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泡沫中疯狂,就在泡沫中崩溃


  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用“具体性”观点看问题。然而,今年以来,从“2·27”对3000点的泡沫争论,到“5·30”对4300点泡沫争论,再到“8·27”对5000点的泡沫争论,市场上空屡屡笼罩着担忧政策打压股市的恐惧气氛,投资者不时面对各种寒流和市场大幅波动。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在批评“泡沫”时缺乏“具体性”的观点。

  1、应追溯股市泡沫源。某些经济学家、国际投行人士和分析师,只知道批评二级市场泡沫,却从来不批评一级市场的泡沫源。君不见,前几年新股发行市盈率仅16—17倍,但自去年以来,新股发行价越来越高,工行、中行30倍,交行、兴业行58倍,平安、中信银行75倍,人寿97.6倍,中国远洋98.7倍。增发价之高更是有恃无恐,思源电气47.8元,苏宁电器48元,保利55.48元,中信证券74.91元。对此,批评家们却一声不吭,管理层则照批准不误,反而一味抨击二级市场泡沫,岂非治表不治本甚至本末倒置?只要管理层仍然批准新股发行价市盈率30倍以上,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批评二级市场35倍市盈率是估值过高、泡沫过多。

  2、应充分重视当前泡沫主要在大盘蓝筹股。不论是国际成熟股市,还是发展中股市,其成份指数样本股即蓝筹股的市盈率普遍在12—18倍,而中小盘股的市盈率则普遍在几十倍、上百倍,甚至上千倍。唯中国股市,中小盘股、重组股、注资股、题材股、高成长股上涨,就视之为泡沫、投机,成了“5·30”重点打压的对象。而握有巨资的基金对大盘蓝筹股疯狂拉升,平均市盈率高达三四十倍,造成7—8月指数虚涨1389点,比1—6月上涨1145点还大21.3%,加剧了指数风险和调控风险,却竟被宣传为“价值投资”、“估值相对偏低”,遂吸引大量股民转为基民,出现疯狂认购基金潮和上市公司高价大比例圈钱潮,终于导致蓝筹泡沫的膨胀。我在7月13日就撰文提出:中国股市的泡沫主要在蓝筹。因为它们一无送股,二少分红,三受行业周期性、货币紧缩政策、加息影响大,四是长性缺乏可持续性,五是一旦今后成长性降低,带动指数重挫的破坏性很大。因此,蓝筹股泡沫比低价股、题材股泡沫的投机性、欺骗性、危害性更大,现在是基金和基民们该清醒的时候了!

  3、要用动态观点看待大盘泡沫。不做股票的人与做股票的人的最大区别是:前者用静态观点看估值,而后者是用动态观点看估值;前者较多地看到眼前的风险,而后者较多的是前瞻性地看到未来的机会。06年5—7月1500—1700点时的“泡沫论”者的失误就在于,只静态地看到首季业绩下滑,却预期不到中报业绩上升。今年1—3月3000点时的“泡沫论”者的失误就在于,只看到指数高,却未动态地预期06年报业绩会增46.4%,首季报业绩会增87%。5—8月4000点和5000点时泡沫论者的失误也在于,只看到市场静态市盈率高达58倍,却不知07年中报业绩增70%,动态市盈率仅33—35倍,完全合理,未来仍有上升空间。动态观点之所以屡屡战胜“泡沫论”,是因为他们对人民币升值、股改的价值溢出效应、对利益机制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的了解等,有着独到的眼光和正确的理性预期,是因为大盘的战略价值不是战术上的波动、骗线、打压、甚至一时的泡沫所能掩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