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浐灞开启西安城市建设新模式


  2007年10月4日至5日,世界瞩目的2007F1摩托艇世锦赛中国西安大奖赛在西安浐灞生态区隆重举行。

  而随着来自国内外11支代表队的22名选手驾驶的24艘F1摩托艇在浐灞生态区的烟波浩淼中飞速抵达终点时,人们这才惊喜的发现了浐灞生态区的存在,此前,就是近在咫尺的西安市民也不曾想到,这里竟然有如此美丽的地方,而这个几年前还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地方竟然在一夜之间成为一个人间仙境般的世外桃源。而以F1为代表的重大活动的相继在此落户,实际上也是对浐灞生态区环境建设的一次充分肯定,同时也表明浐灞生态区已经走在国内举办国际大型活动的前列。

  同样也是在10月初,一年前来浐灞考察时曾预言“中国人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国际摩联F1委员会主席尼克鲁在浐灞生态区广运潭看到的是一处风景秀美的比赛现场。“中国西安是全世界最漂亮最完美的F1摩托艇赛场之一。”尼克鲁大为感慨。

  据介绍,浐河和灞河是“八水绕长安”中的著名二水,而浐灞生态区则处于二水的交汇处。近代以来,位于西安城市东部的浐灞河仅承担着排洪和泄污的功能,生态功能逐渐弱化。新世纪以来,随着西安中心城市的扩容和第四次城市规划修编,浐灞河城市段已成为西安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近年来,随着西安城区的急速扩张,人们的目光开始投向曾经的城市边缘。一些地方政府发现,在半干旱的北方地区,居然有两条城市河流贯穿西安城东。于是,在全国对城市河流进行治理的大潮之中,浐、灞河流经的灞桥、未央、雁塔三区也开始依托这两条河流做起了水的文章。

  先是灞桥区吸引了上亿元社会资金,进行河道清淤、河堤衬砌、人工筑坝、天然蓄水近万亩。紧接着未央区在灞河下游修成未央湖,成为西安市民常去的休闲之处。随后,雁塔区在少陵塬东侧的浐河河道修成了万亩都市水乡雁鸣湖。橡胶坝拦河蓄水形成大水面,成为了三区共同的选择。不约而同的,由于经济拮据,以水为饵,引进开发商进行建设也成为三区共同的筹资方式。就这样,两条天然的河流被分割为三段,每一段又被精挑细选出最精华的地方进行蓄水、造景,以便开发。

  然而,河流治理仅仅是开发的手段和其中的附带结果,没有人去了解浐、灞河的生态现状,水面营造只管一点不及其余,并且开发商为了资金的回笼在一些水利工程建设上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而与此同时,这也对经济欠发达的西安来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城市河流治理中,究竟能不能利用市场手段?难道真的要在城市的发展中,为两条河流留出一片真空地带?让河流自然流淌,这一流域的贫困面貌又该如何改变?于是,浐、灞河流域到底应该治理还是开发,似乎成了一个两难选择。

  难怪,西安市政协在一份关于浐、灞河流域的调研报告中写道:“从已建成的工程来看,品位不高、效果欠佳;有的从局部利益出发,不办理项目审批、土地规划使用手续,先斩后奏,使治理开发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浐灞生态区开发寻求新突破

  几经研究,2004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西部第一水城”这样一个战略构想。同年9月,浐灞河综合治理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以“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理念为基础的浐灞生态园区建设正式启动。

  2005年元月,随着广运潭项目的正式开工,拉开了浐灞生态区建设的序幕。

  据西安浐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王军介绍,该生态区共占地129.1平方公里,绿化覆盖面积达70%,其中年内将形成4平方公里的水面和几十公里的景观长堤,保护湿地面积10平方公里。按照西安市委、市政府对浐灞生态区的规划,一方面通过对河流的综合治理和流域的生态重建,完善西安的城市形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另一方面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符合区域实际的特色产业,如物流、金融、旅游、商贸、会展、文化教育等产业,形成城市新区,并与城市其它区域形成错位发展。

  王军表示,在五年时间内,浐灞生态区要建设新增绿地面积10000亩,生态区河道和湖泊到2010年新增蓄水能力10000亩,形成三块连片湿地。到那时,来西安的朋友不仅能够感受到千年古都的厚重历史,也能看到古城青山绿水妩媚的一面。

  事实上,记者也从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办公室了解到,浐灞生态区自2005年全面开始建设以来,累计共完成投资30多亿元,相继开工建设40余项工程,建成道路40多公里,同步修建雨污水、电力、电讯等各类管线160多公里。打通了二环路、十里铺、灞桥镇、东三环、杏园、新筑等六个区域主出入口,实现了与主城区全面对接。

  目前,这里已经真正成为了西安的绿色屏障和生态补偿区。以广运潭生态景区为例,建成后将为西安市新增绿地面积492.78万平方米和水面511.3万平方米,平均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900吨,产生氧气650吨,年滞留粉尘1090吨,能够极大地提高西安市整体空气质量,有效改善西安市的人居环境。

