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重阳 登高 长寿


丁亥重阳 登高 长寿

 

07年1019,农历丁亥年九月初九是重阳节,登洛阳伊川九皋山。

《诗经 小雅 鹤鸣 》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诗仙李白曾登洛阳伊川九皋山,写有“忆昨鸣皋夜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的诗。

  

   《易经》中把定为阴数,把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重阳,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毛泽东写有《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战国时代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汉代《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

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重九登高成了风俗,后来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

北京人在重阳节爱吃“重阳糕”,明《燕京岁时记》中载:“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古时盛酒器)出郭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人们对重阳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重阳节出游赏景、登高远眺,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唐)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唐)王勃《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谢新恩李煜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