上的推敲。他特别讲究文字风格,一遍一遍地朗读,反复修改。结果,书在英国一出,立刻轰动,首版2000本几天内销售一空。他希望他的书能占领美国“舞台”,写作期间就开始联系大西洋那边的出版社,一番峰回路转的曲折之后,此书在美国大受追捧,供不应求,“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最伟大同时也是销量最广的非虚构类著作之一”。
哈耶克深信“只有观念才能战胜观念”,而自己的观念要想取胜,就得广为人知。他知道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英国最为人关注的重大问题是什么,《通往奴役之路》恰好就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旋律”谱写出来了。他也知道他的“舞伴”是敏锐的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所以他精心选择书名的措辞,甚至在两个近义词之间做发音上的推敲。他特别讲究文字风格,一遍一遍地朗读,反复修改。结果,书在英国一出,立刻轰动,首版2000本几天内销售一空。他希望他的书能占领美国“舞台”,写作期间就开始联系大西洋那边的出版社,一番峰回路转的曲折之后,此书在美国大受追捧,供不应求,“成为美国乃至全球最伟大同时也是销量最广的非虚构类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