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运笔真性情 从心所欲不逾矩


纵横运笔真性情 从心所欲不逾矩

——国宝级艺术大师吴冠中校友在浙江大学举办个人画展
 10月17日,晴朗清新的早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的艺术楼前聚着一批焦灼等待着的年轻师生,其间不断有背着行囊、刚刚从各地赶到杭州的年轻人加入进来。终于一位满头白发、身着深褐色外套的老人在旁人搀扶下走进所有人的视线。老人十分激动,见到大家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回来了,又回来了。这位老人就是被国际艺坛认定的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吴冠中,此次在浙大举办个人画展,特地赶来与大家见面。

 

     “只有创新才能让生命有价值”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吴老曾在浙江大学代办省立工业职业学校的电机科就读一年,与母校此一阔别便已经历七十多年沧桑,曾经的风华少年如今早已华发丛生。88岁高龄的吴老本来并不打算讲话,但在浙大艺术学院陈振濂院长介绍了学院的办学状况、学生的专业研究成果之后,面对在场仰慕大师已久的学生们,吴老已兴致极高,主动接过了话筒。“看到这些年轻的脸、光辉的生命,我真羡慕你们!人生很短,人的价值在于创新。艺术的关键也是创造,我们要有独到的东西。传统是过去的,今天是创造出来的。”讲这番话时,吴老情绪格外昂扬,让在场每个人都感受到他那颗永远活跃、永远思考且从不曾老去的心灵。

创新是吴老艺术创作的核心,也是其独有的精神特质,他以非凡的才识和胆识,革新了传统绘画观念,提出的“笔墨等于零”、“风筝不断线”、“群众拍手,专家点头”等等理论,都掀起了艺术界的讨论风潮。从艺术教育到艺术创作,他都站在东西方历史文化、艺术思想的分水岭和交汇口,开辟出畅通东西方绘画艺术对话的新航线。“吴冠中对传统中国绘画的贡献,是走出了一条不受传统程式拘束的融会中西的道路。他不以文人画的继承者自居,不以传统笔墨的继承者自居,在无所顾及、无所约束的心态下画出了具有中国艺术精神,而非中国艺术形式的作品。” 著名评论家水天中曾如是评价。

 

“没有理智,完全是一种爱情”

曾经满怀工业救国的志向考入浙江大学高工电机专业,却因为机缘的冥冥指引让吴老全然投入、义无反顾地走上艺术之路。当被问起这个在他《我负丹青》的自传里被称为“误入艺途”的选择时,吴老顿时情牵青涩岁月、再次焕发出年轻人特有的神采奕奕,“当时我只有十六七岁,很年轻,没有理智,没有考虑,完全是一种爱情。我当时就是爱上她(绘画)了!”从年少的选择到艺术家的铸造,其间过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深思熟虑、刻意为之,全凭一股肆无忌惮、甚至是盲目冲动的激情,然而让这股激情持续七十年不衰不败、反而愈久弥新、更添厚重的却是大师背后的执着、毅力甚至是固执。

无论是抗战时期,不被枪林弹雨所扰,反锁于图书馆入神临摹,还是创作《长江》时,追溯长江流域三个多月整整一百天没有换过裤子,而诸如废寝忘食之类的轶事更是不胜枚举,我们不难从中窥探到大师对于艺术的修道般的投入和专注。吴老的真性真情、敢做敢为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绘画造诣,让他始终处于光环和荣誉、赞赏和追逐之下,第一个为形式美抽象美人体美在画坛的合法地位冲锋陷阵,第一个打破大英博物馆只展出古文物的惯例举办新作个展,第一个创下中国画最高拍卖价格并获得法国文艺最高勋位,第一个为维护国家合法权益声讨假画拍案而起仗义执言……然而,任其风起云涌,我自悠然躬耕,吴老早已宠辱不惊、自成境界。

 

“一切都遵从于感受和心情”

见面会上,大家对于吴老“笔墨等于零”的独见十分感兴趣,赠给了吴老浙大美术专业关于这个理论的分析文本,并对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技术创新和艺术创新的关系等问题纷纷讨教。吴老对于大家的提问给予了非常真诚的回应,站在年轻学子的角度上跟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观点。他说,笔墨都是工具、手段,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工具手段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所以,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同样的,书法是一种实用性的工具,大篆小篆楷体草书都是它的形式,在画上题字反而是一种做作。技巧的表达、技术的运用等等一切都应遵从于作者的感受和心情。没有固定的方法和章程,不同的感受,创造出不同的笔墨,出来不同的作品。

所以吴老总结,笔墨要跟着时代走,时代的内涵变了,笔墨就要跟着变化,要根据不同情况,创造出新的笔墨,还有其他新的手段,为我服务。其实这正如他在散文《一个情字了得》里所言,“名家不等于杰出者,名画未必是杰出之作。我分析自己对名家与名作看法的转化因由,要害问题是着意于其情之真伪及情之素质,而对技法的精致或怪异已不再动心。情之传递是艺术的本质,一个情字了得。” 一番真言再次验证了吴老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识见,这种不设防恰恰增加他作为思想者和斗士的魅力。

 

匆匆一见,话语不多,吴老的独特魅力和个性却难以掩抑,不钻于笔墨而奴役笔墨,不囿于传统而超越传统,不屑于名利而人心所至。耄耋之年的吴老独步无惧、创新无拘的背影令人敬畏不已,只叹见面短,而情谊长;人生短,而艺术长。


艺术大师吴冠中校友(右)和大家探讨艺术观点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上世纪30年代,曾在浙江大学代办省立工业职业学校的电机科就读一年,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1950年秋回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