  对此,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主任杨六齐表示:“当初之所以设立这个浐灞生态区,就是想实现西安的绿肺功能,净化西安空气,改善空气质量。因此,我们这个区设置的离市中心很远,走的就是绿色、生态的路线。”

  三大生态灾害成为历史

  而谈到浐灞生态新区的发展思路,浐灞生态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王军则说,我们的发展思路是: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过去的西安东郊存在着三大生态灾害,一是河流污染,沿河有20个排污口,每天排污量10万吨,河流水质极差;二是垃圾围城,过去河道垃圾堆积,脏臭不堪;三是河道挖沙采沙现象普遍,河床严重下切,破坏了河道自然走向。如今,经过3年的建设,浐灞流域初步呈现出新的风貌,三大生态灾害已经或正在解决,其中河道垃圾和挖沙采沙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河流污染正在加紧治理,其中灞河水质已经达到三类水质标准。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作为浐灞河综合治理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运潭生态治理工程是利用新老河堤间的国有滩涂地、沙坑废弃地和未利用地等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规划了生态游览景观区等,目前项目一期已经完成,二期土方工程基本完成,年内将达到蓄水条。就连浐灞生态区管委会主任助理丁琳也自豪的向记者介绍说,“该项目预计每日可释放氧气650吨,吸收二氧化碳900吨,年滞留粉尘1090吨”。而据其介绍,广运潭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文化、休闲、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西北最大的自然生态景观区和西安市的生态补偿区,能够有效提升西安市整体空气质量,缓解城市噪音污染和热岛效应。

  “浐灞生态区将形成2万亩绿地,2万亩水面及湿地,成为城市中心的中央公园”,问及浐灞生态区的远景目标,浐灞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王军介绍说。

  “今后浐灞生态区将通过流域治理,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在129平方公里内分期开发建设若干城市组团。到2015年,浐灞河流域集中治理区总人口规模达到20万人;2020年人口达到55万,基本形成集生态、商务、景观、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城区。

  而目前浐灞生态区内路网已经基本形成、浐灞河两岸已建成大堤和部分道路绿化工程4000亩,浐河1号桥、灞河2号桥年内将建成通行。而西安目前已经进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并正在实施“唐皇城复兴计划”,从缓解人口压力、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进行生态补偿出发,将眼光放在东郊,建设浐灞生态新区成为必然。”王军表示

  浐灞模式效益初现

  2007年以来,随着浐灞生态区的正式命名,浐灞生态区开始释放出了惊人的经济效益。

  2007年9月4日,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权,在激烈的竞争角逐之后,终于花落西安!而举办地就在浐灞生态区。

  同年10月4日,2007年F1摩托艇世锦赛亚洲首站大奖赛在西安成功举行,使得浐灞生态区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而即将召开的第二届欧亚经济论坛也将于11月8日至9日在西安浐灞生态区内广运潭边举行,而且这个举世瞩目的省会今后将每两年就在此举行一次。

  接二连三的高规格国际活动和项目落户浐灞,让西安再次受到世界瞩目。

  据有关部门统计数字表明,除F1赛事期间的门票收入、电视转播、赛场广告等给城市带来丰厚的税收外,赛事带动的旅游业和其他第三产业项目投资将在100亿-200亿元。此外赛事还可以使赛场及周边地区约10-20平方公里的地块综合升值,赛场核心辐射区的三产进入成熟期后,可望每年产生上百亿元的营业收入。另外,根据昆明、沈阳世园会的经验,西安世园会届时将锁定1000万游客目标,预计实现8.5亿元的赢利,其中门票收入预计5亿元,餐饮、娱乐服务收入1.5亿元,广告、赞助、庆典收入1亿元,出让、出售具备知识产权特点的商品1亿元。

  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和申办,也更加明确了浐灞生态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那就是包括物流、金融、旅游、商贸、会展、文化、教育、休闲等产业在内的无烟产业群。

  一系列盛会在这里举办,对西安城市形象的塑造、国际影响力的扩大、投资新高潮的引发、产业发展的带动、城市经济的拉动、城市功能的提升、生态环境的改善、旅游业的发展等方面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这些盛会所搭建的平台,又可以将西安发展面貌,开放程度更快推向世界,更能够带来新的发展观念、思路、核心技术,极大地推进西安国际化进程。

  据介绍,浐灞打造的会展中心会与曲江新区有所区别,其主要依托欧亚经济论坛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的国际商务会展。更重要的是,浐灞独一无二的水资源随着F1赛事的举办,将有助于建立全新水上运动娱乐概念,水上休闲经济将成为西安继娱乐经济、旅游经济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点。而这些产业又无一不对西安广泛获得各地乃至国际的优质资源,强化城市服务功能,增加就业机会,对西安乃至陕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

  西部第一水城的梦想

  2005年,浐灞生态区管委会正式确定其总体目标为打造西部第一水城,创立新区建设范式。并确定了“以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以新区域开发支撑生态重建”的发展思路。两年来,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坚持“生态优先、基础先行”的建设原则,全力推进河流治理、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生态新城轮廓初步显现。

