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渠道进军制造业流行节拍背后的“双重定律”


  近年来,随着家电渠道扩张步伐的不断加速,国美、苏宁等家电连锁企业在夺取了产品市场定价和合作的话语权后,又出现进军制造业的新动向:永乐在以自有的乐尊、乐豪两个品牌渗透家庭影院音响制造业之后,又以自有的YOLO品牌来渗透小家电制造业;苏宁在继合作飞仕达之后,日前又正式开工建设爱普莱斯科技工业园区……一系列的“渗透”无不让渠道进军制造业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一股行业“流行节拍”风吹来。

  一、“流行节拍”后的两大隐患

  国美、苏宁们高调进军家电制造业,明显有争夺现有家电制造商市场份额之嫌,而流通渠道企业的目的也很明显:利用自有的品牌优势而获取更多的利润。然而,有业内权威人士分析,“流行节拍”的背后却存在着两大致命的隐患:

  1、外患:效仿国外,火候未足

  家电连锁进军家电制造业,其实这也是国际上的流行发展模式,比如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早已涉足自有品牌产品的销售,现在旗下大概有五六个品牌,涵盖服装、食品等领域,而其30%的销售额、50%以上的利润都来自它的自有品牌。

  而国内以国美和苏宁为代表的家电连锁企业与沃尔玛等国际大品牌相比,发展明显滞后很多:一是发展模式上,国外连锁企业进行扩张是在完善的战略指导计划下进行的。比如,美国第一大家电连锁企业虽有800家店,但至今没有到纽约开店。这一点不同于国内的某些企业。二是管理模式上,首先国内连锁信息化不足:例如许多家电连锁企业虽然已经引入普通的ERP系统,但却没有真正利用起来,软件系统和传统的手工作业并存,两套系统几乎各自运转,互不相干;其次门店选址落后:在北京,很多家电连锁企业在某一地段不出50米远就开了两家门店,这在一个成熟的外资零售巨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还有商业贿赂等环节无不暴露出国内连锁管理上的漏洞。

  所以,目前连锁商进入制造业的内功外修的火候还有所欠缺。

  2、内忧:渗透上游,诸多滞后

  家电连锁在大规模发展之后,开始涉足上游的制造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确实会对制造商形成一定的压力。流通渠道销售自有的产品,一方面减少了流通环节,渠道自身也能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二也能使产品的价格下降成为可能。

  虽然说家电渠道商由于他们天天与消费者打交道,直接参与市场一线的销售,比制造商们更了解消费者和市场,能够生产出更贴近消费者和市场的产品来,这一点是家电连锁商们的先天性优势。但其实流通渠道进军制造业还是弊大于利,首先自身生产的成本并没有规模优势,其次在生产管理、经营、产品的研发实力等环节上也亚于制造商,所以最终必然导致制造成本加大,利润微薄,继而惨遭淘汰。不过国美、永乐等大都采用其他厂商OEM或定制的方式进行生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专业制造商而言,其产品品牌又处于劣势。

  国泰君安的分析师徐晓芳也认为:“作为非制造业起家的苏宁等家电连锁渠道商,凭借着其强大的议价能力,本就可以从制造商手中获得低价的产品,而进入毛利率日渐稀薄的制造业,风险大于收益。”

  所以,连锁企业渗透上游由于诸多因素的滞后,可能使连锁企业带来“贪多嚼不烂”的结果。

  二、“流行节拍”互成利弊

  专业化分工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是大势所趋,但在目前的市场竞争还未成熟的格局之下,渠道涉足家电制造业,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也对上游的家电制造商形成一定的影响,有专业人士分析,连锁此举动对制造商有利也有弊。

  1、弊:没有共享资源

  家电连锁规模日益壮大,对上游厂家利润压榨也逐渐扩大,而现今,家电连锁又开始涉足制造业,并拥有了双重身份,既是销售商,又是制造商,肯定会对其他制造商产品的销售造成不公平的同业竞争,随着连锁的发展,它将依靠其庞大的销售网络优势从中抢得制造领域的一份稀薄羹。对此,一些不堪重负的家电制造企业开始心生异志,开始谋求自建渠道。格力、春兰、TCL已经开始加大在家电连锁体系之外的网络渠道建设。但此专业人士分析,这种可能性很小,也只是局限于一些有实力的制造业,因为自建渠道将会使制造商背负沉重的包袱,特别是销售成本过大,反应速度慢等问题,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2、利:实力互补

  众所周知,凭借上市等得天独厚的因素而获得了其雄厚资本的优势,相对于制造商来说,其在资金的运作的优势上更具为突出。由于其在家电行业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故其在资金贯通等方面都具备很高的水平。连锁商在其发展还未成熟时进入制造领域,意欲划分这块“残羹”,大多是利用诸多不知名的中小型家电制造商来OEM生产进行上游渗透,而这些中小型家电制造企业,如浙江的许多家电制造商,由于其品牌优势不足,尽管其生产工艺出众,质量优质,但是由于此类厂家民营企业居多,他们均缺乏融资的有效渠道。如此,连锁商和这些面临融资困境的生产商合作可以说是一种优势上的“互补”。因此连锁商在进入制造业之后的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并不令人担心,相反,连锁商通过OEM生产出的产品的创意、质量等方面还有可能超过一些大的家电制造商。从这个角度来说,连锁商进军制造业可能会因此而被迫努力提升在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水平。

  链接:

  ●国美:2005年6月,在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和爱多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一家名为“国美爱多”的新公司后,家电业内人士纷纷认为国美将会实质性地渗透上游制造业,但国美方面对外却称“只是终端产品的研发中心”。

  ●苏宁:2000年9月,苏宁就曾与飞歌空调共同投资1亿元建立合资空调厂,这被认为是商业资本首次大举进入制造业。之后,苏宁又尝试与熊猫合资生产熊猫空调。2003年6月,苏宁与美国飞达仕合资成立飞达仕苏宁空调有限公司。

  ●永乐:2002年,永乐家电以自有的乐尊、乐豪两个品牌渗透家庭影院音响制造业。2005年10月20日,当永乐家电宣布在2006年将会以自有的YOLO品牌来渗透小家电制造业后,尽管当时家电业内有人将永乐的想法形容为“看起来甜尝起来苦”,但永乐家电的运作步伐却依然在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