  截至目前,浐灞生态区共完成河道一级堤防建设18.6公里,相继建成灞河城市段A、B、C、C1四座橡胶坝,新增蓄水能力6500亩。完成道路建设30公里,灞河东路、东湖路、浐河西岸滨河路等区域内自建主干道路已建成并实现通车,打通了生态区核心区域与外界的联系;同步修建了雨水、污水、电力、电讯等各类管线100公里。浐河6号桥已竣工通行,5号桥水下结构工程全部完成,浐河1号桥、灞河2号桥已相继开工建设,三角洲路网、浐河西岸路网正在加紧建设;完成浐灞河两岸已建成大堤及部分道路绿化工程3500亩。

  而通过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的推进,浐灞生态区管委会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2005年成功引进欧亚论坛项目后,2006年广运波庄和桃花岛(米家崖)两个项目签约并开工建设,新加坡盛邦集团入驻生态区,建设高品质的滨水社区。另外,电力基地、西安烟草、西安联通等项目也已基本达成投资意向。

  对此,西安浐灞生态区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想记者表示,浐灞生态区以会展、商务活动为核心,建设包括会议中心、商务中心、餐饮休镕娱乐中心,浐灞国际会议中心是欧亚经济论坛的永久会址,计划投资50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会议、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一体,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规格极高的会展商务活动中心,进一步提升西安市的城市品位,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而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王军则表示,未来的浐灞新城将能容纳90万人口,“不建工厂,只做居住地使用”。目前浐灞新城一期已经开始了广运潭的建设,所需资金达10亿元,建设周期为8年,做出一个20000亩的非常优美的水域——包括岛、半岛和树林,水域面积将超过西湖。同时,西安市已经确定将新建的东三环和陇海线和西康线铁路,以及绕城高速、西潼高速、西禹高速三条高速公路修建经过新城……。

  事实上,在今年的西恰会上,浐灞管委会分别策划出体现现代高端商务办公风格的行政商务首脑区、体现总部经济的商务花园区、体现奥运运动元素的半岛运动公园区、体现滨水生态休闲的广运潭景观区、桃花潭景观区。据悉,在该区推出的10大招商项目中,有9个项目入编2007年西安市重点招商项目册,目前已经有数十家客商表示了合作兴业的意向。

  浐灞生态区建设的效应

  如今,随着浐灞生态区开发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前的“垃圾地”,如今已逐渐变成了“黄金宝地”。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文化局的马志胜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浐灞生态区辖内有一个段家村,以前由于地处偏僻,加上环境又不好,这里的姑娘都争相外嫁他地,小伙子也很难找到媳妇,可是,在开发动工之后,很多外嫁女开始争相把户口迁回来(户口是参与收益分配的重要依据),小伙子娶老婆再也不犯愁了。2007年春节,当地居民敲锣打鼓给生态区管委会送来锦旗,感谢后者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2007年10月的一天,记者在浐灞生态区采访时发现这里到处是紧密相连、覆盖了薄薄绿色的小山,这引起了记者一行的兴趣。“你们知道吗,这些小山都是由垃圾制成的。”看到记者一脸的疑惑,浐灞生态区管委会主任助理丁琳博士解释说,“刚来到这里,到处是垃圾,为了节省开发成本,我们就直接废物利用,把这些垃圾经过化学加压处理,就成了一座座‘山’。”

  随后,丁琳博士还告诉记者,两年下来,浐、灞两河治理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个有力的事实是,2007年10月4日至5日,作为世界四大顶级赛事之一的F1(一级方程式)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在浐灞河的成功举办。

  更让人振奋的是,2007年8月18日,浐灞生态区首批1864套商品住房公开出售,很快被抢购一空。“当时来买房的车队堵了一长溜,交通一度失控,场面很是火暴,这创了西安房浐市场上的奇迹。”丁琳博士指着这些楼盘不无自豪地说。

  而作为负责人,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王军对浐灞生态区的发展前景更是充满了信心。“前几天,我们生态区的土地出售价每公顷达到了1800万元,这比第一宗土地的价格翻了5倍,而且这远不是顶点,相信增长的速度还会很快。”王军这样描绘着生态区的未来。

  “以往,西安给外人的感觉往往是传统、落后的一面,现在我们要打造一个全新的西安,这就是一个现代、时尚而又自信的西安。浐灞生态区就是我们的成果之一。”王军说。

  据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一位相关负责人马志胜介绍,规划中的浐灞生态区将是一个容纳40万人口的新城区,它的建成必将大大缓解西安市老城区的环境、人口压力。另外,生态区的规划、建设、管理中将坚持以人为本,一步到位的原则,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使城市功能人性化,城市生活文明化。此外,生态区的建成将形成我国北方地区罕有的集生态湿地保护、河道景观、动态旅游、游览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景观区,极大改善西安的生态面貌。

  而根据规划,到2020年,浐灞生态区基本建成立足服务业,以物流、金融、旅游、商贸、会展、文化教育等浐业为支撑的生态新城,人口规模达到50万,拥有1333公顷绿地、1333公顷水面及湿地,届时这里将无可争议的成为西安市城区的中央公园。